蘋果“擠牙膏”式的創新,該收尾了
文/徐珊珊
近日,蘋果挖來為福特效力30多年的女高管Desi Ujkashevic,讓“泰坦(Titan)”項目再度躍然于各大媒體平台之上。這一項目自2014年曝光以來已有8年左右光景,然而實質性進展卻仍停留在管理團隊的一遍遍“翻新”上。

今年3月份,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推特上發文稱,蘋果造車團隊解散已有一段時間,接下來三到六個月的重組規劃将對其2025年量産Apple Car至關重要。
顯然,蘋果已打算拉緊造車的弦。
搶人就能赢了嗎?
這不是蘋果造車團隊首次重組。在過去幾年裡,蘋果“泰坦”項目曾多次傳出裁員、解散消息。推翻重來,仿佛成了壓在蘋果造車團隊身上的一個詛咒。相應地,由于内部意見出現分歧、造車項目毫無進展等種種原因,高管離職也成為一種新常态。
而要說到哪家公司最為蘋果信賴,答案無疑是特斯拉。以近兩年披露的媒體資訊來看,蘋果不僅招募了前特斯拉Autopilot研發負責人Stuart Bowers,對于QA、動力總成及其他硬體工程師也都是毫不客氣收入麾下。
蘋果至今未公布“泰坦”項目具體人事資訊,但其與特斯拉的“搶人大戰”正持續上演。不過,以更高的薪水挖來人才,卻留不下來,成了蘋果造車事業的一塊心病。
憑借iPhone等多款電子産品拿下全球市值第一的蘋果,難道要在造車上一路栽跟頭嗎?
在古希臘時期,神族泰坦統治的時代被認為是“黃金時代”。而在許多歐洲語言中,“titan”一詞也被解釋為“巨大的”、“了不起的”。無論是哪一層意思,都透露出蘋果造車似乎隻有一條路走:成功,且史無前例的成功。
如若不然,過分依賴“擠牙膏”式的創新,蘋果很有可能會趔趄跌下神壇。
蘋果還有創新嗎?
毫無疑問,iPhone從誕生開始就扮演着蘋果沖鋒軍的角色。在安卓手機性能大幅落後的時代裡,手握一台iPhone是小資又時髦的象征。但現如今,蘋果與安卓陣營之間的歧視鍊不斷縮短,iPhone的競争力已大不如前。
通過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資料可以看到,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僅增長6%,繼續保持疲态姿态,蘋果19.7%的增幅雖然高過整體水準,但其市場佔有率出現下降。增長無力、趨于飽和是近年來手機市場的主要特征之一。
而在蘋果2022财年第一财季業績中,iPhone銷售收入為716.28億美元,占總營收1239.45億美元的57.79%。這意味着,為了更長遠利益,蘋果必須創造出第二個“沖鋒軍”,否則很難在“iPhone不香”的時代繼續保持“最賺錢”的标簽。
更重要的是,在公衆眼中失去創新意識的蘋果,該是時候為其敷衍的态度收個尾了。畢竟,iPhone性能再強,也終究隻是一台手機。
事實上,“泰坦(Titan)”項目在2014年被曝光之際,iPhone銷量的年增幅已經跌破30%。蘋果在造車項目上起起伏伏,到最近兩年消息頻出,也反映出手機業務留給蘋果的時間确實不多了。
在新的修羅場裡,蘋果必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
拼得過Model S的汽車黑科技?
軟體和生态是蘋果的兩大法寶,但對于汽車制造會迸發出多大的火花,始終是一個謎。
根據美國加州交通管理局(DMV)釋出的2021年自動駕駛接管資料,蘋果自動駕駛車輛去年行駛總裡程為13272英裡,接管次數多達663次,MPD僅有20英裡,排名第14位。相比之下,谷歌旗下Waymo蟬聯榜單第一名。
蘋果換道自動駕駛為造車計劃加成不假,但就現階段而言,取得的成績還遠遠不夠,至少還擔不起“泰坦”這個稱謂。
若郭明錤一語中的,蘋果造車團隊重組順利,那麼不排除2025年市場能夠見證Apple Car誕生。如果不成,蘋果造車計劃很有可能再度成為泡影。而在此之前還要明确一點,蘋果想要做一款什麼樣的汽車黑科技?
外媒爆料的資訊是,首款Apple Car會采用大量钛合金原料,主攻高端電動車市場,單車售價約10萬美元,劍指特斯拉的Model S。僅憑這些,蘋果很難敵過特斯拉。
要正常還是要颠覆,蘋果造車項目一再擱淺的原因可能就在這裡。Patently Apple網站資訊顯示,蘋果迄今已釋出122項“泰坦”相關專利。而近期,蘋果一項AR/VR頭戴式耳機系統專利獲準通過,這項專利旨在通過佩戴AR/VR耳機切換各種場景,提升暈車人士的乘坐體驗。
或許正如專利描述的那樣,這輛自動駕駛車輛(Apple Car)将沒有窗戶,一如文章開頭配圖一樣。至于成品黑科技如何,大概要等到多年後見分曉了。
寫在最後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說過,“消費者其實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産品,他們才會發現,‘哦這就是我要的東西’”。先不論蘋果是否會找富士康代工生産Apple Car,這款汽車産品能否複制iPhone在手機領域的輝煌,或許是影響蘋果未來十年市值的重要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