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吃碳水越來越少了?這2條實用建議,可減少死亡風險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近年來,中國居民膳食模式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谷類食物的攝入量正逐年下降,動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攝入量卻逐年增多。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具體有哪些變化。

由于篇幅有限,本次内容我們先分享谷薯類食物的變化情況,脂類和蛋白質的變化情況下次再分享,敬請期待。

中國人吃碳水越來越少了?這2條實用建議,可減少死亡風險

圖檔來源:123RF

中國人的碳水化合物總攝入量在減少

1982年至今,從膳食能量食物來源來看,雖然對于中國人來說,谷類食物仍然是主要的膳食能量來源,但是整體攝入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根據2015~2017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資料來看,每标準人日攝入的谷類為305.8克,薯類為41.9克。與1982年相比,谷類食物的攝入量下降了近200克/天,薯類下降了約121克/天。

中國人吃碳水越來越少了?這2條實用建議,可減少死亡風險

▲中國居民谷類和薯類食物攝入量的變化。(圖檔來源:參考資料[1])

在三大能量營養素中,谷薯類食物是我們補充碳水化合物的最主要來源,也是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谷薯類食物在保障兒童生長發育、維持人體健康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2歲以上的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克~3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為50克~150克;薯類為50克~100克。

近年來,有多樣膳食模式逐漸興起,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生酮飲食、輕食、辟谷等。

但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這些飲食模式都不是健康人群的膳食模式,也沒有證據表明,長期采用這些膳食模式的人會更健康。

而且,有不少研究報道,碳水化合物吃得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在美國人群的隊列研究(ARIC隊列)中表明,在排除了年齡、性别、教育、腰臀比、吸煙、身體活動、是否患有糖尿病、能量攝入等多種因素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百分比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呈U形關聯。當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百分比為50%~55%時,死亡率最低。

還有研究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中國人吃碳水越來越少了?這2條實用建議,可減少死亡風險

▲碳水化物攝入量與全因死亡率關系的U型圖。(圖檔來源:參考資料[1])

是以,指南中建議,谷類是最經濟的膳食能量來源,每天的膳食應合理組合和搭配。平衡的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膳食總能量的50%~65%,蛋白質占10%~15%,脂肪占20%-30%。

中國人吃碳水越來越少了?這2條實用建議,可減少死亡風險

▲中國居民産能營養素供能比的變化趨勢(圖檔來源:參考資料[1])

但是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增加

如上圖所示,目前雖然我們大部分人群的飲食模式是以谷類食物為主。但是為了追求口感和風味,咱們的食物越吃越精細。無論是米飯、米粥,還是饅頭、面條,基本上都是精加工的大米和白面。

其實,提高谷物加工的精度反而會降低谷物的營養價值。由于過度加工,谷物籽粒的谷皮、糊粉層、胚芽會被分離出去,隻留下澱粉含量高的胚乳部分,進而導緻谷物的營養價值直線下降。

指南中指出,大約60%~80%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加工過程中會損失,膳食纖維也會因加工而損失嚴重。

是以,長期食用精白米和精白面對健康不利,可能會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不足,進而導緻疾病,比如維生素B1缺乏可引起腳氣病。

是以,大米和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口感不是越細膩越好,從營養學角度來看,提倡适量地吃全谷物。

研究證據表明,膳食不平衡、全谷食物的攝入減少與膳食相關慢性病的發生風險增加密切相關,比如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結直腸瘤等疾病。

那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吃出健康的碳水?

中國人吃碳水越來越少了?這2條實用建議,可減少死亡風險

圖檔來源:123RF

日常飲食至少應注意這些

與精制米面相比,全谷物和雜豆類食物可以提供更多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而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這對降低膳食相關疾病的發生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是以,每天宜攝入一定量的全谷物、雜豆類及薯類食物。

建議1餐餐有谷類

一日三餐都應攝入充足的谷類食物,可以選用不同種類的谷類食物、采用不同的烹調加工方法,讓主食更有滋味。

比如,大米可以選擇米粉、年糕或米糕等;小麥可以做成烙餅、面包、疙瘩湯、餃子、馄饨或包子等。其他雜糧也可以通過加工成米或面的方式,加入到大米或小麥粉中,做成各式的中式點心。

按照每天所需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比計算,一位體重為60公斤~70公斤的成年人,每餐都需要吃1~1.5碗(份)米飯或者1~2個(份)饅頭。

需要注意的是:

烹調谷類食物時不宜加堿,以免破壞B族維生素。

少吃油條、油餅、炸薯條、炸饅頭等油炸谷薯類食物。

淘米不宜用力搓揉,淘洗次數不宜過多。

建議2:粗細要搭配

全谷物、雜豆類每天吃一次。粗略計算,每天成年人應攝入50克~150克全谷物和雜豆(一把的份量)。

實際生活中,白米中可放入一把全谷、紅小豆或綠豆,煮成雜糧雜豆飯,雜豆還可以做成各式主食或者各種豆餡。

雜豆類食物也可做成可口的菜肴,比如将芸豆、花豆、紅豆煮軟,适當調味後制成美味的涼菜,綠豆泡漲發芽後的綠豆芽可以炒菜。

馬鈴薯(又叫洋芋)和蕃薯經蒸、煮或烤後,可直接作為主食食用;也可以切塊放入大米中一起烹饪食用。

居民家常菜中有多種薯類菜肴,比如炒洋芋絲、洋芋炖牛肉、山藥炖排骨、山藥炒三鮮等。

此外,在外就餐特别是聚餐時,容易忽視主食。點餐時,應該首先點主食和蔬菜類,不能隻點肉類;就餐時,主食和菜肴同時上桌,不要在用餐結束時才把主食端上桌,進而發生主食吃得很少或不吃主食的情況。

中國人吃碳水越來越少了?這2條實用建議,可減少死亡風險

圖檔來源:123RF

除了喂養6月齡内嬰兒的母乳外,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可以滿足人體所需的能量及全部營養素。

我們需要的基本食物包括五大類,即谷薯類、蔬菜和水果、畜禽魚蛋奶、大豆類和堅果、油脂,還有鹽。隻有經過合理搭配的、多種食物組成的膳食,才能滿足人體對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要。

平衡的膳食可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病風險,而谷類為主則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内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内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轉載授權請在「健康榨知機」微信公衆号回複“轉載”,擷取轉載須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健康榨知機 丨藥明康德團隊打造

微信号 : ey_global

▇ 關注我們,掌握新鮮有料的健康資訊

分享、點贊、在看,傳播健康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