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少收藏家來說,過去那些制作精美的文物,見證了千年的曆史程序,無疑是最為珍貴的寶物,因為不知道多少人願意破費千金,去尋覓一件上了年代的古董,然而但凡是有利可圖的行業,自然也少不了不法分子的窺視,一本萬利的古董界,造假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各種高度仿真的假冒品充斥着古董市場,即便是眼光再毒辣的收藏家,一不小心也會着了道,然而大陸有一文物,可以說是唯一造不了假的國寶了,就算是高科技也無能為力。

這便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曾侯乙建鼓底座
。
關于它的發現過程,還要從上個世紀開始說起,
1977
年
9
月,一支部隊在湖北随縣的
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一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
,
經過科考團隊的調查,這一座墓室的主人,正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曾國的國君,
氏曾名乙
,
稱之為曾侯乙。
1978
年,經過仔細的勘探後,考古團隊對于曾侯乙墓開始了挖掘,
47
塊棺椁蓋闆全部被解開,墓室當中則是泥濘渾濁的地下水,等抽水機一點點将水抽幹淨,考古人員在墓室的旁邊發現了一個已經被水泡腫脹腐爛的大鼓,還有一個形象讓人看一眼便不會忘記的鼓架底座。當這個青銅器被清理出來,細細洗去上面的污垢後,它的美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龍底座高
50cm
,直徑
80cm
,數不清的大龍和小龍糾結盤繞而成,其中包括了十六條大龍對稱纏繞,而在每條大龍的頭、身體上,竟然有密密麻麻的爬滿了數條小龍,而龍身上也鑲嵌着綠松石。
這個底座的畫風,和戰國時期中原諸侯國出土的西周青銅器截然不同,帶有一種屬于荊楚之地特有的蠻風和韻味在其中。這些龍盤繞在底座上,如同大樹的樹根一般,遒勁有力,而一直到今天,考古專家也沒有弄明白底座當中的玄機究竟是如何,就連多少條龍都無法具體數清,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每個人對龍的數量也是意見不一,他們是如何雕琢出來的呢?
國内外很多
冶金專家
分析,過去青銅鑄造方法應該是
失蠟法
,
也就是用
制成物模,随後将蠟制的物模埋入鑄造的沙型中夯實,然後加熱,使沙型變得結實,蠟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銅或鐵水倒入進行鑄造。
這種方式在今天又被稱之為
熔模精密鑄造法
。
憑此能夠做出高度精密複雜的零件。
根據湖北省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介紹,對外展出的國寶大多有複制品,博物館也聘請了很多家有實力的機關用失蠟法對曾侯乙鼓底座進行仿制,然而仿制出來的産品,明眼人一眼就能對比出差距,根本沒有那份原件的神韻,是以至今這一件曾侯乙建鼓底座也沒有合格的替代品。
是以它的大名更是越傳越廣,而專業團隊都仿制不出來的文物,那些造假分子就更無可能了,他們還是先數清有多少條龍吧!也希望将來的一天,大家能夠揭開鼓底座身上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