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最大的看點是什麼?

在我看來,不是那些詭谲的權謀,也不是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諜戰較量。

真正有看點,有戲劇張力,也更突顯人性的,是那些明明分屬不同陣營,是不死不休的敵手。

卻還是難掩欣賞,又難掩愛慕的“特殊”情誼。

哪怕被“背叛”,哪怕被“屠戮”,也始終堅信,錯的不是他們的相交,更不是他們的信任。

錯的是時代,是戰争,也是立場。

如果撇開身份,撇開各自的使命,他們留下來的,何嘗不是一段高山流水、情瑟和鳴的佳話?

這種明知結局是be的關系,最考驗人性,也最能展現角色的“飽和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01郭剛:沒有因為陳恭蜀諜身份怨恨,卻因他是“自己人”而痛心疾首

郭淮有一句話沒說錯,郭剛是從未懷疑過陳恭的身份嗎?

他糜沖能死咬着陳恭不放,身為郭淮侄子,又還是郡守的郭剛,真能庸碌到對陳恭,沒有一絲懷疑?

恰恰相反,郭剛對情報的敏銳程度,一點都不亞于糜沖。

在原著裡,正是郭剛,率先察覺到了陳恭的疑點,并一步一步将其“邊緣化”,不着痕迹地讓陳恭遠離情報核心。

既然郭剛不庸碌,糜沖能發現的疑點,他又怎會“無動于衷”?

說到底,還是心裡不願面對。

不願自己由衷欣賞,又對自己有着救命之恩的“小主簿”陳恭,會是蜀諜。

郭剛内心,真正不願面對的,不是陳恭蜀諜的身份,也不是他“背叛式”的欺瞞,而是陳恭蜀諜身份帶來的對立。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如果陳恭是白帝,那他郭剛和陳恭,再無知己之交,僅剩下的,就是不死不休的厮殺。

這是郭剛心裡的痛點。

在得知陳恭的“死訊”時,郭剛毫無喜悅,有的隻是對命運的怅惘,還有對自己與陳恭過去“友情”的無限緬懷。

哪怕到了這種時候,郭剛還是打心底裡,把陳恭視為自己的知己。

不然,又怎會在聽到郭淮說陳恭,真正身份是魏諜時,臉上非但沒有露出喜悅的神情。

反倒顯露出來的,是些許失望,些許痛心。

因為在郭剛看來,陳恭白帝的身份,隻證明他信錯下屬。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但對陳恭這個朋友,郭剛從始至終都認為沒有交錯。

交朋友,認知己,看的是人品,欣賞的是才情,無關立場,更無關身份。

但陳恭若是為了自己一己私欲,就叛國通敵,哪怕他通的是魏國,郭剛也會引以為恥。

這就是郭剛身上的亮點。

以“義”為底色,以“真”為操守。

看眼下的劇情,陳恭的背叛,不過是他和馮膺的一招“瞞天過海”。

到時候又經曆朋友“背叛”的郭剛,怕是懊惱有之,失意有之,唯獨沒有怨恨吧?

不僅沒有怨恨,大機率還會因為陳恭的“絕地反殺”,油然而生的,是對陳恭才能的欣賞與欽佩。

郭剛這樣的人,在戰場上面對陳恭,毫不猶豫地說,他肯定會下死手。

下死手,既是為國,也是尊重對手。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但這種狠,和他對陳恭的欣賞,并不沖突,這才是郭剛真正的角色魅力。

02柳瑩:竊取情報,遊走于蜀漢權貴間,還能堅守對荀诩的愛意與欣賞

實際,對魏諜柳瑩我一直有個疑問。

當初荀诩在城外對她“英雄救美”,到底是魏諜的精心設計,還是真的碰巧遇上了?

一開始,我真以為是設計好的。

但回過頭再重新刷劇時,才發現,柳瑩的遇襲,還有荀诩的英雄救美,不過就是巧合。

從一開始,柳瑩的目标就不是荀诩。她一到紫煙閣,就刻意接近軍中,又借着高堂秉接近馮膺。

直到現在,一步步走到了李嚴身邊。

柳瑩的目标人物,從始至終,都是蜀漢軍中的高層。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既然如此,又怎會刻意設一個局,去“讨好”隻是靖安司小小司尉的荀诩?

不要說什麼柳瑩,要借着荀诩,成功打入紫煙閣。

有高堂秉這個燭龍在,又何須輪到荀诩英雄救美?

更何況,荀诩出外勤前往天水。司聞曹十個有九個,都以為他回不來。

都以為荀诩回不來,又怎會提前知曉他什麼時候回城?

還能恰好卡在柳瑩遇襲的時間點上,來一出英雄救美?

正因為是碰巧遇上的,也正因為柳瑩是實實在在被荀诩英雄救美。

再加上旁人見柳瑩,多因她貌美而心生垂涎,更因她貌美而多見輕浮。

馮膺如此,李嚴也如此。

而荀诩,眼裡的心動有之,可心動過後,卻一直是端方如玉,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遊走于權貴間的柳瑩,又何曾見過荀诩這般的實誠君子,她會心動,就一點都不突兀了。

柳瑩這人,慣用美色去取悅男人。

遊走于各色男人間,看着柔情似水。但情色場上的女人,還是一個暗藏殺機的魏諜,又能多情到哪裡去?

對誰都笑,但這笑的背後,卻是冰冷冷的算計。

柳瑩和旁人在一起時,她的臉,就像是一張沒有靈魂還透着幾分殺機的“畫皮”。

隻有跟荀诩在一起時,柳瑩那張臉,才有了煙火氣。

一般夜枭,對于情報,都是見縫插針一般地“竊取”。

荀诩雖說隻是靖安司的一個小小司尉,但由他經手的情報,一點都不會少。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柳瑩明知荀诩對自己有情,她要是願意利用,何嘗套不出情報?

但對誰都算計的柳瑩,面對荀诩時,卻簡單到除了是“柳瑩”,是荀诩認識的那個柳瑩外,就再無其他。

不僅沒有算計,還甘願冒着危險,幫荀诩竊取馮膺印信。

如果馮膺真要追究荀诩是如何盜取印信的,柳瑩,又豈能置身事外?

若是被發現魏諜身份,等待給柳瑩的結局,看翟悅就知道了。

荀诩求柳瑩幫忙,她冒着暴露的危險也要幫,還不問任何緣由。

翟悅被害,荀诩被毆打成重傷,柳瑩明明擔心,卻隻能偷偷躲在角落裡“探視”。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這種明明雙向奔赴,卻因為各自立場,各自使命,又不得不收起心思,必要時還要刀劍相交的情愫。

任誰看了,不歎一聲悲涼?

柳瑩這個角色,是個必死的結局。

而荀诩,一身傷病,又幾經折磨,哪裡能落得一個好結局?

03高堂秉:他當初對荀诩的手下留情,成了今天的“催命符”

如果說整部劇裡,最讓人恨不起來的反派,那肯定非燭龍高堂秉莫屬。

乍一看這個角色,“血債累累”。

截取街亭情報,讓蜀軍大敗,緻白帝被陷害,讓谷正以死證清白,也讓翟悅,慘死于黃預之手。

一樁樁,一件件,單獨拎哪一個出來,不是帶着血的?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但是把這些事情,放在他夜枭的身份上,又何錯之有。

陳恭在曹魏潛伏,翟悅打入五仙道,他們手上,又何嘗沒有沾染曹魏的血?

就像高堂秉說的,當了夜枭,命就不是自己的了。他們這樣的人,除了任務,又哪裡還能有其他?

高堂秉自己,又何嘗不是郭淮手中的棋子?他的死,就像是一顆小小的沙礫入水。

看着有點水花,但那點水花,還不足以讓郭淮等人有什麼特别的在意。

為什麼我對高堂秉恨不起來,除了上面說到的這些外,實際還有一點。

那就是他在司聞曹對誰都假,但唯獨對荀诩,付出的卻是真心。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二刷時,發現第三集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細節。

荀诩去天水的情報,是高堂秉親自透露出去的。但這份情報,隻提到荀诩的名字,便再無其他。

以往高堂秉的情報,都“事無巨細”。但荀诩的情報,他卻選擇一筆帶過。

荀诩的相貌特征,荀诩的畫像,高堂秉都沒有提到。以緻情報到了糜沖手裡,猶如大海撈針。

但凡高堂秉透露出荀诩更多的細節,荀诩能順利躲過糜沖追捕?

荀诩看似僥幸的背後,不過是高堂秉的“手下留情”。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荀诩從天水死裡逃生回來,高堂秉的喜悅和意外,隔着螢幕都能感覺到。

還有一個細節,在高堂秉和柳瑩接頭的時候,柳瑩無意中把話題扯到了荀诩身上。

一見柳瑩提起荀诩,高堂秉的态度,更像是一種刻意營造出來的漫不經心。

“孝和已經是一枚棄子了”。

為什麼要說棄子?

棄子就是無用,無用則意味着沒什麼可挖掘的,也成不了什麼隐患。

高堂秉的話裡話外,實際就是想把荀诩摘出去。不願意這些事情,牽扯到他身上,給他帶去禍患。

荀诩真是棄子嗎?

并不是,他還一直揪着五仙道,揪着燭龍不放手,是高堂秉潛在的最大危險。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但高堂秉沒說,更沒有對荀诩痛下殺手。

說明在高堂秉心裡,是真把荀诩當成朋友的。

在高堂秉被捕後,為什麼他要強調讓荀诩審自己?

這恐怕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在司聞曹裡,他隻相信荀诩。

而另一個,極有可能是高堂秉想借着審問,向荀诩坦白和緻歉。

可是真當荀诩過來審問了,高堂秉一見荀诩的狼狽模樣,就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處境,脫口而出的反而是對荀诩的急切關心。

身份已經暴露的他,又何須演戲?

這時候的高堂秉,才是最真情的流露。

面對荀诩的控訴,高堂秉沒有太多的解釋,隻強調從始至終,他都從未想過把荀诩牽扯進來。

《風起隴西》:“多次心軟”,高堂秉潛伏的七年,給荀诩的真心成催命符

高堂秉對倆人的立場,是無可奈何的。

面對荀诩對自己的仇恨,更是無可奈何的。在知道他們的關系,再也回不到當初時,高堂秉落淚了。

整整七年,高堂秉待在司聞曹七年,對誰都算計,對誰都假模假樣,唯獨對荀诩,傳遞了所有真心。

如果當初他對荀诩沒有手下留情,荀诩還能活着回司聞曹?

如果司聞曹沒了荀诩,陳恭這招漂亮的釜底抽薪,還能實施得這麼完美?

當初的一時心軟,竟然成了自己的催命符。恐怕再來一次選擇,高堂秉還是會“放水”吧。

一想到這,就不甚唏噓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