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第一種鳥是烏鴉。

農村的老人說,烏鴉的叫聲像餓壞了的孩子在撕心裂肺地哭,聽見烏鴉叫,“不知村裡哪個老人又要走了”,或者“誰家又要出事了”。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其實,烏鴉和喜鵲一樣都是喜歡鳴叫的鳥類,但不知從何時起它在中國人眼裡是災難的替身,即使是中國的文學作品裡對烏鴉的描寫也是這樣的。仿佛凡是貶義的都賦予給了烏鴉,而把褒義的全都給了喜鵲。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喜鵲叫時是有好事臨門,而烏鴉一叫則有不測之災。久而久之,喜鵲的叫聲就讓人輕松愉快,烏鴉的叫聲則讓人充滿恐懼。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沒有讀過古書的人根本想不到,唐代以前的烏鴉竟是人類心目中一種能夠預言未來的吉祥神鳥,是以有了“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曆史傳說;

在“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諺語裡,它也一直是儒家傳統文化裡“孝”、“禮”的象征;

李密的《陳情表》,其中有“烏烏私情,願乞終養”的句子,“烏烏”就是烏鴉。

烏鴉生性喜歡成群活動,是以在中國文學中也就有了“烏合之衆”一詞。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沒有組織、沒有技能的團夥。

其實在自然界中,烏鴉是比較常見的最抱團的一種鳥,它們最擅長打群架,兒時在鄉間,我就常常看到它們受到喜鵲等大型鳥兒的攻擊時,互相呼應,成群出擊,為了共同的利益它們不顧個體安危,這正是人類尤其是今天的人類需要擁有的品格。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元代著名文學家馬緻遠有一首《天淨沙·秋思》的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詞裡描寫了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還有幾隻黃昏時的烏鴉,它們撲打着翅膀飛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遠處是别緻的小橋、潺潺的流水、甯靜的茅屋。而在荒涼古道上,一匹憔悴的馬馱着同樣憔悴的遊子正在異鄉的西風裡躊躇而行。夕陽漸漸落山,遊子的歸宿在何處?遊子的故鄉在何方?

讀到此詞,我想那些天涯漂泊的遊子都會愁腸寸斷,而其中的烏鴉是對遊子唯一充滿了同情的動物,不是嗎,要不它們的叫聲怎會那樣揪心呢?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和烏鴉擁有同樣“命運”的還有貓頭鷹。

“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這裡的夜貓子就是貓頭鷹,學名鸮。在中國民間常将貓頭鷹劃為不祥之鳥,因為有不少地方流傳着聽到貓頭鷹叫聲數日後就會死人的故事,是以貓頭鷹又被稱為報喪鳥,尤其是貓頭鷹凄厲的叫聲在黑夜中猶如鬼魅一般的飄蕩,确實容易讓人聯想到厄運和死亡。

在歐洲也曾經将貓頭鷹和女巫聯系在一起被認為是邪惡不祥的動物,那麼貓頭鷹真的是讓人害怕的不祥之鳥嗎?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今天,當我們自駕在高速公路,能夠看到不少喜鵲在撿食路道中的食物,甚至是被飛馳碾過的同類屍體!喜鵲被人們以“喜”字注稱但依舊沒有進化升華,逃離雜食鳥禽的物種。

科學證明,人之将死,體内散發出一種腐屍胺的氣體,而貓頭鷹對這種氣體極其敏感,并有強烈的趨向性。以緻在夜間聞味前來,停留在将死病人的宅院附近鳴叫,“病人報喪”被冠以“喪門星”之名,着實冤枉!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貓頭鷹在被古代中國人民冠以“惡鳥”的同時期,在西方,尤其以英國為例,它的身份同樣預示着死亡和不祥:中世紀詩人喬叟的《禽鳥會議》中,貓頭鷹是死亡的隐喻。

英國著名辯論詩《貓頭鷹與夜莺》中,夜莺斥責貓頭鷹:“當你在夜晚尖叫嗥叫時,人們都對你怕得要死。無論何時,隻要你張口唱歌,準是關于某種人類的不幸。”

俗話:“兩鳥進宅,無禍也有災”,真的有道理嗎?

有趣的是,正是因為貓頭鷹為一般人唯恐不及、恨之不切的形象,魯迅偏走奇峰,笑納同學間贈與的綽号“貓頭鷹”,還宣稱自己的言論是“枭鳴”。

現實生活中,魯迅對貓頭鷹的鐘愛,在繪畫與文學文本中獲得了多層次的延展性呼應,進而構成了他獨特的貓頭鷹情結。其意義不僅在于充分表現了魯迅‘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的批判意識,還在于強烈地顯示出魯迅與黑暗搗亂的幽默精神和能飛鳴就偏要飛鳴的叛逆性格。

我想,大家應該改變印象中對這兩種鳥的固有看法了,你覺得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