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第一种鸟是乌鸦。

农村的老人说,乌鸦的叫声像饿坏了的孩子在撕心裂肺地哭,听见乌鸦叫,“不知村里哪个老人又要走了”,或者“谁家又要出事了”。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其实,乌鸦和喜鹊一样都是喜欢鸣叫的鸟类,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在中国人眼里是灾难的替身,即使是中国的文学作品里对乌鸦的描写也是这样的。仿佛凡是贬义的都赋予给了乌鸦,而把褒义的全都给了喜鹊。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喜鹊叫时是有好事临门,而乌鸦一叫则有不测之灾。久而久之,喜鹊的叫声就让人轻松愉快,乌鸦的叫声则让人充满恐惧。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没有读过古书的人根本想不到,唐代以前的乌鸦竟是人类心目中一种能够预言未来的吉祥神鸟,因此有了“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

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谚语里,它也一直是儒家传统文化里“孝”、“礼”的象征;

李密的《陈情表》,其中有“乌乌私情,愿乞终养”的句子,“乌乌”就是乌鸦。

乌鸦生性喜欢成群活动,因此在中国文学中也就有了“乌合之众”一词。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没有组织、没有技能的团伙。

其实在自然界中,乌鸦是比较常见的最抱团的一种鸟,它们最擅长打群架,儿时在乡间,我就常常看到它们受到喜鹊等大型鸟儿的攻击时,互相呼应,成群出击,为了共同的利益它们不顾个体安危,这正是人类尤其是今天的人类需要拥有的品格。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元代著名文学家马致远有一首《天净沙·秋思》的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词里描写了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还有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它们扑打着翅膀飞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远处是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宁静的茅屋。而在荒凉古道上,一匹憔悴的马驮着同样憔悴的游子正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游子的归宿在何处?游子的故乡在何方?

读到此词,我想那些天涯漂泊的游子都会愁肠寸断,而其中的乌鸦是对游子唯一充满了同情的动物,不是吗,要不它们的叫声怎会那样揪心呢?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和乌鸦拥有同样“命运”的还有猫头鹰。

“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这里的夜猫子就是猫头鹰,学名鸮。在中国民间常将猫头鹰划为不祥之鸟,因为有不少地方流传着听到猫头鹰叫声数日后就会死人的故事,所以猫头鹰又被称为报丧鸟,尤其是猫头鹰凄厉的叫声在黑夜中犹如鬼魅一般的飘荡,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厄运和死亡。

在欧洲也曾经将猫头鹰和女巫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邪恶不祥的动物,那么猫头鹰真的是让人害怕的不祥之鸟吗?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今天,当我们自驾在高速公路,能够看到不少喜鹊在捡食路道中的食物,甚至是被飞驰碾过的同类尸体!喜鹊被人们以“喜”字注称但依旧没有进化升华,逃离杂食鸟禽的物种。

科学证实,人之将死,体内散发出一种腐尸胺的气体,而猫头鹰对这种气体极其敏感,并有强烈的趋向性。以致在夜间闻味前来,停留在将死病人的宅院附近鸣叫,“病人报丧”被冠以“丧门星”之名,着实冤枉!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猫头鹰在被古代中国人民冠以“恶鸟”的同时期,在西方,尤其以英国为例,它的身份同样预示着死亡和不祥:中世纪诗人乔叟的《禽鸟会议》中,猫头鹰是死亡的隐喻。

英国著名辩论诗《猫头鹰与夜莺》中,夜莺斥责猫头鹰:“当你在夜晚尖叫嗥叫时,人们都对你怕得要死。无论何时,只要你张口唱歌,准是关于某种人类的不幸。”

俗话:“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真的有道理吗?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猫头鹰为一般人唯恐不及、恨之不切的形象,鲁迅偏走奇峰,笑纳同学间赠与的绰号“猫头鹰”,还宣称自己的言论是“枭鸣”。

现实生活中,鲁迅对猫头鹰的钟爱,在绘画与文学文本中获得了多层次的延展性呼应,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猫头鹰情结。其意义不仅在于充分表现了鲁迅‘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的批判意识,还在于强烈地显示出鲁迅与黑暗捣乱的幽默精神和能飞鸣就偏要飞鸣的叛逆性格。

我想,大家应该改变印象中对这两种鸟的固有看法了,你觉得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