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阿列塔:戰争天使》上映之前,福克斯不會想到會有一部中國制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我看來,《流浪地球》就像一個蹒跚學步的孩子,既是新的又是模仿的,既有靈氣又笨拙。剛走進科幻電影俱樂部的孩子确實帶來了新的面孔和空氣,但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阿列塔:戰争天使》是好萊塢電影業創造的又一美好産品,是美日科幻文化的誕生。我們剛剛做的是從0到1,好萊塢做的是從100到101。雖然沒有必要崇拜,也不需要複制整體,但開明的學習總是對的。

《阿列塔:戰鬥天使》内地電影海報
從電影文化的角度來看,《阿列塔:戰争天使》有太多的熟悉的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元素:
首先是Seb Punk:電影中的鋼鐵之城,就像《銀翼殺手》(1982年)和《雷神3》(2017年)中的薩卡主演一樣。
其次,《機器戰士:日大學幻文化》的最愛,前幾部改編自它的好萊塢電影似乎不那麼成功,比如《環太平洋》(2013年)、《奪寶奇兵》(2017年),與《阿列塔:戰鬥天使》相比。
第三,荒原電影: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如《郵差》(1997年)、《瘋狂的麥克斯》系列。
四、黑色電影:除了《阿列塔:戰鬥天使》導演羅德裡格斯的《罪惡之城》(2005年)之外,還有一部鮮為人知的《靈魂之城》(1998年),甚至老四部《蝙蝠俠》也是黑人電影風格。
五、反烏托邦:個人單槍匹馬地高權重社會,如《淚水的終結》(2002)、《歡樂的空間》(2013)等。
......
"阿列塔:戰鬥天使"在"廢物","塞布"的世界裡
《阿列塔:戰鬥天使》是這些電影元素的高度整合的打包更新版。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在北美票房上如此糟糕。也許市場公告沒有到位,也許西方觀衆已經對這些東西在審美上感到厭倦,也許是影片中的阿列塔CG角色不小心踏入了"奇異的山谷"(關于"怪異的山谷"将在下面更詳細地解釋)。
我最大的感覺是,這真的不是一部0對1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誕生,不僅落後于資本、科技一流的好萊塢電影産業,更重要的是,好萊塢已經積累了足夠深厚的積蓄,并且還在繼續發展電影文化。此外,在電影文化的背後,這些國家離不開美國,日本經曆了工業文明的曆史背景。對于一個農業文明來說,自行車可能是他們的科幻小說;對于一個充滿自行車的國家來說,汽車可能是他們的科幻小說;對于一個全是汽車的國家來說,變形金剛是他們的科幻小說。沒有兩次工業革命,就不會有像塞布朋克和蒸汽朋克這樣的科幻文化。沒有冷戰和核危機,可能沒有黑人電影,沒有荒原電影這樣的想象力。
以上都是《阿列塔:戰鬥天使》這頭龍,下面隻說阿列塔這個CG角色,她是龍的眼睛。無論這部電影的最終票房如何,阿列塔都将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CG角色,代表着電影技術的新水準。僅限于空間,這裡提到的CG角色僅限于人類或近人類角色,如猩猩,而不是CG角色,如恐龍和怪物。以下是進入身體之前要知道的三件事:
首先,打造一個能夠被觀衆接受的CG角色,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涉及審美心理方面的問題。比如,觀衆對怪物的認知度不會太高,要做出任何東西都可以像怪物一樣;做一隻活生生的恐龍有點困難,因為恐龍在大家心目中的樣子有點小;做一隻CG滑鼠比做一隻CG恐龍更難,因為皮草的現實曾經是CG行業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對于CG角色來說,不同的電影語境,需要建立認同感的強度是不一樣的。比如《阿凡達的名字》和《阿列塔》,前者是因為他們是虛拟外星環境中的外星人,是以他們需要做的就是長得像人類,而阿列塔的故事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而且需要為觀衆建立更高的認同感,是以對技術的要求也更高。事實上,Arrieta絕對是目前最具技術性的螢幕CG角色之一。
第三,我們人類對人臉的認知度高得驚人。這就是CG角色更像一個真實人物的根本原因。對于一個CG人來說,隻要真人之間有細微的細微差别,我們就能感覺到。而一旦有這種感覺,很可能就是看電影"播放"的時候了。
争取一個現實生活中的CG角色,阿列塔
讓我們來梳理一下螢幕上的CG角色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阿列塔的。
1、飛機騎士——史上第一個CG角色
《少年福爾摩斯》(1985)的電影海報。
《少年福爾摩斯》是一部優秀的偵探推理電影,由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公司斯皮爾伯格制作,負責制作特效。這部電影在曆史上創造了第一個CG角色的曆史書。
CG角色出現在電影的第22分鐘左右。一名牧師在被毒箭射中後出現幻覺,看到一名彩繪騎士從窗戶跳下來,用劍一步步地接近他。該剪輯隻有幾秒鐘長,總共有五個鏡頭可以單獨檢視。說這是一個CG角色有點勉強,不僅因為它是一個二維平面的東西,而且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走路和一個舉劍的動作,面部表情變化什麼的,更何況,整張臉被拉出來就一動不動了。該剪輯是第四個鏡頭中最難制作的,當騎手向前移動時,錄影機從他的前部旋轉到背部,這是五個鏡頭中最具技術性的鏡頭之一。
《少年福爾摩斯》中CG騎士的五個鏡頭。
2、咕噜——技術造就"人形"角色
具有裡程碑意義的CG角色咕噜咕噜
2001年,一部大片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并繼續憑借著名的《指環王》電影赢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事實上,以傳統模特和道具為主的維塔工作室的實力,是無法與工業光魔相提并論的,但演員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s)的精湛表演促使導演決定使用該技術,将神奇的角色搬上銀幕。由于沒有完美的實時技術進行動作捕捉和實時互動,咕噜聲被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是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ns)和演員們一起穿白衣,第二個是電腦把瑟金斯消滅掉,取而代之的是咕噜聲。第三部分是瑟金斯獨自表演,與動作點一起快速表演,最後将面部表現資料加載到咕噜咕噜的CG模型上。
Vita Studios在拍攝《指環王》(2001)時使用的第一代動作捕捉技術已經逐漸淘汰,因為它的操作複雜而有限。
在第一部電影中,塞爾金斯穿着沒有跟蹤點的衣服,其目的是為了便于以後将人消滅并用CG代替。在最後兩部《指環王》電影中,瑟金斯終于穿上了運動服的動作捕捉服。但由于瑟金斯本人與咕噜聲的形象之間還有很多明顯的差異,瑟金斯的一般表現更像是骷髅般的參考,大部分細節需要後期調整。在面部表情捕捉方面,瑟金斯在表演過程中用特寫鏡頭指向他臉上近100個跟蹤點,然後由動畫師處理,而且,像身體動作捕捉一樣,表情的效果需要更多地依靠後期處理。
随着《指環王》的成功,維塔工作室在《猩紅崛起》系列中制作了金剛和凱撒的CG圖像,背後有着相同的技術原理,這些角色背後的演員是安迪·瑟金斯。
凱撒,《猩球崛起》中的CG角色
這部電影的特效老大哥工業光魔使用類似的技術來創造加勒比海盜2(2006)中章魚船長的CG圖像。
加勒比海盜2中的章魚船長
3、阿琪-CG真實邂逅《奇異山谷》
《最終幻想:靈魂深處》(2001)女演員阿琪的第一頭飄逸的頭發
2001年,還有一部電影首次充分利用了動作捕捉技術,所有角色都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最終幻想:靈魂深處》。影片女主角阿琪在風飄飄飄的頭發柔軟、苗條。在此之前,銀幕上從未有過如此柔滑的CG發型。事實上,女主角Aki的頭發不再是用面條做的,而是用線條來定義頭發的方向,用這些線條來創造一塊頭發。
在《最終幻想》之前,用電腦制作頭發并鍛煉頭發是極其困難的。這部《最終幻想》應該說是CG世界中第一次實作頭發擺動,旋轉和光動态。為了逼真,創作者總共渲染了60,000縷頭發,是現實生活中頭發數量的一半(普通人的頭發約為100,000)。當時的制作成本也相當驚人,一秒鐘的渲染花了三十六個小時。因為頭發是那麼難造這個東西,是以影片中隻有女主角阿琪一個人有飄逸的長發,别人要麼是短發,要麼是秃頭,要麼是戴帽子,以"短"和"避免長"。
《最終幻想》中的動作捕捉技術
随後采用類似技術的電影包括《極地快車》(2004年)、《貝奧武夫》(2007年)、《聖誕頌歌》(2009年)、《火星救世主》(2011年)和《丁丁曆險記》(2011年),所有這些電影在票房上都不太為人所知。要了解這些電影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能不談談"奇谷"理論。
"恐怖谷"假說最早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弘(Hiroshi Mori)于1970年代提出。他認為,在機器人等人形物體不斷個性化的過程中,人類對它們的情感在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有突然的衰減。換句話說,人們對機器人的偏愛與機器人的現實主義沒有正相關,而是與情緒高峰時突然産生的厭惡,恐懼甚至仇恨的相反感覺有關。下圖說明了"奇異谷"假說的大局。在靠近水準和垂直軸交點的區域,人們對人形物體的好感度随着他們的現實主義而增加;這個假設并不難了解。此外,并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假設。
"奇異谷"假說的例證
就個人而言,我完全同意"奇怪的山谷"理論。從《最終幻想》到《極地特快》、《貝奧武夫》、《聖誕頌歌》,再到《丁丁曆險記》,這些電影看起來都不舒服。
貝奧武夫和安吉麗娜·朱莉在《巴約夫》中飾演女妖,兩位CG角色都缺乏真正的人質感,讓人感到陌生,難以建立親密感和認同感
4、本傑明·巴頓-CG角色實作逆向成長
《本傑明·巴頓的怪事》的主角,一生都在倒退成長
面部表情捕捉技術是動作捕捉技術的一部分,它需要使用動作捕捉裝置來識别和處理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資料,然後将面部表情和3D模型的數字資訊捆綁在一起,使三維角色産生與真實鏡頭相同的逼真表情。
Benjamin Barton Oddity是面部表情捕捉技術的巅峰之作。這部電影相當于為演員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量身定制的面部表情捕捉系統,建立了一個包含70多個基本表情的資料庫,可以通過70多個基本表情的組合産生幾乎任何表情。依靠這個表情庫來捕捉布拉德·皮特未記錄的面部表情,通過捕捉和識别他真實表現的表情,比對資料庫中的表情,将它們重新定位到模型,最後與替身的身體合成,這達到了"換頭"的效果,并創造了各個年齡段的本傑明·巴頓的不同圖像。
面部表情捕捉技術加上CG角色本傑明·巴頓創造的"換頭器"
《美國隊長3》(2016)飾演年輕的鋼鐵俠托尼·斯塔克。這部分特效來自蘿拉VFX。在此之前,正是該公司在電影"本傑明·巴頓"和"蟻人"(2015)中使用了老式技術。此技術的基礎知識類似于在 Photoshop 中修改照片,但細節要複雜得多。《美國隊長3》中年輕的托尼·斯塔克的形象持續了大約4000個角色,特效團隊必須考慮到面部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是骨骼的變化,這讓50歲的演員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變成了二十多歲。
《美國隊長3》中的鋼鐵俠托尼與年輕版的CG形成鮮明對比
随着技術的成熟,電影中的角色可以随意變年輕。在下個月的漫威電影《驚奇隊長》中,我們将看到年輕的上帝之盾。
5、保羅·沃克、塔金州長、萊娅公主——死而複生的CG真人
保羅·沃克在《速度與激情7》中。
電影《速度與激情7》使用"改變頭"成功地重生了演員保羅·沃克。雖然影片的"頭暈目眩"并不像《本傑明·巴頓的奇觀》那麼複雜,但對現實主義的要求更高。畢竟,《本傑明·巴頓》是一個不存在的藝術形象,而《速度與激情7》是"複活"的既定形象。從最終的影片來看,并不清楚哪個鏡頭真的是保羅·沃克,哪個鏡頭是後期合成。
制作過程大緻如下:1、對于現場拍攝,影片使用接近保羅·沃克身高的四名演員來捕捉主要拍攝資料;2,保羅的兄弟,科迪·沃克和凱萊布·沃克,特寫鏡頭;3、保羅·沃克的替身動作作為基礎層;4、将保羅·沃克的CGI面孔與這些素材的動作相比對;而5、為了打造無縫輸出,Vita會制作各種CG渲染通道。
上圖:科迪·沃克(上圖),上圖,與保羅(右)。
同樣使用面部表情捕捉技術作為複活的主要骨幹的是2017年釋出的《星球大戰:俠盜一号》。這部電影的演員彼得·庫欣(Peter Cushing)的複活完成了有史以來最複雜,最昂貴的CG角色翻拍。工業光魔接管了這次特效任務的重擔,也利用了《本傑明·巴頓奇數》中面部資料庫的理念,從演員過去的影像資料中提取面部特征,建構了一個用于3D模組化的面部表情庫。與《速度與激情7》不同,塔金州長在這部電影中的角色很重,并且具有演員面部的特寫鏡頭,這使得它對替身和3D模型的要求更高。劇組特意請來了身材與彼得非常接近的英國演員蓋伊·亨利作為替身,他反複觀察塔金州長的角色表演,完美模仿彼得在藍幕前的表情和表演方式。當他使用動态捕獲系統時,表情和動作可以直接與3D制作軟體中的3D模型相比對。然後隻需删除演員頭部的圖像,并将其替換為彼得頭部的3D模型,即可獲得最終結果。
上圖:穿着動作捕捉系統的替身演員;下圖:CG版的塔金州長與現實版的塔金州長
對于像《速度與激情》和《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來說,一系列電影可以貫穿觀衆的歲月甚至幾十年,積累無數的鐵粉。在鐵粉的心中,原劇中一個重要角色帶來的變化心理沖擊非常大,這一刻讓已故演員在銀幕上複活成為觀衆的心。在《俠盜一号》的結尾,同樣的螢幕複活被用來帶來年輕的萊娅公主的"複活",她與40年前的《星球大戰》(1977)完全相同。這一幕讓無數《星球大戰》迷淚震驚,對于他們來說,銀幕複活的心理震撼和情感解脫,遠遠超過了對戲劇和戲劇驅動解脫的需求。
萊娅公主,在《星球大戰:俠盜一号》中"複活"
6、阿列塔-CG直播新高度
《阿列塔:戰争天使》電影海報
最後,是阿列塔。這部電影的技術難度在哪裡?
首先,電影故事發生在現實世界中,不像外星人或虛拟世界中的"阿凡達",阿列塔必須達到同一個真實人物的現實感;
其次,阿列塔是電影故事的主角,不是"換頭"或"回到老孩子身邊"來塑造龍裝的角色;
第三,阿列塔需要擺脫攝影機和動作捕捉裝備的束縛,完成各種高難度的戰鬥動作。
這個角色可以看作是世界頂級特效公司對《奇異谷》發起的最進階别的挑戰之一。建立這個CG角色需要多少技術力量?整部電影使用了30,000台電腦,800名特效工作者一次工作了兩年,加起來有4.32億小時的渲染時間。為了讓阿列塔看起來像一個活生生的角色,特效團隊僅在《鸢尾花》中就為她制作了132,000根頭發,2,000根眉毛,480個睫毛和830萬個多邊形......
為了創造阿列塔這個角色,卡梅隆将動作捕捉技術和面部表情捕捉技術更新為新的"表演捕捉"技術。這種技術允許記錄面部表情變化和身體動作,超越了過去建立CG角色的限制。正是這項技術,讓阿列塔展現出各種超越人性極限的高難度動作,創造出各種激動人心的熱追逐打鬥場面。
"性能捕捉"技術更新打造阿列塔
阿列塔需要完成各種超越人體極限的戰鬥動作
看完電影,你會對阿列塔這個角色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