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恰當的挫折才會讓人成長,那什麼是恰當的挫折呢?

文|叢非從

有人問,順境和逆境,哪個更利于個人成長?這個問題相當于問,運動和不運動,哪個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我們看健身房的宣傳都是運動即健康。但實際上,保險公司對已故運動員的統計發現,職業運動員的平均壽命要低于普通人。過量運動,消耗的是生命。運動和健康,不是線性對應關系,而是倒U形的關系:适度地運動,有利于健康;過少或過多,都有可能不利于健康。

毒性也是這樣,在對的地方用了恰當的劑量就是解藥,有利于健康;用錯了地方和劑量,就是傷害身體的毒藥。同樣,順境和逆境都有利于個人成長,但也可能不利于個人成長,主要還是看程度。

恰當的挫折才會讓人成長,那什麼是恰當的挫折呢?

過度的逆境讓人沮喪、悲觀。

我們見過太多這種一蹶不振的例子。有的人在工作逆境中扛不下去,放棄了生命;有的人耐受不了感情的沖突,選擇逃避與人建立感情;有的人年紀輕輕隻想躺平、自己待着。當他們想去做一件事,想到的卻是“我不行”,感到有壓力、艱難、沮喪。有個朋友,從小經曆父母吵架,長大後對婚姻很絕望,這種長期的挫折讓他對婚姻既渴望又恐懼,無法走入婚姻,又無法安于單身。兩種狀态對他來說都是逆境,難以耐受。

同樣,過度的順境讓人盲目膨脹。

有人說人生三大不幸,少年得志、出身豪門、飛來橫财。這些所謂的順境會讓人對世界有錯誤認識,過度誇大自己的能力,然後使自己在面對真正挫折時失去抵抗力。在接受筆者心理咨詢的朋友中,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學霸,從小逢考第一名,在名校裡讀研讀博都是“直虐”其他人的那種。一路以來的順境讓他覺得萬事都很簡單,隻要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好。結果他在這樣的思維經營下,婚姻家庭一塌糊塗,進入工作崗位後也因人際關系而屢屢受挫。

恰當的挫折才會讓人成長,那什麼是恰當的挫折呢?

過度的逆境,會讓人形成“我什麼都做不好”“我的本質就是不好的”“我活着就是多餘的”等悲觀認知;過度的順境,則讓人産生“我什麼都行”“我可以改變世界”“世界是圍着我轉的”等樂觀認知。

這些認知一旦形成,有時是很難修改的。在相同的情境裡,這種認知會被強化;在不同的情境裡,則會被忽視。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不行,即使行的時候也會找原因說這是運氣好,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一旦覺得自己很行,不行的時候就會怪罪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問題。

要知道,人會選擇性注意周圍的事件,然後選擇性解釋周圍的事件,一次次強化自己内心的信念。

恰當的挫折,才會讓人成長。那什麼是恰當的挫折呢?答案是,有挫折,但在能力範圍内。這時候人會有空間去反思、訓練,讓自己的能力更強大。“我可以沮喪、失敗,但不至于挫傷到自我價值感,進而不會影響我對人生與其他事的看法。”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稱之為“恰到好處的挫折”。

你可以選擇恰到好處的挫折,讓自己成長。但有人覺得,順境還是逆境,是生活賜予我們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怎麼選擇?實際上順境和逆境,也許正是個人的選擇。

環境本身是不可變的,但你可以選擇不同的環境。你選擇和世界首富談生意,體驗到的就是逆境;如果你選擇和我談生意,體驗到的就是順境了。當面對無法承受的挫折,你可以選擇放棄,換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你就體驗到順境了。你可以選擇适度降低或增加任務難度來讓自己接受挑戰。

恰當的挫折才會讓人成長,那什麼是恰當的挫折呢?

比如說爬山,山的高度不變,但選擇用10分鐘沖刺還是1天爬完,你體驗到的就是逆境和順境的不同。恰當的挫折就是:剛好在你的體力和意願範圍内,爬完這座山。

樂觀的人會選擇環境,調整期待,讓自己更快樂地出發;悲觀的人則在挫敗下強迫自己用力克服,然後沮喪地發現自己克服不了,就宣告放棄。

很多父母會采用“挫折教育”,他們認為讓孩子體驗挫折可以成長,其實超出孩子承受力的挫折,隻會讓他覺得人生無望,充滿痛苦。有的父母則會采用“賞識教育”,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很棒,但結果往往讓孩子産生虛假的自我膨脹,看不清問題的真相。

良好的教育既不是制造挫折,也不是制造順境,而是幫孩子一起面對現實,鼓勵他們嘗試克服困難,但不強迫,給予他适度的支援,而不是袖手旁觀。

無論對孩子還是對自己,當你感覺有活力的時候,可以适度增加任務難度挑戰自己。當你感覺有些吃力的時候,則需要降低任務難度放過自己。任務難度不可變的時候,可以靈活地更換任務。

恰當的挫折才會讓人成長,那什麼是恰當的挫折呢?

世間最美的事情,我認為就是三個字:剛剛好。這三個字容易吓到人,哪有那麼恰巧得剛剛好,這個度怎麼把握?剛剛好,是一個範圍,并非一個點,上下多一些少一些,并無大礙,這不是科研,無法量化,全憑感覺。是以你要重視這世間容易忽視的一個東西:感覺。

你知道自己的感覺嗎?你對自己的感覺熟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