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著名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和農業教育家戴芳瀾,既是中國真菌學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植物病理學的創始者,他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态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都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戴芳瀾

戴芳瀾(1893—1973)是湖北江陵人,自幼接受私塾教育,曾先後在上海南洋公學附屬高等國小和武昌文化學校讀書,在其伯父資助下,戴芳瀾與哥哥戴芳澄于1909年入讀上海震旦中學,這是一所法國天主教創辦的學校,特别注重法語教學,戴芳瀾在此打下了良好的法語基礎。

戴芳瀾哥倆的學習生活十厘清苦,伯父的資助也僅能維持吃飯,連買書的錢都沒有,哥倆隻能輪流看書,戴芳瀾中學畢業後,想繼續求學,又無經濟來源,當他得知清華學堂是公費,即北上應試,于1911年進入清華學堂讀書,1913年6月結業後回到湖北,在沙市商業學校擔任臨時英語教員。

戴芳瀾于1914年赴美留學,考入威斯康星大學農學院,不久又轉到康奈爾大學農學院,1916年9月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說蝗》,1918年畢業并獲農學學士學位,遂又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學生院,攻讀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專業,并于1919年獲得碩士學位,由于家境困難,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就沒有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青年時期戴芳瀾

1920年回國後,應聘到天津一私人農場做園藝師,期間曾在《科學》雜志發表了《植物病害之現行治法》,1921年夏應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鄧植儀之邀到校執教,戴芳瀾與鄧植儀在威斯康星大學農學院有過交集并結為好友。

戴芳瀾不僅教授植物病理學,而且還兼授其它課程,并在農林試驗場從事病害研究,這是一所培養進階農業、林業人才的中等專科學校,後來被并入廣東大學。

戴芳瀾應國立東南大學農林科主任鄒秉文之邀,于1923年到該校農林科病蟲害系擔任教授,講授植物病理學,戴芳瀾與鄒秉文是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同學,而且二人都是攻讀植物病理學的。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1927年3月,北伐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克南京,金陵大學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部分校舍被燒毀,副校長文懷恩被流彈擊中殒命,導緻外籍教授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紛紛撤離回國,在此背景之下,戴芳瀾被聘為金陵大學教授兼植物病理系主任,期間先後發表了《江蘇菌類名錄》、《江蘇麥類病害》、《中國植物病害問題》等論文。

十九世紀初葉的中國,隻有少數幾個外籍教授在幾所大學講授植物病理學,偶爾也有中國教授授課,但他們并非植物病理學專業人員,而是由植物學家或昆蟲學家“客串”授課。而戴芳瀾主要從事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是國内最早攻讀植物病理學的學者之一,戴芳瀾的授課使植物病理學這門課程逐漸系統起來,他的授課特點是少而精,理論聯系實際,是以他所确立的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系統,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933年6月,清華大學成立了農學院,并将圓明園撥付農學院作為實驗農場,1934年8月又設立了農業研究所,分設了病害組和蟲害組,除開展農業研究之外,還招收研究所學生,以培養一批既能從事農業科研,又能從事農業教學的進階人才,戴芳瀾被聘為病害組主任,劉崇樂出任蟲害組主任。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國立清華大學

戴芳瀾到清華大學報到後,随即前往美國深造,此前他已獲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資助,先後在紐約植物園生化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研究院進修,并從事真菌遺傳學的研究和實驗。

1935年夏天,戴芳瀾回到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赴任,但他謝絕擔任農業研究所所長,隻擔任教授和病害組主任,開始病害組的籌建工作,并集中精力從事真菌分類的研究,當時病害組、蟲害組無論在财務、經費和人員方面都互相獨立,而病害組成員大都來自金陵大學農學院,是以戴芳瀾的研究工作如魚得水。

1935年8月,戴芳瀾當選中國植物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1936年又當選第四屆理事長,任期從1936年至1949年,是任期最長的一位理事長,1940年還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二屆評議會評議員,這一時期相繼在國内外發表了《花紅蘋果鏽病及其防治法》、《大麥堅黑穗病防治法》、《十九年度中國植物病理事業發展之概況》、《中國真菌雜錄九》、《雲南經濟植物病害之初步調查報告》等數十篇學術論文。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中央研究院專刊

“七七事變”爆發後,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先後組建了長沙臨時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并遷往長沙和昆明辦學,農業研究所也随之遷徙,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期間,農業研究所不但沒有萎縮,反而不斷擴大,并于1938年又增設了植物生理學組,由湯佩松任主任。

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是清華大學獨立創辦的科研機構,與西南聯合大學并無隸屬關系,期間先後在河北、雲南等地區開展了大量植物病理、生理和昆蟲學的調查和研究,采集菌類标本9000餘号并進行鑒定,對雞枞菌、牛肝菌、傘菌、鵝膏菌、水生菌、鳥草菌等作了重點研究,在學術成果、資料積累以及人才儲備等方面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為中國農業科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遷回北平複校,以農業研究所為基礎,恢複成立了清華大學農學院,戴芳瀾被聘為教授兼植物病理學系主任,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當年9月23日在南京舉行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紀念暨第一屆院士大會時,戴芳瀾因蔣介石出席大會祝賀而拒絕出席會議。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1949年5月,戴芳瀾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同年9月29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并,籌建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戴芳瀾出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教授,及至北京農業大學正式成立時,戴芳瀾擔任植物病理學研究所所長。

1950年12月19日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全國植物病理學工作會議,商議中國植物病理學會複會事宜,會議推舉戴芳瀾為臨時理事長,組織籌備召開新的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是于1929年5月在南京成立的,主要發起人和籌備者就是鄒秉文和戴芳瀾,由鄒秉文出任會長,由于鄒秉文事務繁多,籌備工作幾乎都是由戴芳瀾主持完成的,由于受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影響,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的活動陷于停頓,在時隔20年之後,戴芳瀾再一次肩負起曆史的重任,并于1953年2月當選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會訊》。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戴芳瀾指導科研人員

應中國科學院之邀,戴芳瀾于1953年承擔中國植物研究所真菌植物病理研究室的籌建并兼任研究室主任,資助和鼓勵對小麥鏽病的抗病育種工作,同時也資助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工作,如果沒有戴芳瀾的支援和資助,這些科研工作是根本開展不起來的。

戴芳瀾于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同年應邀出席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兩周年紀念大會,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農業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稱号,當年12月中國科學院舉辦了“米丘林誕辰100周年紀念會”,邀請戴芳瀾作主題報告,被戴芳瀾婉言謝絕。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戴芳瀾(左二)在東德時留影

1956年4月,戴芳瀾被吸收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中國科學院決定将植物研究所真菌病害研究室擴建為應用真菌學研究所,戴芳瀾被任命為所長,并被評為一級教授,1958年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戴芳瀾又被任命為第一任所長,為了集中精力專注于微生物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從1959年起專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兼真菌研究室主任,不再兼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于1962年将昆蟲學會和植物病理學會組成“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戴芳瀾被選為理事長,但他主張保留《中國植物病理學報》的獨立性,以維持該學科的健康發展。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戴芳瀾

戴芳瀾一輩子研究真菌,而真菌是一類數目龐大的細胞生物,已被研究過且有文獻可查的,至少有5100屬,大于45000種,世界上已有文獻記載的真菌有12萬種,中國大約有4萬餘種,而且每一個真菌的個體數量,又非常的巨大,由于它們具有多型性,繁殖速度驚人,産孢數量又大,它們的特體數量常常是幾何級數增加,以緻到了無法計算的程度。

而戴芳瀾所著的《中國真菌總彙》就是一部有關中國真菌分類的大型參考書,它對中國真菌學的發展、真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部巨著傾注了戴芳瀾一生的心血,他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起,就開始收集中國的真菌資料,其1958年出版的《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就是利用上述資料編輯而成的,以國際上公認的命名方式,使所記錄的真菌名稱,獲得合理的歸類。

戴芳瀾: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創始人和創始者

《中國真菌總彙》

《中國真菌總彙》一共參考了768篇文獻資料,其中最早的一篇發表于1775年,所引文獻包括英、法、德、俄、意、日、西班牙、拉丁文等語種,近二百年來,寄主的學名、真菌的學名、中國行政區域都有不少變動,都需要一一進行核對和訂正。

從1919年開始從事植物病理學研究,一直到戴芳瀾生命終止,整整工作了54年,終其一生研究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戴芳瀾的曆史性貢獻和道德風範在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是一座豐碑,永遠被世人所敬仰和懷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