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維也納行動派代表人物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近日辭世,享年83歲,他的作品出現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紐約皇後區博物館(The Queens Museum)宣布任命勞倫·海恩斯(Lauren Haynes)為策展事務總監。
在北京,知名建築師吳良镛先生5月将迎來100周歲生日,在杭州,“回望與拓展——邬繼德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對外展出,呈現了藝術家經典的版畫作品與速寫手稿。《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報道一周以來的重要人物消息與報道。
北京|知名建築師吳良镛迎來百歲生日
行萬裡路、謀萬家居的上下求索

吳良镛
2022年5月,知名建築師吳良镛先生将迎來100周歲生日。
據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撰文介紹,1922年,吳良镛出生于江蘇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一個“镛”字寄托了父親對他的厚望——“镛”是中國上古宮廷樂隊中,挂在鐘架正中間的大鐘,可以和笙、鼓、磬等樂器,演奏出氣勢磅礴的黃鐘大呂。百年過去了,我們可以說,在中國建築學界,吳良镛所起的作用,有時就是那口大鐘。
2012年2月14日上午,90歲高齡、大病初愈的吳良镛,獲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以“人民建築師”身份跻身于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行列的第一人。評審委員會在評審意見中寫道:“吳良镛院士是大陸人居環境科學的建立者。他建立了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為實作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的目标提供理論架構。”
“我就是一個建築工作者,愛自己的祖國,愛這個社會,建築最核心的是為人服務。”他說。
吳良镛最驕傲的是在清華大學建築教育崗位工作了70多年。1940年7月27日,他所生活的重慶合川城遭日軍空襲,大半座城被大火吞噬。剛剛高中畢業的他深感“天下之大,卻無安樂之土”,遂放棄原來的理想,希望在抗戰勝利後成為一名建築師,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他走進中央大學建築系學習,畢業後,梁思成請他到“戰區文物儲存委員會”協助編制《全國文物保護目錄》,随後一同去清華大學建築系當助教。“跟随梁思成先生到清華大學,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吳良镛在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區域研究、人居環境科學等諸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贊歎的業績。他曾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如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廣西桂林中心區規劃、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1992年度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
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改造方案保留了老北京人“有天有地,有院有樹,有街坊有胡同”的居住環境,透着老四合院的親切勁兒,又把現代城市家居的種種友善納入其中。當時,這個由破舊的家廟發展而來的大雜院裡,住了44戶人家,卻隻有一個水龍頭和街道公廁,人均住房面積隻有5平方米左右,院落空間不足總面積的1/5,由兩棵老樹占着。改造後的菊兒胡同由二至三層的小樓房圍合而成,錢學森稱其為“樓房四合院”,極為贊賞。這樣一來,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大大增加,院子空間也拉開了。為了保證合理日照,吳良镛先生還專門在底層窗台計算冬至日的日照條件,把樓梯安置在樓房四角,樓梯下方做開敞布局,使院落與院落間能夠形成通風,兩棵古樹也不再憋屈在一圈棚戶裡,而是解放出來成了院落的中心,成為菊兒胡同“其命維新”的象征。
菊兒胡同的實驗,是吳良镛先生“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和“廣義建築學”的一次成功實驗。他在晚年的學術視野變得更加開闊。
南京江甯織造博物館
2008年夏天,南京江甯織造博物館工程正處于重要階段,86歲的吳良镛因過度疲勞,加上沒有及時飲水,腦部神經受損,右側的半邊身子動彈不得,不能穿衣執筷。此後近一年半時間,他都是在康複中心的病房裡度過。2010年,重返工作崗位的吳良镛迸發出更多創意。在他枕邊,總放着一支筆、一個本,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本子記錄下新想到的問題。2016年春節,他寫了一副春聯用以自勉:“老骥伏枥志在千裡,拙匠邁年豪情未已!”這是他對未來充滿期待、充滿激情的表達。如今,吳良镛已是百歲老人,但“年高未曾忘憂國”,讓更多百姓“詩意栖居”于廣闊大地,依然是他的夢想。(宗和)
紐約|策展人勞倫·海恩斯
将擔任紐約皇後區博物館策展總監
勞倫·海恩斯(Lauren Haynes)
據Artforum報道,紐約皇後區博物館(The Queens Museum)宣布任命勞倫·海恩斯(Lauren Haynes)為策展事務總監。海恩斯将離開她在杜克大學納舍爾藝術博物館(Nasher Museum of Art)的進階策展人職位,于7月中旬上任新職位。她将監督皇後區博物館的策展和項目部門,并與教育部門密切合作,整合博物館這三個領域的工作。這三個部門的從業人員将組成一個新的内容團隊,在執行館長莎莉·塔蘭特(Sally Tallant)的指導下運作。
塔蘭特稱贊海恩斯是一位出色的策展人與熟練的合作者,是建立和營運藏品方面的專家。“因為她曾在各種語境中工作過,我認為她會展現很強的上司力以及豐富多樣的經驗。”
在去年夏天來到納舍爾博物館之前,海恩斯自2016年以來一直擔任阿肯色州本頓維爾(Bentonville)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當代藝術策展人,并于2020年初被提升為藝術家計劃總監。在此之前,她于2006年在哈萊姆工作室博物館擔任副策展人。此外,她還擔任過其他機構展覽的策展人,策劃過泰特現代美術館的“一個民族的靈魂:黑人民權運動時代的藝術”(Soul of a Nation: Art in the Age of Black Power,2018)等展覽。
“我喜歡建構事物,”海恩斯說道,“我喜歡與同僚共事,和人們一起思考:好的,我們的現狀很棒,但是我們想到達哪裡?而不是認為我們要拘泥于現在。位于皇後區博物館的職位關乎從全球的角度來思考博物館,思考那些内容可以穿越展覽、公共以及教育項目。”(文/錢雪兒)
奧地利|83歲維也納行動派代表人物
赫爾曼·尼特西逝世
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
近日,維也納行動派代表人物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逝世,享年83歲。他的作品出現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其策劃的個展“20th painting action”則于4月19日在威尼斯朱代卡島Oficine 800開幕。
這場展覽展出了藝術家1987年于維納分離派時期所創作及展示的作品,展覽同名作品“20th painting action”是藝術家收藏中唯一保留的行動繪畫,這也是藝術家自當年的創作展出後,首次在意大利共同展出這些作品。
赫爾曼1938年出生于維也納,被認為是當代最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之一,其實踐範圍從表演到繪畫、作曲和布景設計。他以在維也納行動主義運動中進行激進和有争議的表演而聞名,他的表演和繪畫經常結合血液、肉體和内髒等材料。他的繪畫活動首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他構思了著名的《狂歡與神秘劇院》,這是對各種物質和流體帶有挑釁性的感官體驗。
赫爾曼·尼特西作品
“維也納行動派” 産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維也納,身處二戰後奧地利社會壓抑的氣氛之中,維也納行動派用恐怖的身體藝術批評獨裁的天主教會和納粹主義。而“身體”作為媒介開始介入藝術,成為創作的主體,是20世紀下半期藝術的重要特征,他們用行動回擊了血腥暴力的二戰,引導人們直面悲慘、難以忍受和禁忌的社會現實。(整理/錢雪兒)
浙江|藝術家邬繼德
新展“回望與拓展”
邬繼德
“回望與拓展——邬繼德作品展”于2022年4月29日在浙江美術館5、6号廳及天光長廳展出。
邬繼德,1942年生于杭州餘杭。1963年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附中畢業,1968年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大學畢業,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研究所學生班畢業并留校任教。邬繼德的版畫,從中國傳統中擇取營養,賦以時代的生活蒙養,别開生面,風格典雅質樸、鄉土韻味醇厚;彩墨作品清新脫俗,主張将個人情懷融入墨彩的内涵中去,融合東西方韻律。
展覽展出邬繼德不同時期創作的不同種類繪畫作品100多件。展覽分為“回望”“拓展”兩大版塊,前者展出了邬繼德經典的版畫作品與速寫手稿,後則展出了其近年來潛心創作的墨彩繪畫,用色飽滿、用筆大膽,該部分作品是其首次較大規模的集中展示。
邬繼德版畫作品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在賀電中表示,邬繼德的彩墨繪畫讓人眼前一亮。他的這類畫既可稱作彩墨,也可稱作水彩。通過拓、印、繪、染的結合,彩與墨交融,自有一份獨特韻味。他的這類畫,精品極多,《烏篷船》《林之秋》《山有秋田》《黃石山秋》,點線面排布,黑白灰疊化,跬成一類皮紙墨彩的風格,其核心之處都在于雕版肌理的活用。墨是體,彩是衣,線為節,排為律。山巒林樹,疊次排布,形成富有韻緻的節律。墨彩相濟,沉豔交織,滿紙輝映成趣。一樹生千樹,一帆催百帆,疊次栉比的文法,鋪陳夏花爛漫,冬樹幽黃,東山雄闊,西潭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