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這兩天看了幾期的《十三邀》,劉擎、葛兆光、楊揚、張楚、吳孟達、赫拉利。
劉擎是研究哲學的,但身上卻有一種難得的樂觀和從容,完全改變了我對研究哲學的人的刻闆印象。尤其他說到對當下年輕人和社會的了解,包括不想參加團建是因為消極的自由主義,需要一個小空間裡的把控自我感覺。說到當代社會的多樣化精細化和規範化同時,其實抹去了很多野蠻生長的可能性。對于當下社會和人性的認識,我不得不說劉擎其實蠻接地氣的。

葛兆光是研究曆史的,非常博學,他提出的一些觀點我深表認同。包括:不要把事情複雜化,很多所謂深刻的思想其實是後人加上去的。要在曆史人物的語境之下了解曆史人物。所謂思想文化上的差别其實就是結構架構的差異造成。不要老是強調相同類似的,要挖掘不同差別。研究曆史不是提供解決方案,是為了找出根源。十三邀看了這麼多期,這應該是讓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其中一期,不得不佩服曆史學家的冷靜和睿智。他說繁華的平庸,說要關注通人的情懷,當然跟他的經曆非常相關。他說的在火車站問解放軍讨煙吃的那段真的蠻詫異的,一個有名的曆史學家居然年輕時為了煙而完全放棄自己的尊嚴。就像他自己說的,自尊都可以完全放下。正因為這樣的經曆,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特别懂得人情冷暖的曆史研究者,不會墨守成規,不會隻研究精英分子的曆史。
很妙的是,前面兩位都是學者,看着比較費腦,之後挑了一個奧運冠軍來看。總體感覺非常輕松,因為這個女孩非常樂觀,目标明确。我忽然覺得這種個性是不管在哪種環境下都可以很好生存下來的法寶。她退役之後不但辦了滑雪相關的運動機構,還為退役的運動員搞了一個小機構。這樣的人生活得很充分,很完滿。
之後就挑了一個過氣歌手張楚,這個人也很妙。活得很清醒,身上保留着孩子一般的純真,對于當下和自我,他很容易就找到恰我的處世方式。既沒有放棄他的自我,也沒有跟這個世界對抗或者埋怨。而且很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裡就是一個安靜的小角落,不想過多的掙紮于這份紛亂的世界之中。
吳孟達無疑是這堆人中最接地氣的一個,非常真誠,說話也很有趣。他坦然和周星馳、杜琪峰愉快和不愉快的過往,說起自己賭錢不光彩的過去,說起自己成名後不可一世的飄飄然。他說自己年輕時沒智慧,老了之後很多事情就自然放下,搞掂三餐就滿足。
最後就是重看《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猶太人。許知遠不喜歡他書中的觀點,覺得他在灌輸一個單向的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認為他看低了人文主義。是以在采訪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對方:你的觀點太片面的,是有問題的。你就從來沒反思過嗎?看過的書有限,對于人文主義也沒有很多思考。不過作為一個采訪來說,我覺得許的采訪是失敗的。
隻要搜尋一下,就知道赫拉利的風格和他的夢想。簡單說他寫的書不是給學者看的,而是給普羅大衆看的,是以很多東西不是讓你來深究的,《人類簡史》對我來說更多就是一種啟發,或者說對人類曆史探索興趣的點燃。從這方面來說,赫拉利的目的達到了。而許則是從研究人文和曆史的角度去看這本書,希望作者反思書的局限性。可以說倆人完全不同頻道。許還特意去了一次以色列,想從作者出生的地方找到答案。頗有一種研究曆史人物要把曆史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時空去了解的架勢。
但這兩個人之間的不調和并沒有讓我更多了解被采訪者,這一期在我看來是挺失敗的。
不管你是哪個行業,專注什麼。這兩天看的《十三邀》,讓我看到老年人的智慧和生活的智慧。也再次想起劉擎說的,年輕的沖動其實很多時候是浪費精力。為什麼懂那麼道理還過不好一生?劉擎說因為那些道理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經曆體驗才是成長,才會真正明白那些道理,而不是别人告訴你。
就以此作為這兩天看《十三邀》的注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