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網友說夏天到了,一動就老出汗,加上更年期的問題,更容易出汗了,想讓遠志聊聊出汗多的問題。

今天直奔主題,就來聊聊出汗的問題。
在中醫的範疇中,汗液,是體内的津液通過自身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汗孔排出的液體。
有些人講出汗就是在排毒,是一種極其不嚴謹的說法,适量地出汗的确可以促進體内的代謝。但須知,大汗淋漓容易傷身啊。前人素來便有“汗血同源”的說法,說的是人之津液與體内的精血同出一源,大量的出汗,首先損耗的是人體的津液,等到消耗殆盡了,就開始損傷我們體内的精血了。
是以你去看,現在有好多非專業人士因為興趣愛好而去參加馬拉松運動,什麼全馬啦,半馬咯,比比皆是,時不時地都會聽到有人跑到一半就倒下了,這一倒下,可能就再也站不起來了。究其原因啊,主要還是因為出了太多太多的汗,汗為心之液啊,汗液損而心氣損,甚至是嚴重損耗到了精血,陰不抱陽,終緻亡陽固脫。是以,在這裡并不建議非專業人士勉強自己參加馬拉松,凡事盡力而為,重在參與即可。
自汗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别說跑馬拉松了,白天我一活動就容易出汗,再過一段時間就要到夏天了,更是要揮汗如雨了。其實吧,這類白天容易出汗的情況,中醫将之統稱為“自汗”。
那為何會有自汗的問題呢?
多半是心氣不足。
汗為心之液,心氣虧虛,自然難以固攝住體内的津液,加之肌表不固,汗液就更容易外流,是以有些人稍稍一活動,就容易出汗。
是以,治療此類氣虛自汗人群當益氣固表為先。
方選玉屏風散,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正如其名,給我們的身體增添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一來可以防止體内津液外流太過,二來可以抵禦外邪入侵。
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
方中黃芪味甘性溫,益氣固表,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
黃芪
白術甘溫,為益氣健脾之要藥,與黃芪相須為用,共助衛氣生發;
白芍
防風,正如其名,長于抵禦外風,其性升散,善行全身,以祛風為主,為治風之通用藥。
防風
或者啊,直接用浮小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浮小麥甘涼輕浮,氣味俱薄,入心經,而能益心氣、斂心液,為養心斂汗,固表實衛之佳品。
《本草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
浮小麥
如果想要效果好一些,可酌加煅牡蛎、麻黃根等藥材,共奏益氣固表止汗之效。
煅牡蛎
麻黃根
盜汗
講完了白天出汗,再來聊聊晚上出汗。
有些人晚上睡覺老是容易被自己熱醒,半夜醒來,發現自己身上黏糊糊的都是汗,這哪還睡得着?
這類晚上出汗的,中醫稱之為“盜汗”。
“盜”有偷盜的意思,說的是那些偷雞摸狗的盜賊大都在每天夜裡鬼祟活動。晚上睡覺容易出汗的人情況與此也有着幾分相像,每當我們入睡、或将入睡之時,汗液就像盜賊一樣偷偷地洩出來。
其實啊,盜汗原本并不叫作盜汗,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内經》中稱為“寝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症。自此以後,曆代醫家均沿用此名,中醫認為盜汗多為陰虛所緻。
大家切莫不把陰虛當回事,須知,好多耳熟能詳的基礎疾病都與陰虛息息相關啊!
諸如糖尿病、甲亢、更年期綜合征等等。
而論及滋陰,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首推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
方中熟地大補陰液,為滋陰養液之要藥;
熟地
山茱萸、山藥既可助熟地養陰之功,又兼具斂陰之效,補中有守;
山茱萸
山藥
茯苓、澤瀉均為利水之要藥,可将體内之濁水排出體外;
茯苓
澤瀉
牡丹皮長于清瀉相火,将體内的熱邪驅趕出體外。
牡丹皮
方中六味藥材三味滋補陰液,三味利水瀉火,三補三瀉,補而不滿,瀉而不傷正氣。
此前,好多人在評論區詢問,六味地黃丸能不能給小孩子用?
完全可以!
須知,六味地黃丸出自宋代名醫錢乙之手,那時候兵荒馬亂的,物質條件遠不如現今,是以好多小孩子大都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是以發育較為遲緩。是以,六味地黃丸起初是用于小孩腎陰虧虛所緻的發育不良的,後來才被逐漸使用在腎陰不足上。
言歸正傳,除了六味地黃丸可以改善盜汗失眠的症狀,上文提及的浮小麥同樣也可以用于改善盜汗問題。
浮小麥味甘而涼,甘能益氣,涼可清熱,
是故,浮小麥具有益氣陰,斂浮火,除虛熱的作用;
《本草備要》:“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
《本經逢原》:“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浮小麥
多與玄參、麥冬等滋陰養液的藥材同用。
玄參
麥冬
手心腳心出汗
除此以外啊,還有些人老容易手心腳心出汗。
其實吧,這個同樣屬于陰虛範疇,中醫稱之為“五心潮熱”。
哪五心?手心、腳心還有胸口。
是以,但凡是手心腳心容易出汗的人也可用六味地黃丸或者浮小麥來作改善。
浮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