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大學3萬人研究:男性适度性生活,或能預防前列腺癌風險

作者:39健康網

提起癌症,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人體每天都會産生癌細胞,是以癌症可發于任何人。

相比女性,男性的患癌幾率會更高。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資料顯示:大陸男性癌症預期發病率為234.9/10萬,女性為168.7/10萬。尤其是前列腺癌,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内居所有男性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第2位。

在大陸,前列腺癌發病率的年增長率約為2.75%,2020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前列腺癌已成為大陸男性第6大常見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嚴重威脅男性健康。

那麼,該如何預防前列腺癌呢?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為男性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哈佛大學3萬人研究:男性适度性生活,或能預防前列腺癌風險

适度進行性生活,預防前列腺癌

權威學術雜志《歐洲泌尿學》刊登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将31295

名男士分為青年組(20-29歲)和中年組(40-49歲),讓他們每月記錄自己的釋放次數,研究周期長達18年。

結果顯示,青年組中每月釋放21次或以上的男士,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比每月釋放4~7次的男性少20%;在中年組中,前列腺癌患病風險更是少了22%。

由此得出結論:“次數多,會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哈佛大學3萬人研究:男性适度性生活,或能預防前列腺癌風險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性生活有助于預防前列腺癌,但在次數上還需适度,頻率太高引起身體不适,反而得不償失。

當然,預防前列腺癌也不能單靠性生活。适當鍛煉、避免久坐、多喝水及時排尿、合理飲食等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前列腺癌的關鍵。

男性年紀越大,能力越差嗎?

即使不為預防前列腺癌,男性在性生活這件事上,也往往更有興趣和更具主動性。但随着年紀的增長,有些人可能會力不從心。難道男性那方面的能力還會受到年齡的影響?

一般來說,男性進入青春期後,随着身體的發育,一般在24歲左右會進入成熟狀态,而欲望也會逐漸變得旺盛。但到了32歲後,身體機能逐漸走下坡路,體内的雄性激素分泌減少,雌性激素增加,會引起欲望低下。

哈佛大學3萬人研究:男性适度性生活,或能預防前列腺癌風險

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吸煙、喝酒、不規律飲食、暴飲暴食,或者身體出現了前列腺炎、精囊炎、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也會使男性的功能受影響,甚至出現性功能障礙,如早洩。

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的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早洩。如果出現釋放時間短(通常以同房時間少于1分鐘為診斷标準)、不能自主要制射精或控制能力差、産生自卑、焦慮等消極情緒,那麼極有可能患上早洩。

建議要及時就醫,及時治療。目前早洩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行為幹預治療、實體幹預治療、外用藥物、手術、中藥治療等多種方式,但主要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

哈佛大學3萬人研究:男性适度性生活,或能預防前列腺癌風險

目前治療早洩的藥物是五羟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鹽酸達泊西汀,這也是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藥物。像愛廷玖(鹽酸達泊西汀片)就能作用于人體的中樞神經,它通過提高大腦内5-羟色胺的濃度,提高人體中樞神經對于射精的控制力,進而延長時間,治療早洩。

2方法,助力提升性能力

當然,疾病永遠是“防大于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有助于提升性能力。

1.堅持運動

運動能釋放多巴胺,讓人産生愉悅感,還能提高身體素質,對于提升性能力也有幫助。尤其是有氧運動,如慢跑、遊泳、騎自行車、打球等,可以讓全身得到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性器官血液循環的改善,同時也能使骨盆肌、會陰附近肌肉收縮,血流速度加快,提升敏感度。

哈佛大學3萬人研究:男性适度性生活,或能預防前列腺癌風險

此外,還可以進行深蹲,能鍛煉到盆底肌肉,改善血液循環,加快丁丁充血速度,也能讓下肢更有力,在同房時也更有力量去支撐更長時間的運動。而每日進行提肛鍛煉,對前列腺則有一定的按摩效果,還能使列腺充血減輕,消減發炎。

2.健康飲食

煙酒對男性功能的“殺傷力”可不小。有研究證明,煙草中的毒性物質會破壞制造雄性激素的間質細胞。而酒精則會引起血清睾酮水準降低,導緻性欲減退、精子畸形。是以,喜好煙酒的男士,為了自己的“性福”,最好還是戒煙戒酒。

對于喜歡高脂肪高蛋白,不喜蔬菜水果的人來說,這種飲食習慣易患上高血脂,進而增加

血液黏稠度,影響血管功能,使丁丁血管狹窄,進而減少血流對重要部位的供應。

哈佛大學3萬人研究:男性适度性生活,或能預防前列腺癌風險

是以,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全面,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堅果、木瓜、韭菜、魚、蝦等。

參考資料:

1. 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系統惡性良性腫瘤專業委員會. 前列腺癌骨轉移和骨相關疾病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21版)[J]. 中華惡性良性腫瘤雜志, 2021, 43(10):9.

2. 張建中,李宏軍.早洩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8:73-7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