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育兒不走尋常路:媽媽要“壞”,孩子才愛

作者:吳影

郜瑩,何許人也?一位具有卓越成就和非凡閱曆的奇女子:台灣電台、電視台資深主持人,上海浦江之聲嘉賓主持;

大陸地區數個親子育兒與女性刊物專欄作家;用10餘年時間隻身走訪大陸54個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分布于15省19市的88所大學;出版30餘部著作;自新浪開博以來,受到無數媽媽們的熱力追捧,被網友親昵地稱為“郜媽”。

一個女人事業上取得這等成就,恐怕已是常人所不能及。更讓人羨慕的是,郜瑩還培養了一雙驕人的兒女:

兒子家石在美國紐約攻讀建築學碩士,女兒沈妮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即将赴美國洛杉矶繼續深造。

郜媽有什麼教育秘籍,使得自己專心于事業的同時,還能教育出如此優秀的兒女?

做自由的“不良媽媽”

在兒子女兒相繼出生後,初為人母的郜媽一心想付出全部的愛給孩子,生活重心完全在兩個小家夥的身上,于是生活中永遠有洗不完的尿布、做不完的家務。

偶爾哄睡了兩個孩子後,郜瑩會有片刻安靜,她不禁問自己,如果此刻自己被宣布得了不治之症,會不會有“我還沒有享受過的人生”、“我這一生就這麼為别人而活了”的遺憾?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似乎做媽媽就意味着要犧牲,犧牲大把時間養育孩子、犧牲事業照顧家庭、犧牲自己喜好迎合家人

然後換得一個看似美滿、和諧的家庭,這樣的女人常被人冠以“模範媽媽”的榮譽稱号。可是,真是一定要經由某個人的犧牲,才能換得一個圓滿家庭嗎?

這些問題讓郜瑩反複思考,權衡再三,她覺得自己實在做不來“模範媽媽”,那索性就做自己好了。

于是郜瑩向兒子女兒宣布,從此以後,媽媽不再做“鬧鐘”、“保姆”、“快遞員”、“輔導員” 孩子們的個人事務,她統統不再幹涉,因為媽媽有自己的事情—寫作。

起初會有些艱難,因為媽媽的本能就是照顧孩子,看孩子沒有自己的幫助而丢三落四、沒有條理,做媽媽的實在很想出手相助。

有一天晚上,郜瑩發現女兒将校服穿戴整齊,爬到床上準備睡覺。郜瑩奇怪地問她為啥要穿上校服睡覺。女兒說,怕早上遲到,為了節省時間,幹脆提早穿上校服,明早爬起來就能出門了。

看着女兒憂心忡忡的小模樣,郜瑩差點就脫口而出“媽媽明早叫你起床,保證你不會遲到”。不過郜瑩忍住了,她建議女兒将鬧鐘調快5分鐘,留出充足的時間穿衣洗漱,然後就離開了。

面對媽媽的變化,女兒一時間無法适應,她向郜瑩抗議:“你為什麼不能像××媽媽(一位服務周到的保姆式媽媽)那樣呢?”

郜瑩說:“那你就打包去××家吧!去做××媽媽的女兒!”

女兒拖着哭腔:“你明知道人家已經有一個女兒了,不需要再有一個女兒的!”說完她“砰”地關了房門。

“養育孩子要‘舍得’,舍下那些心軟,才能得到能夠管理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責任的孩子。”郜瑩相信,教育孩子,就像進行一場馬拉松比賽,一跑可能就是10年、20年。

在這期間父母所作的某些努力和改變,并不會立刻顯現效果,但是将來的某一時刻,曾經的那些努力就會得到回報。

女兒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今年我家有兩個考生,一個是要考大學的哥哥,一個是要考中學的我,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卻一點家有考生的樣子都沒有。爸爸依然在吃完晚飯後就出外打球,直至十一二點才回家;

媽媽呢,則是像往常一樣,邊看電視邊搖她的呼拉圈做減肥,然後給從圖書館回來的哥哥煮點宵夜,就施施然睡覺去了。

他們這種“你們考試不關我事”的輕松模樣,和其他同學的爸媽相比,真是有點“沒有盡父母之責”的過分。哥哥曾向媽媽抗議,但媽媽卻說:“又不是我們做爸媽的要考試,我們又不能幫你們拿高分,為什麼不能‘正常’地過日子?”

媽媽就是這樣,老是講一些不是道理的道理,做一些别的媽媽不會做的事。做她的兒女,隻有學習自立自強的本事,把自己的事管好,否則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此時的女兒,還是偶爾會抱怨媽媽的“狠心和懶惰”,但是,因為媽媽的狠心和懶惰,她才能凡事不求人,自己的大小事情都能搞定。

愛孩子心要大,也要狠

“父母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實際上,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做得太多。”

在大陸生活多年的郜瑩認為,在兒女成長的路上,會遇到許多的岔路口,父母常常忍不住跳出來指導,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孩子怎樣選擇才是正确的。

可是父母不知道,這些所謂“過來人”的經驗,無法直接轉換成孩子的智慧,父母也無法代替孩子去成長。

是以愛孩子的心要大,但是也要狠。有些事情該孩子自己動手的,絕不插手代替;面對孩子成長中一些重要的選擇,也絕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

屬于孩子自己該做的,爸爸媽媽絕不插手,偶爾給點建議或者提醒,但是孩子怎麼做,“那是他/她的事兒。”

女兒國中升高中時,成績優秀的她既可選擇離家近一點的景美中學,也可以選擇離家遠的中山中學。兩個學校各有吸引人的地方,是以女兒一直猶豫不決。

郜瑩傾向于景美中學,那不僅僅是自己的母校,還因為該學校不以成績衡量學生的好壞,當年自己成績爛得一塌糊塗,隻是朗誦和演講很厲害,便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

上景美中學對于女兒的個性發展和自信心的培養十分有利。相較而言,中山中學衡量學生的标準比較單一,成績顯然比其他一切都重要,名氣更大一些。

郜瑩于是将自己對景美中學的切身體驗告訴了女兒,同時也告訴她:“無論你選哪一所,都是自己的決定。”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将來後悔了,也不可以埋怨家長,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等到女兒考大學的時候,又面臨這種兩難選擇。她同時接到了中興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的通知書。這次郜瑩依然動用所有資源,将兩所學校的資料弄到手,列印成冊,供女兒參考,最終選擇權仍然留給女兒。

最終女兒選擇了上海中醫藥大學,自此隻身一人遠赴上海求學。

過了不久,女兒就打電話回來,抱怨說大學裡活動少,除了上課就是上課,比起台灣的大學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自己的生活顯得單調無聊。

郜瑩隻說了一句話:“可是,妹妹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女兒自此不再打來電話抱怨,一年後女兒成了全校來自台灣的學生中适應最好的一個。女兒說這都是“隻因為我有一個狠心的媽媽”。

有時候這個狠心的媽媽也會故意讓孩子經曆挫折失敗。

因為兒子早就已經下定決心攻讀建築學,郜瑩鼓勵兒子去試試中原大學建築系的甄選考試,同時建議兒子利用寒假去加強一下繪畫方面的課程。

郜瑩提醒了他幾次,但是兒子倚仗着工藝、美術的底子并不将她的建議放在心上。兒子的驕傲與自負郜瑩看在眼裡,知道他可能會失敗,但是提醒之後就不再多說,任由他去。

直到臨近考試,兒子才跟着學校美術班随便練習了幾次。考試成績出來後,兒子果然差一分落榜。兒子非常生媽媽的氣,他認為,要不是媽媽慫恿,自己才不會參加甄選,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失敗。

于是他幾天都不講話,将媽媽給準備的飯盒原封不動地帶回來,晚上回來也吃得很少。

郜瑩忍了很久,終于有一天找了一個機會和兒子坐到一起,郜瑩說:“兒子,我打電話到中原大學,他們錄取的幾乎都是專業學美術的同學,你沒有花那麼多精力在美術上,考不過他們也很正常啊!

“你埋怨媽媽慫恿你報名考試,以至于讓你在同學面前丢臉,但是媽媽當初多次提醒你要加強美術練習的呀!”

兒子這才低下頭。

這些話如果當時就和兒子講,他未必會聽得進去,等到他的情緒漸趨平穩,回過頭來再和他談,效果會好很多。郜瑩雖然很心疼兒子,但是覺得這次失敗的打擊很必要,也很及時,否則,兒子沒法正确看待自己的水準。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是要愛得有原則,不要讓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

聰明媽媽會熄火

在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做一些錯事讓父母生氣,甚至大吼大叫,動手打孩子也是普遍存在的。郜瑩曾經就是一個常常控制不住情緒的“吼叫媽媽”,也曾經動手打過孩子。

有一次,郜瑩因為一件事情“大吼大叫”之後,伸手去拿東西,站在旁邊的女兒以為媽媽要動手打人,趕緊背過身去。郜瑩心裡大驚:“天呐,我怎麼是這麼可怕的媽媽,把孩子吓成這樣。”

從那以後,即使孩子做得再過分,郜瑩也沒有動手打過孩子。如果自己實在很生氣,她立刻離開現場,繞着房子一圈一圈地暴走,直到控制住了自己憤怒的情緒為止。

“打鼓、打牌、打麻将都可以,就是不能打孩子。”一個憤怒的母親,隻會教養出有負面情緒的孩子。至今郜瑩都擔心自己當年“吼叫媽媽”的可怕形象,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作為兩個相差3歲的孩子的媽媽,面對一大堆狀況,能控制住情緒不發火的确很難,有時候明明知道發火也于事無補,可是身處其中又會忍不住。

是以郜瑩給自己想了一套辦法,除了覺察出自己即将要發火的時候迅速離開現場之外,還要提前通告。

如果被老闆罵或者回家的路上和人吵了架,心情非常差的時候,回到家,立即和家人宣布:我今天因為工作上的事情或者人際關系上的事情,心情非常不好,大家都不要來惹我。通常這個時候兒子和女兒都非常乖,做完作業早早上床睡覺。

這樣做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做小孩子不容易,做大人也很難”,大人也有心情很糟糕的時候,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

多數時候,大人和孩子發火是沒有用的,如果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那麼才能冷靜下來想解決的辦法。

兒子家石進入青春期後,用郜瑩的話說變得“怪裡怪氣的”,每天像隻憤怒的刺猬,到處“紮”人。每次家人和他講話都愛理不理,心情好的時候就“嗯”一聲,心情不好幹脆充耳不聞。

郜瑩開始覺得男孩子青春期可能都有點怪,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于是她選擇忍耐,還會囑咐丈夫、女兒:哥哥是特殊時期,不要去招惹他。

可是後來她發現,兒子越來越過分,對家人的關心視而不見,還常說一些狠話傷人,好幾次惹得郜瑩想發火罵他一頓。

不過開口罵他之前,郜瑩會在心裡默默地從1數到10,看看數完之後那些原本非說不可的“狠話”是不是還必須要說,說了能解決什麼問題?會取得什麼效果?

這樣一停頓,郜瑩就發現,就算是自己臭罵兒子一頓,似乎也于事無補,反而會讓他更加叛逆,于是生生地将那些話憋回去了。

終于有一天,郜瑩使了“狠招”:不再跟兒子說話、不再對他投注“關愛的眼神”、開飯時也不再去“叫飯”、不再替他送水送點心、不做他随傳随到的“眼睛按摩機”、不叮咛他早點休息多穿衣服、不做他的“媽媽鬧鐘”

剛開始兒子還很享受,“終于你們都不來關注我了”,可是過了幾天他就沉不住氣了,跑來問郜瑩:“媽媽,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壞?”

郜瑩說:“有嗎?我就是用你對我們的方式對待你啊!”

在經此“震撼教育”後,兒子開始意識到,即使一向把他捧在手掌心的媽媽,也會有鬧情緒的時候。

他從中學習到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壞情緒,使其不影響、傷害到别人,培養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體貼心。

一個無私的父母很難帶給孩子長久的喜樂,反而會成為孩子未來的負擔。因為為孩子犧牲太多,不會有多餘的心力去充實與開創自己的世界,往往會将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期待的标準,為人父母的焦慮、失望與生氣,就形成了孩子沉重的壓力。

而做個“壞”媽媽并不難哦,隻要能舍得、夠狠心,将本該屬于孩子的事情都交由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決定;将自己從紛繁的家務中解脫出來,去追求“自我快樂”。

作為媽媽,必須要先學會滿足自己快樂的需求,才能在心靈豐足後,建立愉悅的親子關系。

是以,為了替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的現在與未來,并且想要你的孩子更愛你一點的話,請随時提醒自己:做一個不要放棄追求自我快樂權利的“壞媽媽”!

郜媽育兒“高論”:

關于強項:當孩子表現出一些“不正常”的言行時,那可能就是他在對你說—“看着,這就是我的‘強項’!”

關于孝順:要培育“不孝”子女很簡單—隻要把自己變成(孩子的)“孝子”、“孝女”準成。

關于态度:我們不能改變孩子天生的智力,也無法改造他所處的大環境,那我們就努力去增強孩子看待自己的寬度與高度吧!

關于零用錢:大多數孩子剛開始有零用錢時,都會經曆“亂花期”,就讓他亂花,家長在一旁偷偷觀察就好。孩子會從亂花錢中得到經驗,而開始慢慢去學習計劃性的消費。

關于說謊:愛說謊的孩子有創造力。如果為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标簽,并給予嚴厲的處罰,就會剝奪孩子創造、思考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