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摘|陳志武:婚姻不是愛情的發明

在一次電視訪談中,曾經聽一位上海女士說:“以前要丈夫,一是為了有收入保障,但我的收入比老公高;二是為了有未來風險保障,但我有金融保險和投資;三是為了有人幹體力活,搬煤、搬東西什麼的,但現在什麼都可以網上下單、送貨上門;四是為了穩定的性生活、生孩子, 現在還非要通過結婚才有嗎?”人類婚姻看來要繼續演變,這讓許多人擔憂。

書摘|陳志武:婚姻不是愛情的發明

變化中的婚姻家庭

對很多人來說,一聽到“婚姻”,就會不假思索地把它跟“愛情”、“浪漫”聯想在一起,甚至畫上等号。這當然是錯覺,因為人類婚姻和家庭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人際跨期互助、降低生存風險而構造的故事,隻是跟迷信相比,婚姻和家庭這兩個人類發明不完全是虛構的,而是有實在的生理和經濟基礎,帶來的避險與互助實效也是客觀的存在。

陳志武教授在其最新著作《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中也有提及,婚姻不是因為愛情而發明,而是定居農耕社會為促進男女勞動分工、實作資源共享、風險分擔以及生子傳承所演變出來的。

可是,到了今天,各類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已經非常發達,國家福利和契約制度也日益完善,人們不再需要借助婚姻實作避險或達到資源共享。

《時代》周刊在 2010 年報道,1960 年時,美國 18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 27% 過着單身生活(包括從未結婚、喪偶和離婚),73% 過着結婚生活,5% 的小孩由單身母親所養;但到了 2010 年,48% 的成年人是單身——也就是未婚人數接近一半,超過 41% 的小孩由單身母親所養。

這種趨勢并非美國獨有,瑞典 54.7% 的小孩由單身母親所養,這個比例在立陶宛、意大利分别為 29.2%、20.7%。

中國的趨勢也類同,根據民政部的資料,1978 年時全國每天有 800 對夫妻離婚,而到 2017 年每天有 1.198 萬對夫妻離婚。

婚姻的性質在改變。尤其是 2017 年 5 月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任何州都不可以禁止。根據蓋洛普(Gallup)的民意調查,1996 年時 27% 的美國人支援同性婚姻,到 2018 年支援率上升到 67% 。

西歐也是這種趨勢,同性婚姻在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挪威、 丹麥、瑞典、葡萄牙、英格蘭、法國、芬蘭等國都合法;在巴西、阿根 廷、哥倫比亞、烏拉圭等南美國家,在澳洲以及紐西蘭,同性婚姻也合法。

為什麼這麼多社會對結婚的興趣日益淡化,并開始支援同性婚姻?沒有婚姻的人類世界是我們想要的嗎?

這些新趨勢讓各國的保守派感到恐慌,深感危機。

書摘|陳志武:婚姻不是愛情的發明

愛情正在戰勝婚姻

斯蒂芬妮·庫茨(Stephanie Coontz)在《婚姻簡史:愛情怎樣征服了婚姻》一書中,就清楚地告訴我們:愛情曆來不是人類婚姻的前提,而是到現代才“征服”婚姻、成為婚姻的核心。

庫茨談道:不管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還是中世紀歐洲,由于婚姻都用于政治聯姻或物質功利,是以婚姻和愛情曆來都是兩碼事,并被認為彼此不相容;對于歐洲貴族,婚外情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找紅顔知己或者浪蕩妓女成為一種時髦。

陳志武教授在其最新著作《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中講過,在人類早期到農耕社會,金融市場與其他市場不發達,國家福利和宗教互助組織都還沒出現,人們隻好依賴血緣和姻緣 這兩個體系解決風險挑戰,尤其是依靠“養兒防老”。而這兩個體系中,子女是關鍵,且越多越好,但子女必須是血緣純正的“親骨肉”。是以,婚姻限制裡必須包括性關系的壟斷權,妻子不僅必須能生育,還必須絕對貞潔,所謂“不孝有三,無子為大”“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也就是說,在沒有金融和其他血緣外避險工具的時期,婚姻的第一要務是生子,是以利益婚姻隻能在異性男女之間,同性違背婚姻的本意,必須禁止。男女性關系也隻為生育,不以生育為目的之情欲不被倫理規則制定者所接受。彼時,人們對單身、不結婚就生子、性生活不為生子、婚後不生子或者結 婚後離婚,都不能容忍。

但是,今天不一樣了。如今,可選擇的金融産品豐富,基于市場配置資源的手段衆多,政府福利保障越來越可靠,宗教團體也提供最後的救濟保障,現代人不僅不再需要“養兒防老”,而且婚姻也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選擇。換言之,風險保障、經濟功能正在從傳統的婚姻與家庭中剝離,交由市場和政府去實作,這就解放了婚姻,使婚姻從側重經濟利益轉型為側重感情,讓愛情戰勝婚姻。

同理,一旦市場與國家福利取代了婚姻家族的風險保障功能,生育就不再是婚姻的第一要務,甚至結婚也可以選擇不要小孩,是以,在利益婚姻轉型為感情婚姻之後,婚姻就不必限定在異性之間。也正因為這一邏輯,許多異性戀、同志伴侶隻是同居,不尋求結婚,或者一輩子單身。

而之是以同志者要求同性婚姻合法,是因為美國有 1000 多種婚姻權利,婚姻權利在其他國家也不少。那麼,既然異性戀者和同志者都一樣遵照法律交稅、盡到公民義務,他們從政府得到的公共服務和福利保障也應該相同,不能因性偏好不同而各異,否則就有失公平正義。換言之,由于曆史遺留的“婚姻利益”太多,就不得不給同志者一組源于異性婚姻的“婚姻權利”。

書摘|陳志武:婚姻不是愛情的發明

瓦解中的傳統婚姻

在一次電視訪談中,曾經聽一位上海女士說:“以前要丈夫,一是為了有收入保障,但我的收入比老公高;二是為了有未來風險保障,但我有金融保險和投資;三是為了有人幹體力活,搬煤、搬東西什麼的,但現在什麼都可以網上下單、送貨上門;四是為了穩定的性生活、生孩子, 現在還非要通過結婚才有嗎?”人類婚姻看來要繼續演變,這讓許多人擔憂。

如果婚姻在變化,家庭、宗族内涵也必然跟着變,規模變小,凝聚力變弱,這使得宗族的風險互助與資源共享能力每況愈下。

正如陳志武在其新書《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中談到的,在曆史上,各社會通過家族宗族的嚴密組織與維護,家族勢力的傳承延續能力一直很強。

一項研究發現,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地區,1427 年富有的姓氏在曆經 584 年後,到 2011 年仍然更可能富有,從事高收入的銀行等金融職業;世家的長久延續力說明從前的家族凝聚力必須強,否則跨代傳承能力不會顯著。

但是,那種延續力以過去的人口跨區流動少為前提的,而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 20 世紀的交通和資訊技術發生根本變化後,在全球範圍内,人口跨地區、跨國界流動大大增加,族人分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現象日益普遍,從根本上瓦解了血緣關系網絡;加上城市化帶來的城鎮地産價格奇高,昔日的宗祠和其他凝聚族人的實體符号都難以為繼。學者們基于佛羅倫薩的曆史資料還發現,今天收入的代際相關系數比 1427 年時降低了近一半。是以,雖然家秩序還在發揮一些效能,可趨勢顯然漸漸式微。

“鳳凰讀書計劃”之精品推薦

文明的邏輯

書摘|陳志武:婚姻不是愛情的發明

《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

陳志武 / 著

中信出版集團 / 2022-04

信、婚姻、家庭、宗族、商業、金融……為何生産率不能完全解釋文明進化邏輯?如何衡量文明是進步還是倒退?如何正确了解我們當下面臨的一些社會現象?

生産率和風險應對力是判斷人類進步的兩個關鍵次元,前者解決正常情況下的生活,而後者決定非常條件下的生存。在《文明的邏輯》一書中,作者以“人類與風險的博弈”曆程為線索,使用資料量化分析和文獻研究分析,通過人們所熟悉的創新、商業、金融等現象與曆史,用翔實的資料與資料分析探讨文明演進背後的内在邏輯,創新性地提出衡量文明的新标尺——“風險應對力”(即應對風險的能力),以此來幫助我們更完整地解讀人類文明化程序,為認識、發展人類社會文明提供獨特視角。

想聽最新鳳凰衛視音頻

請下載下傳鳳凰F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