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是在培養他還是害了他?

所謂延遲滿足能力是兒童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個體在缺乏外部強加刺激的情況下指導自己行為的必要成分,反映了一個人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否克制自己的沖動。

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在幼稚園進行過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其中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棉花糖實驗”。

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傳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品質指數以及其他名額。

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是在培養他還是害了他?

同樣,對于成年人來說,延遲滿足也同樣存在

假如你現在身處一間商場,看見了一樣你已經種草了很久的商品。你早就在網上做足了功課,也很确定你真的很想要。但是,它的價格有些小貴。

那麼現在你面臨着3個選擇:

A 心一橫,買下

B 不買,就此從心願清單裡删掉

C 等下次錢充裕了再買

相信很多人最終會選擇最後一項。因為相較于A的果斷,然後支出一筆大金額,和第B項的決絕,放棄自己的心愛,第三項顯得比較折中。

而這第三種,控制暫緩自己的欲望,晚一些再滿足它的這類做法,我們可以統稱為“延遲滿足”。

于是家長們認為,這種忍住誘惑,延遲滿足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長卻用錯了方法。

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這種概念,對于孩子想要的玩具,想要學的愛好,習慣性地先去拒絕,告訴孩子要獲得一些等價交換之後,才會答應。

但“延遲滿足”不是延遲愛

對于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們應該“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嬰兒時期的時候應該去積極回應他(她)們的需求,小齡時期的孩子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對于家長的延遲和教育并不能了解,而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不被滿足,會從小在心裡留下“我不配”的陰影。

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是在培養他還是害了他?

這個陰影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讨好型人格和購物狂都是因為從小缺愛導緻的。

“延遲滿足”提前定好規矩

和孩子說清楚,讓他(她)知道什麼樣的要求不會被滿足或者馬上滿足。比如,重複的玩具、過多的零食、耽誤學習的遊戲活動等等,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父母延遲滿足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不愛他(她)而是事先定好的規矩。

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是在培養他還是害了他?

在延遲滿足的時候和立即告知孩子“對不起,今天你玩的太久了,是以媽媽不能馬上滿足你這個要求,你應該先完成自己的作業再去玩。”

無論是同意或者拒絕都應該第一時間給予孩子回複,哪怕拒絕也要告知孩子拒絕的原因,這樣即使遭到拒絕,孩子在心理上也可以更能接受。

延遲滿足孩子心理成熟的表現,是可以讓他甘願為一個更有價值、更長遠的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時的決策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