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規矩的家庭,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沒有規矩的家庭,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論語·季氏》裡有個故事,叫“過庭訓”。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兒子孔鯉低着頭,快步走過去。

孔子攔住他問:“學詩了嗎?”

孔鯉答:“沒有”。

孔子說:“沒學詩你怎麼說話?”

第二日,孔鯉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問:“學禮了麼?”

孔鯉答:“沒有。”

孔子說:“不學禮你怎麼做人。”

禮,即規矩。不守規矩,無以成人。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家庭裡,永遠不能缺少規矩。

我見過很多父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把縱容、溺愛當成快樂教育。最終換來的,卻隻是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悔之晚矣。

就像《家庭教育》一書中寫道:“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家庭沒有規矩,孩子就沒有原則;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1

愛孩子與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過年時,與客人閑聊,不知不覺就聊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一位朋友說他在家裡特别沒有威嚴,孩子一點都不怕他,還總是沉迷遊戲,說他一句能頂回來兩句,為此,他表示很苦惱。

另一位朋友也深有同感,她說孩子不愛跟自己溝通,還很叛逆,說什麼都不聽,隻能哀歎這孩子小時候被慣壞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沒有制定規矩;二是父母不足以讓孩子信服。

孩子懵懂無知時,沒有是非觀念,隻有喜惡之分,父母一味順從,他便隻會覺得是理所應當。

時增歲移,這樣長大的孩子,聽不進逆耳忠言,苦口婆心。

《顔氏家訓》裡就有一句:“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息慢生焉。”

父母若是對孩子太過放縱,會讓孩子失去底線;而若是太過嚴格,又會讓孩子心生叛逆。

一個家,既要有溫暖,也要有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二者缺一不可。

李玫瑾教授曾說,在孩子6歲之前,就要給他立好規矩,讓他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堅決不能做的。

從小立好規矩,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懂得愛自己、愛家人,遠比等孩子長大不聽話之後,再生硬地打罵、管教有效且重要得多。

曾經在一兒童繪本上看到一個故事:

兒子:“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兒子:“如果我把畫畫的顔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故事中媽媽的做法特别好,她不厭其煩地向孩子保證“我永遠愛你”。

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承擔你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說到底,無論你是望子成龍,還是望女成鳳,前提都是要讓孩子先成“人”。

這才是“立規矩”的意義所在。

2

立規矩,不是單方面的強制

至此,我們再來談談何為“規矩”。就以我們生活中最尋常的事情來說吧,比如吃飯。

如果父母對孩子規定:你必須什麼時候吃,必須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完。

其實這不是規矩,頂多是強制。

規矩應該是這樣的:規定什麼時候開飯,什麼時候結束,對全家人都一樣。在這時間内,誰都可以不吃或者少吃,但要是過了這個時間,誰都不會有零食。

也就是說,規矩不是強加給某一對象的要求,而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原則。

如果隻是單方面地定下規矩,那是在侵犯别人的自由。

父母在制定規矩時,如果沒有把自己也算進去,甚至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自己破壞規矩,那隻會讓孩子心生反感。

是以,不要單向地給孩子立規矩,家裡所有的規矩,都要針對兩個人及以上。

否則,那不叫規矩,而是指令。

唐太宗有一句話,我們耳熟能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我們立下的規矩,又何嘗不是一面鏡子。

正所謂:“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水,正直如繩。”

有了規矩,人才會有做人的底線和原則。

家庭裡立下的規矩,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家庭裡的每一個人。

父母也應該用規矩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面,更不能随心所欲。

比如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不僅是關乎威信的事情,更是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守規矩的好榜樣。

父母的一舉一動,會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家庭的環境,會最終反映在孩子未來漫長的人生之中。

父母改變觀念,陪孩子一起成長,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靈丹妙藥。

3

有規矩的家庭,才養出感恩的孩子

網上一直流傳着這樣一種聲音:

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之愛子,是天性也是本能。甚至絕大部分的中國父母,窮其一生都在為孩子而活。

孩子還小的時候,怕摔着,怕碰着,怕衣服穿少了,怕飯菜不可口……

孩子長大後,又幫着填志願、找工作、找房子……

恨不得事事都幫孩子做好決定,鋪平道路。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成長的隻是身體,而非心智。

還記得那個“機場弑母案”的留學生汪佳晶嗎?

在日本留學五年,汪佳晶的所有吃穿用度都由母親提供,而他花錢一向大手大腳,經常呼朋喚友去一些高檔區域消費,每次消費逾萬元。

而母親的收入,不過每月7000元,但她依然傾盡所有,兒子一伸手,她就四處籌錢給兒子寄過去。

直到她四處舉債,再也拿不出錢時,汪佳晶也沒有體諒母親的不易,反而把不滿更新為怨恨,對母親持刀相向。

父母無休止、無條件的付出,隻能養出寄生蟲式的巨嬰,沒有半分反哺感恩之意。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付出再多,在他的眼裡也不過是常态,一旦這種常态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會吞噬他。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但其實,最好的東西往往是不需要刻意去尋找的,因為它一直在身邊。

那是高品質的陪伴,是堅定的眼神和深沉的愛。

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與其在物質上不斷滿足孩子,不如在精神上充實孩子。

立規矩,就是修身的開始;有規矩的家庭,才稱得上“家齊”。

有個比喻說得極妙:養孩子如放風筝,既要它飛得高,又要它不斷線。

規矩,就是那條線。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廣闊的天地,而規矩的意義,是讓他守得住本心,不至于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裡迷失了方向。

4

至于如何立規矩,請記住這三點:

首先,是“内外一緻”。

比如在家不許随地吐痰,那在外邊也同樣不允許。

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這樣隻會讓孩子糊塗困惑,無所适從。

其次,是“全家一緻”。

立規矩最怕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不一緻。

比如你剛定下“每周隻能吃一塊巧克力”的規矩,家裡老人轉身就給孩子買一堆吃個夠。

這樣的規矩,立不起來。

最後,是“态度一緻”。

家長在立規矩前後,态度要堅定,不能朝令夕改。

要讓孩子意識到:不合理的要求,是不可能被滿足的。

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混亂,才能明白規則的邊界,才能真正建立起規則意識。

規矩的目的不是禁锢,不是限制,而是教育。

需要守規矩的,也不隻是孩子,更是父母。父母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勝過任何教誨。

一個有規矩的家庭,目的也不是培養出一個“聽話”的木偶,而是一個人格獨立,德行兼優的孩子。

沒有規矩的家庭,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待人接物,自有一套講究和法度。

尊師敬長:

1.遇見長輩,要主動打招呼;

2.不能直呼長輩姓名,要用尊稱;

3.吃飯的時候,要等長輩先動筷子;

4.長輩給的東西,晚輩要用雙手恭恭敬敬去接;

5.長輩站着,晚輩不能坐着,長輩來了晚輩一定要起立……

持禮守節:

1.公共場合不高聲喧嘩;

2.不能用手指人、指神像、佛像;

3.吃飯不要吧唧嘴,不要發出異響;

4.客人沒有吃完飯,主人不要先起身;

5.不要在别人的大門正中站立,過門的時候不要踩踏門檻……

這些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講究和忌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也是深深銘刻于我們骨子裡的教養。

一個有規有矩的家庭裡,夫婦有和,長幼有序,父子有親,家風自正。

反之,一個漠視規矩的家庭,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更談何感恩?

就像《規矩和愛》一書中所說: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

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愛與規矩并行,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教。

來源:弘德新國學

覺得不錯請點個【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