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7歲“國醫大師”李今庸去世,曾質問中醫博士為什麼不會看病

“醫人活命是一輩子的事”

撰文 | 汪航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前日,曾質問“中醫博士為什麼不會看病”的國醫大師李今庸教授去世了。

據湖北中醫藥大學今日淩晨釋出的訃告,該院終身教授李今庸,因病于2022年4月27日18時12分在湖北省武漢市逝世,享年97歲。

作為大陸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内經學》泰鬥和中國高等中醫教育的創始者之一,在80餘年的臨床證治生涯中,李今庸教授主張“方不在大,對證則效,藥不在貴,中病即靈”,獨立編寫多部教材、教學參考用書,發表300餘篇學術論文,把一生獻給了他所熱愛的中醫事業。

97歲“國醫大師”李今庸去世,曾質問中醫博士為什麼不會看病

李今庸教授

中醫博士為什麼不會看病?

“中醫事業是他的生命,他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中醫事業中,心中永遠隻是想着中醫方面的問題。”談起李今庸教授,他的妻子這樣評價。

身為湖北省首位“國醫大師”,李今庸教授曾在一份給教育部起草的中醫教育改革方案中,直指中醫教育。

他在文中質問:“為何現在的中醫教材越編越厚,醫學生的學曆也越來越高,但很多碩士生、博士生卻不會看病?”

對此,李今庸教授認為問題不在學生,主要在三方面:

一、課程設定不合理,整個教學偏重通識教育,“學生學外語的時間比看醫書的時間還多。”

二、教材太亂太多,很多編者将不成熟的觀點注入其中,讓學生不知該相信誰。他以《傷寒論》舉例,“這本書版本不下幾十種,越編越厚,一家之言甚多。”

三、中西醫教育比例失調,中醫學生學習西醫的時間,遠超學習中醫,“本末倒置導緻學生中醫素養低下。”

四、臨床機會少,臨床技能訓練缺乏。

“看着博士生不會看病,我着急啊。”李今庸教授直言。

據悉,這并不是他第一次為中醫發展建言獻策。1984年,他同全國11位中醫藥專家聯名上書黨和國家上司人,建議成立中醫藥管理機構,四年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

在擔任湖北省政協常委及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理事長等職務的三十年間,他多次深入基層考察調研,思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2003年,他把思考彙成建議,給黨和國家上司人寫信,懇請制定保護和發展中醫藥法規,也引起重視并被采納。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李今庸教授共寫下提案、建議、信函200餘篇,推動了大陸中醫藥事業的改革程序。

“學好中醫沒有捷徑可以走”

李今庸教授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棗陽市一個中醫世家,父親是當地頗有影響的中醫。

受家庭影響,他7歲便入私塾學習,後來家鄉遭遇日寇入侵,13歲時開始給父親當助手,學習中藥炮制、切片、處方用藥等知識和技能。

這期間,李今庸教授廣泛閱讀了《針灸甲乙經》《黃帝内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新中國成立後,他以父親診所為基礎組建了“聯合診所”,給鄉親們看病。

1954年,李今庸教授到湖北省中醫進修學校(現為湖北中醫藥大學)學習,後成為該校一名中醫教師。執教不久,他便展露出深厚的中醫功底,隻要有人提到《黃帝内經》中的任意一段話,他都能憑記憶指出書中的具體位置。

時任湖北中醫學院副院長蔣笠庵看在眼裡,他送給李今庸一本學術雜志,裡面登載了不少中醫文章,這對李今庸産生了深遠影響,他曾感歎:“學好中醫沒有捷徑可以走,就是要老老實實學習中醫經典,一字一句都不能馬虎”。

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李今庸閱讀了《爾雅》《廣韻》等“工具書”,将清朝乾嘉時期所興起的治經學方法,引入古醫籍的研究整理之中,運用古文字學、曆史學、避諱規律等有關知識,首創了中醫治經學研究方法整理研究古典醫籍。

一組資料顯示他的學術積澱:僅在他代表著作《古醫書研究》中,考證所引用先秦、兩漢、唐宋時期的書籍多達257種,其中醫學類75種,其餘經史子集類達180多種。

他對中醫典籍的“癡迷”,女兒李琳表示了解:“中醫典籍中蘊藏着古人總結的大量關于生理、病理、診斷、用藥等方面的經驗和知識,是中醫的基礎,研究中醫考據學正是要糾正古醫書中的錯誤和偏差,恢複原旨原意,以更好地指導中醫臨床。”

有了這樣的治學态度,不出成果都難。湖北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水清曾公開評價,李今庸教授通曉中醫内、外、婦、兒、五官各科,尤其擅長治療内科和婦科疑難疾病。

此外,李今庸教授還是《内經》學科的創始人,被全國中醫學界譽為“《内經》王”、“活字典”;由李今庸獨編、主編、參編的教材、教學參考書近10部,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發掘、完善了中醫經典理論體系。

“如果好好治病,就不會有‘醫鬧’”

李今庸教授不僅是一名學者,更是一名醫者。雖然精通書籍,但他總能跳出書本、敢于質疑,在中醫藥學及臨床中醫學中取得了深厚造詣。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他發表了諸如“考釋”“考義”“析疑”“揭疑”類文章200多篇,不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部分文章甚至解開了長期存在的中醫問題。

臨床實踐中,李今庸教授對“補瀉治法”有着很深研究,尤其在内傷雜病的補瀉運用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他看來,看病是一件鄭重的事,得講規矩。

他習慣在辦公室挂一條毛巾和一個雞毛撣子,正式問診前,會先用毛巾淨手、用雞毛撣子拂去桌上的灰塵。

不收報酬、不開大處方,也是李今庸的規矩。他主張“方不在大,對證則效,藥不在貴,中病即靈”,曾有胸痛患者找他看病,他用一副5元的藥方就治好了,與許多患者結下了深厚友誼。

對于社會上的“醫鬧”現象,李今庸教授感到不解,“如果好好治病,他們為什麼要鬧?”他認為如果醫生能守好醫道本分,沖突就不會發生。

但他也有打破規矩的時候。古代中醫為了規避醫患糾紛,有“六不治”的說法,曾有一名患上罕見肌肉營養不良的病人,因為很多醫生不肯為他開處方,找到李今庸診治。

在“六不治”規矩中,醫生不應該看沒有把握的病,但李今庸不僅治,還治好了。“很多人怕治不好壞了名聲,但他不,隻要讓他治,他就治。”女兒李琳回憶道。

這一從醫習慣,李今庸教授到老仍在堅持。90歲後,雖然視力嚴重衰退,一隻眼睛近乎失明,對話要靠助聽器,但求醫者仍絡繹不絕。他會在每天上午9點準時出現在辦公室裡,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義診、授業、做學問。

“為良醫者,随在可以活人。”這句話是李今庸教授的從醫信條,他還曾說:“醫人活命是一輩子的事。”

參考資料: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316386103943426&wfr=spider&for=pc沉痛悼念!國醫大師李今庸教授逝世

[2]http://health.cnhubei.com/rdxw/201410/t20141014_49334.html湖北國醫大師痛心追問:為什麼中醫博士生不會看病

來源:醫學界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