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怎麼變成了怨婦”,活成了原來讨厭的樣子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我怎麼變成怨婦,原來的我并不是這樣啊?”

其中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因為生活過得不如意,沒有想象中的好,比如,比如丈夫沒本事掙不來錢,兒女們該讀書的時候不好好讀書。”

的确,這句話可能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因為生活過得不如意,是以我們就會有抱怨,而抱怨的時間久了,就會增加戾氣。于是對于任何事物沒有達到自己想象中的那樣,就開始習慣性地抱怨。

于是她一邊為了家人付出,一邊又不斷地釋放對生活的“抱怨”。

“我,怎麼變成了怨婦”,活成了原來讨厭的樣子

這種“抱怨”,有的時候是委屈,有的時候是埋怨,有的時候是感慨,有的時候是壓抑。而這些問題慢慢地不斷彙聚,也就形成了對于生活的抱怨。

可是明明在這個家庭裡面,你付出的是最多的。可是原來的自己并不是這樣啊!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說到底,一方面來源于自己,另一方面來源于伴侶,如果都站在彼此的角度來看,好像誰都沒有錯,但其實誰都錯了。因為在這場争鬥裡面沒有勝負。

記得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段視訊。

“我,怎麼變成了怨婦”,活成了原來讨厭的樣子

這是一對夫妻的日常生活,剛開始的時候,你就看妻子一直不停地在抱怨着旁邊的丈夫,說他總是回家就撂挑子,什麼事情也不做,自己回家了要照顧孩子,還要做家務。可是他吃完飯卻什麼也不做,也不知道搭把手。

說到這句話時,是越講越氣,越氣抱怨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開始埋怨男人什麼事情也不做,說兩句他有時候還能夠還自己兩句。接着就開始是彼此互相針對。

而這個視訊接下來就是,他們吃過飯之後,女人一邊收拾着碗筷,一邊埋怨丈夫。而這個時候丈夫就會說:“又不是不想幫你,可是我做的事情你都看不上。”

一聽到丈夫這樣一說,更加的生氣了,聲音都明顯變大了,并且說到:“那是我看不上嗎?你也不看看,你每次幫忙刷過碗,有刷幹淨過嗎?”這時候明顯能夠看出女人的委屈。

突然想到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所謂怨婦,就是一邊埋怨一邊任勞任怨。”直白的來說,這件事情做了自己不開心,不做自己也不開心。于是就把這種不開心變成了抱怨。以至于自己也變成了所謂的“怨婦”。

“我,怎麼變成了怨婦”,活成了原來讨厭的樣子

其實,細細想來,在現實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的相處模式都是這樣,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從溝通方式來說,是兩個人溝通的方式有問題,明明可以好好說話,但對方偏偏用一種陰陽怪氣的方式來表達。

就比如上面說的那對夫妻,因為刷碗的事情而産生的争吵,其實是很容易就避免的,隻要丈夫好好地說話,把“不是不想幫你”改成“我願意去改”、“我願意去做”,可能就是另一種解決、

可是由于兩個人沒有用正确的方式進行溝通,導緻了兩個人的沖突越來越激化,于是争吵就開始了。

從付出來說,就是兩個人的付出不成正比,當然并不是說感情裡面一定要斤斤計較,但是付出是需要回應的。

“我,怎麼變成了怨婦”,活成了原來讨厭的樣子

可是很多夫妻關系中,總是會有一方看不到對方的付出,對這種付出視而不見。明明是對方付出得多,卻不懂得感恩,反而把這種付出當成是理所當然。時間一長埋怨自然就産生了。

另外一種,就是從參與度來說,也就是兩個人對于家庭的參與度不同。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隻要兩個人齊心協力才能夠建設好自己的家庭。

畢竟,生活是平淡的,有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事情。而對于這些事情的參與程度直接決定婚姻的幸福程度。

而這些事情簡單地來說,就是家務事和家外事,比如日常的時候協助妻子整理家務,教育子女。而這些彼此參與的程度越高,抱怨就會越少,生活也才能夠更加幸福。同樣地也需要懂得愛自己。

“我,怎麼變成了怨婦”,活成了原來讨厭的樣子

當然不管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我們自己,因為隻有我們自己知道原因所在才能夠解決問題。

是以,我們就要知道,好的婚姻是雙向努力的,隻要互相扶持,互相了解,互相心疼對方,才能夠減少抱怨,才能夠讓生活過得幸福。

文|明浮生

圖|圖檔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