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工裝上,一抹屬于“紅旗”的顔色鮮豔躍動;黑框眼鏡下專注的表情,是他最為工友們熟悉的模樣。

王智,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數控班班長、一汽集團首席技能大師,一個為紅旗品牌打造中國“心”的數控匠人。
中華技能大獎、中央企業優秀共産黨員、全國技術能手、吉林省勞動模範……參加工作23年間,王智獲得各類榮譽已有74項。但他最癡迷的,依然是試制國産自主發動機,聆聽它發出第一聲轟鳴,體會他的心潮與汽車“心髒”共鳴那一刻……
“我們一定得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2008年,時年30歲的王智被選中參與試制V型12缸發動機。那是大陸第一款自主研發的頂級乘用車發動機,将用于國慶60周年的紅旗檢閱車。
試制過程中,王智先後解決缸蓋燃燒室誤差、超細斜長孔加工、缸體主軸孔精度控制、凸輪軸孔同軸度誤差控制等多項技術難題,提煉出12種操作法,出色完成了任務。
2009年國慶節,紅旗檢閱車現身天安門廣場,觀看直播的王智和工友們紅了眼眶。他們加工的發動機,填補了國内V型發動機制造空白,讓紅旗檢閱車有了中國“心”。
“我們一定得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從此,王智跟一個又一個“難題”較上了勁。
在發動機曲軸試制加工中,王智不斷摸索、調試,定義了300餘個技術參數,設計夾具42種,掌握了曲軸加工工藝的關鍵技術和方法;
在刀量輔夾設計方面,王智先後設計專用工裝200餘套,改制刀具200多個。他設計的導向牆夾具及分次導向加工方法,成功解決國内首款縱置雙離合變速器殼體間斷長軸孔的加工難題;
他帶領團隊完成國内首台V型8缸直噴增壓發動機的試制任務,披星戴月将首台成品發動機試制周期壓縮到了30天;
他完成了北京冬奧會雪車項目冰刀的試制加工任務,助力實作國産雪車“零”的突破;
近幾年,他先後參與了GB、V6、V8等20餘款發動機、DCT全系列變速器、新能源減速器、乘用車驅動橋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加工任務。
迄今為止,王智先後攻克重點攻關項目90餘項,解決技術難題260餘項,為自主汽車跳動中國“心”,為民族汽車品牌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線勞工也能開發自主軟體”
王智的成長經曆,不斷颠覆着人們對勞工形象的傳統定義與想象。
“怎樣‘煉’成勞模工匠,我們在師傅身上就能學到很多。”王智的徒弟楊永修說。
利用大量業餘時間,王智學習研究數控加工技術、查閱國内外資料、自學計算機程式設計知識,還取得了自考大學學曆。
經過多年的積累,王智掌握了三大主流數控系統的操作與程式設計,成功開發了100餘個發那科、西門子系統宏程式指令。他開發的槍鑽鑽孔循環指令,避免傳統手動程式設計造成槍鑽甩斷的問題;開發的卧式加工中心工作台旋轉坐标系補正指令,在多角度面加工時得到成功應用,加工效率提高300%,獲得全國發明展銀獎。
“一線勞工也能開發自主軟體”,王智做到的事情,重新整理了許多人的認知。
為不斷提升技能水準,王智自學CAD/CAM軟體,通過測繪建立數控裝置3D模型,編寫開發機床仿真驅動參數檔案,實作機床動态模拟加工及碰撞檢驗功能;
他編輯開發五軸裝置後置檔案,實作程式設計輸出格式與數控系統的無縫連接配接,開發CAM軟體機床動态仿真及後置程式項目,獲“中國一汽創新成果一等獎”;
他還創新提出“二維殼體類零件自動程式設計的方法”,成功應用于多個産品殼體的加工中。
靠着永不止步的進取心,在2013年中美國際數控技能大賽中,王智憑借多年的經驗編輯宏程式指令,保證了試件尺寸一次加工合格,不僅一舉奪金,還摘回夾具制造銀獎,為中國勞工争得了榮譽。
“人才推動創新,創新成就人才”
在得知自己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後,王智告訴記者:“這不隻是我個人的榮譽,也得益于一汽為産業勞工搭建的發展平台,以及對我多年的培養。同時,我也有了更多責任,不僅要繼續提高技術水準,也要在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上做出表率。”
王智一直關注着産業勞工成長,他常把一句話送給青年勞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在多年工作經曆中,王智先後培養進階技師13人,帶領數控團隊獲得“全國青年文明号”“吉林省青年文明号”“長春市勞工先鋒号”“長春市機械制造業優秀班組”等團隊榮譽15項,團隊成員先後榮獲各類榮譽200餘項,其中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号,4人獲得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
“在王智帶動下,數控班個個都是行家裡手。” 工廠中的房間主任孫永才告訴記者,多年來,“王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開發教育訓練課程43個,累計教育訓練1600餘人次,培養出一批“多崗通”,在國家、省、市技能大賽中屢次獲獎。
至今為止,王智先後擔任中國一汽勞模高技能傳承師、中國一汽青年科協機加專業副理事長、長春市總工會高技能人才指導師、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及吉林工業技師學院客座教授等職務,不斷發揮自身優勢,助力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王智說,新時代的産業勞工既要磨練技能,也要銳意創新, “人才推動創新,創新也能成就人才。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我們要牢記囑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幹力量。”
來源:彩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