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情感共鳴/王伊悠:從每一件展品 傾聽故宮故事

情感共鳴/王伊悠:從每一件展品 傾聽故宮故事

圖:王伊悠希望觀眾能在展覽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圖為「鳳舞紫禁:清代皇後的藝術與生活」展覽現場。

專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

「很難評價哪一件展品是最好的,它們都是我的『孩子』。」今年7月,備受矚目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正式開幕。900多件來自北京故宮的珍藏,帶着沉甸甸的歷史和各自歷經的滄桑故事來到香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次幸運的挑戰,「北京故宮博物院館從未試過有數量如此眾多的藏品出館展出。我希望觀眾不僅是看展品本身,而是感受到當中的故事,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劉 毅

王伊悠出生於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之中,父親是繪畫、音樂、攝影方面的專家,也從事藝術收藏,從小受到傳統文化藝術薰陶的王伊悠,稱自己對故宮十分癡迷:她既癡迷於故宮的文物之美,也癡迷於故宮與當下的我們之間的神秘距離。她認為,對於文物的色彩、質感、重量、聲音、嗅覺等中國物質文化的面對面的感受,是平面資料所無法傳達和比擬的。「一個珍寶,之是以成為珍寶,是因為它凝聚了很多歷史的,科學的,文化的,文學的,戲劇的,化學的,比如陶瓷燒製、釉彩和溫度等,很多不同方面的人類的知識。」

而故宮裏的人、故宮中發生的故事,更是讓王伊悠魂牽夢縈,她說:「故宮是一座城,城市裏有很多的人,有很多的故事,但它又是古代,是以你可以通過留下來的文物去想像和重建幾百年前的人的思想、幾百年前的背景、幾百年前的故事。這種神秘的距離也令我非常癡迷。」

一窺古代皇室生活意趣

對故宮文化和故宮故事鍾情的,當然不止王伊悠。從電視劇《金枝慾孽》到《延禧攻略》,清宮戲一直都是香港觀眾的心頭好,連帶以往每每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於香港展出時,總能吸引大批觀眾,比如「宮囍│清帝大婚慶典」展等,現場打卡人潮足見人們對於古代皇家生活的追捧。如今,香港觀眾毋須親身前往北京,也不用等待特展,於本港就可親觀故宮博物院藏品,品一品古代皇室生活意趣。

王伊悠今次主要負責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廳,便是這樣的主題。她介紹:「策展清代宮廷生活展時,我們通過三百多件故宮珍藏,展示宮廷眾人由早上四點到夜晚八點的生活起居,令觀眾可以切實感受當時的人與事,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感。是以,當展覽結束時,觀眾是躺下來看上方的多媒體投影儀,內容以乾隆皇帝為早逝愛妻所作的一首詩為引,體會一份來自古代的思念。」

「我希望觀眾不僅是看展品本身,而是感受到當中的故事,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王伊悠說。

為進一步體現王伊悠設想的「沉浸式」觀賞體驗,細味背後清宮帝後故事,王伊悠團隊更嘗試設計「實驗展廳」:「龍顏鳳姿│清代帝後肖像」,展出清代帝後朝服像及畫稿,深入解讀肖像所繪歷史人物、畫面樣式和時代變遷、服飾元素和象徵意義;亦有白描畫稿展示肖像的製作及文物修復過程。此外,更首次以科技技術,呈現這些肖像用以供奉與祭祀的場景。不同於傳統印象中琳琅滿目、目不暇接的故宮展覽,雖然要講的故事有很多,但展廳隻展示兩三件文物。

「這是我們的一次創新嘗試,以往觀眾看諸多文物,多是蜻蜓點水式欣賞,這個展廳,則需要他們『潛水式』觀看。展示手法則主要運用多媒體影像構建展示空間。」

王伊悠期待能做出好玩的、有趣味性的,但是又有很深的學術基礎和學術研究的展覽。是以她希望觀眾在離開展場的時候,不僅能夠學到東西,「還能帶回去一點東西,是以我們有一個趣味攝影棚,讓觀眾自己來根據宮廷肖像的圖示、原理等,創作自己的宮廷肖像,並可以上傳到Instagram或者Facebook上。」

讓學生對歷史更感興趣

這些生動而富有情感的展覽內容,成為很好的教育資源。王伊悠對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社區和教育界即將發揮的作用非常有信心。她提到,通過與香港學校的校長、老師、學生家長交流,她發現「他們對文化、教育、博物館有很實際的需求」,王伊悠說,相對於課本的枯燥無味,「通過博物館有意思的展覽能讓學生對歷史更加感興趣,和學校教育形成互補的關係。」

因為她相信,博物館的定位最終是文化教育機構,需要吸引更多觀眾前來觀看。「除卻拓展觀眾看展的情感體驗,我更關注那些沒有基礎、沒有興趣、沒有背景的觀眾。」故此她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在內容介紹方面會盡可能降低門檻,「多以深入淺出的普及角度去寫,要設想其實觀眾並沒有那麼豐富的歷史知識,都能清楚明白譬如雍正是歷史上的哪一位皇帝等。」以此實現在立足香港視角、香港眼光的同時,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設成為中西文化交流薈萃的平台,展現古今中外交流和對話的過程。

部分圖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