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家庭教育

路橋區微課堂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上周很榮幸邀請到

金清實驗中學心理輔導中心心理老師

陳健老師

為大家帶來一課

《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各位家長朋友們,大家好,歡迎觀看由路橋區教育局和路橋區婦聯共同主辦的家庭教育雲課堂,我是來自金清實驗中學的陳健老師。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超限效應,門檻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

01

超限效應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這裡有一個故事。

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的作家,我想各位家長都有聽說過,他的代表作品有《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曆險記》。我們來講講他的故事。有一次他在教堂裡聽牧師的演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牧師的演說很精彩,于是他心想:一會兒我會捐出我身上所有的錢。十分鐘之後,馬克·吐溫聽得有點不耐煩了,心想:一會兒還是捐點零錢算了。又過了十分鐘,馬克·吐溫已經絲毫不感興趣了,而那位站在講台上的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說着,唾沫飛濺,馬克·吐溫簡直厭惡至極,他決定一分都不捐。

是什麼讓馬克·吐溫決定把身上所有錢都捐出來呢,是牧師精彩的演說;那又是什麼讓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都不捐了呢,是牧師精彩但是滔滔不絕、變得念假假的演說。是以,各位家長,是否就有收獲了?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情緒的“超限效應”,也就是說我們會因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持續時間過久而引起情緒超限現象,進而導緻不耐煩、逆反的心理狀态。

在我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我有一個在讀初三的表弟,有一次我去他家,一進門,我就聽見他的媽媽在喊“濤,作業做了沒”,然後從他的房間裡傳來,“曉得了”,然後我進到他的房間,看他提筆在寫作業了。過了大概幾分鐘,媽媽又喊了一句,“濤,作業快點做,做完了可以給你哥看看”,接着切了一盤水果送進房間裡來。他擡頭看了一眼,低頭繼續寫作業了,表情上有點不高興。大概過了20分鐘左右,媽媽的聲音又從門外傳來了,“濤,作業做完了沒”。各位家長可以猜猜接下來他什麼反應,他本來是有寫作業這個動機的,結果被媽媽反複唠叨,不耐煩了,逆反了,情緒超限了,他長歎了一生“哎”,倒到床上,我問他怎麼了,他說“煩死了,不想寫了”,磨磨蹭蹭好久才把作業寫完。

是以我們的家長,在教導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超限效應,有些話,講一遍、講兩遍就夠了,如果講了三遍孩子還不能做到,那可能講一百遍也沒有效果。而且,你反複的教育孩子、反複的批評孩子,非但沒效果,可能還有負面效果。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女生找我做心理咨詢,一進來,我就觀察到她愁眉不展,一副有心理壓力的樣子。坐下來後,她說“老師,我覺得好煩,不管我在家做什麼,我爸媽都讓我去學習,催我作業做了沒”,話沒說完,眼淚就留下來了。然後我給予她共情“嗯,不管你做什麼,父母都反複催促你學習,這讓你很煩惱,覺得心裡壓力很大”,然後她又哭了一會,才接着說。那我們這裡停一下,家長們有沒有發現,你們反複的幾句話,其實就給有些孩子很大的心理壓力了,一回想起這些片段,她就委屈、難過、壓抑地要哭出來。然後,她接着說,我有一個表姐,每次我去表姐家,我爸媽總會拿我和表姐比較,說表姐有多優秀有優秀,說我不如人家。這時候我明顯感覺她的情緒更難過了。這裡,她的家長明顯有兩個誤區。首先,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較,這樣的話是說不得的,這樣的話是在否定孩子,貶低孩子,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長期下來會導緻孩子不自信、自卑,覺得自己就是不如人家,孩子心裡會想“是啊,别人多麼多麼厲害,可我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如人家,我真差勁,我是一個差勁的人”。一旦孩子心中這樣的自我評價形成了,那他離“優秀”這個形容詞就越來越遠了。其次,這樣的話,說一遍就很打擊孩子了,你還要說那麼多遍,孩子的情緒早就超限了,他哪聽得進你的話,他隻會覺得不耐煩,覺得很難過、很傷心,甚至逆反,“我就是什麼都不如人家,我就是這麼差勁”,然後自暴自棄。

總結一下,了解超限效應,批評孩子,說一遍、兩遍就夠了,說多了反倒起不了作用。甚至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我評價。

02

門檻效應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門檻效應。假如各位家長,你們在街上走着,突然過來一個陌生人,他想讓你去旁邊街區幫忙搬一下東西,你會答應他嗎?我想大部分家長會找托詞拒絕,也有部分的家長會接受。那麼如果,這個陌生人,先禮貌地問你,“你好,可以告訴我現在幾點了嗎”,在你告訴他後,他再請求你幫忙搬東西,這時候,你還會傾向拒絕他嗎。那麼,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要求後,為了保持形象的一緻,他更可能接受一項更難要求,這叫做門檻效應。

這一效應來自于這麼一個實驗。美國的弗裡德曼和弗雷澤(J.L. Freedman & S.C.Frase 1966)兩位教授,讓兩位大學生通路郊區的一些家庭。首先他們請求這些家庭将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小标簽貼在窗戶上,這是一個很容易完成的小要求,大多數家庭都答應了。

兩周後,這兩位大學生再次通路一些家庭。這些家庭分為兩類,一類是兩周前去過且答應了要求的,一批是兩周前沒有去過的家庭。請求這些家庭在他們的院内豎立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标志牌。這個标志牌又大又占地方,還不美觀。結果在兩周前願意把小标簽貼在窗戶上的這些家庭,其中55%答應了這項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沒被通路的家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要求。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巨大的差異,這就源于門檻效應,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而如果,你先提一個易達成的小要求,在對方接受後,你再提一個較難完成的要求,對方為了保持自己樂于助人的形象,往往會答應。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這一效應可以很好地運用在家庭教育中。也許我們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戲調皮、不聽話”,你指東,他偏要往西。實際上,這樣的親子關系往往是長期的不良溝通導緻的。你不妨從今天起,利用門檻效應來試着改變不良的溝通狀态。比如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狀态,你都準備做中飯了,孩子才從被窩裡爬起來洗漱,這時候你可能心裡就有無名火了,“什麼點了才起床!”。這時候,壓抑一下自己的怒火,和善地給他說,“孩子,你洗漱完可以幫我把冰箱裡的肉拿出來嗎”,那如果他做到了,好,已經勝利一半了。等飯菜做好,他上桌吃飯了,你再跟他說,“孩子,你明天早上能10點前起來嗎,今天你起來的時候,我都在做中飯了”。那麼我想,大部分孩子都會答應的。那你緊接着,等明天他準時起來了,肯定他一下,鼓勵他一下,再要求他一下,“孩子,你能不能做到每天都10點前起床呢”。我想,孩子睡懶覺的壞習慣就讓你給糾正好了。

那麼,掌握門檻效應的原理,你就可以慢慢把孩子的其他壞習慣培養成好習慣。而且,在某一天,在恰當的時機和情境下,你向孩子提一個要求,“孩子,下次數學考試,你可以努努力,進步個兩分嗎”;在他做到後,再期許他略高一點的成績要求。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在你背後的精心策劃中,一個壞習慣的孩子就變成了好習慣的孩子,一個成績落後的孩子就成了一個成績中上遊的孩子。當然,這個變化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在潛移默化中,“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總結一下,掌握門檻效應,先提一個易達成的小要求,在對方完成後,再提出你希望對方完成的要求,利用好這一點,可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03

羅森塔爾效應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國小,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聲稱要進行“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将所謂“聰明學生”的名單通知教師。但實際上,這個聰明學生名單是假的,是從學生中随機抽取的。而這所國小的教師看到名單後,就都把他們當聰明學生了,以看待聰明學生的眼光去期待他們,去關注他們,去對待他們。8個月後,再次進行測驗,結果發現,聰明學生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是不是很有趣。老師以為學生是聰明學生,結果學生就真變成聰明學生了。我們把這種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能真的達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望效應。

是以,我們的家長們,不管在你眼中,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是聰明孩子還是笨孩子,都把他當作聰明孩子去看待他,去期待他,去關懷、愛護和鼓勵他,讓你的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超限效應,少批評你的孩子,一遍、兩遍就夠了,說多了沒用,反而會打擊你的孩子;羅森塔爾效應,多期待你的孩子,多期待、多鼓勵、多肯定,你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門檻效應,想要孩子做一件事,先提一個小要求,在他達成後,再鼓勵他去完成這件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你的孩子越來越優秀。

-END-

“雙減”家庭教育專題雲課堂 丨好家長,需要了解的“心理效應”

來源:路橋婦聯

【來源:路橋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