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

路桥区微课堂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上周很荣幸邀请到

金清实验中学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老师

陈健老师

为大家带来一课

《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观看由路桥区教育局和路桥区妇联共同主办的家庭教育云课堂,我是来自金清实验中学的陈健老师。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超限效应,门槛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

01

超限效应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这里有一个故事。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我想各位家长都有听说过,他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我们来讲讲他的故事。有一次他在教堂里听牧师的演讲,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的演说很精彩,于是他心想:一会儿我会捐出我身上所有的钱。十分钟之后,马克·吐温听得有点不耐烦了,心想:一会儿还是捐点零钱算了。又过了十分钟,马克·吐温已经丝毫不感兴趣了,而那位站在讲台上的牧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唾沫飞溅,马克·吐温简直厌恶至极,他决定一分都不捐。

是什么让马克·吐温决定把身上所有钱都捐出来呢,是牧师精彩的演说;那又是什么让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呢,是牧师精彩但是滔滔不绝、变得念假假的演说。所以,各位家长,是否就有收获了?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情绪的“超限效应”,也就是说我们会因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情绪超限现象,从而导致不耐烦、逆反的心理状态。

在我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有一个在读初三的表弟,有一次我去他家,一进门,我就听见他的妈妈在喊“涛,作业做了没”,然后从他的房间里传来,“晓得了”,然后我进到他的房间,看他提笔在写作业了。过了大概几分钟,妈妈又喊了一句,“涛,作业快点做,做完了可以给你哥看看”,接着切了一盘水果送进房间里来。他抬头看了一眼,低头继续写作业了,表情上有点不高兴。大概过了20分钟左右,妈妈的声音又从门外传来了,“涛,作业做完了没”。各位家长可以猜猜接下来他什么反应,他本来是有写作业这个动机的,结果被妈妈反复唠叨,不耐烦了,逆反了,情绪超限了,他长叹了一生“哎”,倒到床上,我问他怎么了,他说“烦死了,不想写了”,磨磨蹭蹭好久才把作业写完。

所以我们的家长,在教导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超限效应,有些话,讲一遍、讲两遍就够了,如果讲了三遍孩子还不能做到,那可能讲一百遍也没有效果。而且,你反复的教育孩子、反复的批评孩子,非但没效果,可能还有负面效果。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女生找我做心理咨询,一进来,我就观察到她愁眉不展,一副有心理压力的样子。坐下来后,她说“老师,我觉得好烦,不管我在家做什么,我爸妈都让我去学习,催我作业做了没”,话没说完,眼泪就留下来了。然后我给予她共情“嗯,不管你做什么,父母都反复催促你学习,这让你很烦恼,觉得心里压力很大”,然后她又哭了一会,才接着说。那我们这里停一下,家长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反复的几句话,其实就给有些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了,一回想起这些片段,她就委屈、难过、压抑地要哭出来。然后,她接着说,我有一个表姐,每次我去表姐家,我爸妈总会拿我和表姐比较,说表姐有多优秀有优秀,说我不如人家。这时候我明显感觉她的情绪更难过了。这里,她的家长明显有两个误区。首先,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这样的话是说不得的,这样的话是在否定孩子,贬低孩子,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心,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不自信、自卑,觉得自己就是不如人家,孩子心里会想“是啊,别人多么多么厉害,可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人家,我真差劲,我是一个差劲的人”。一旦孩子心中这样的自我评价形成了,那他离“优秀”这个形容词就越来越远了。其次,这样的话,说一遍就很打击孩子了,你还要说那么多遍,孩子的情绪早就超限了,他哪听得进你的话,他只会觉得不耐烦,觉得很难过、很伤心,甚至逆反,“我就是什么都不如人家,我就是这么差劲”,然后自暴自弃。

总结一下,了解超限效应,批评孩子,说一遍、两遍就够了,说多了反倒起不了作用。甚至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我评价。

02

门槛效应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门槛效应。假如各位家长,你们在街上走着,突然过来一个陌生人,他想让你去旁边街区帮忙搬一下东西,你会答应他吗?我想大部分家长会找托词拒绝,也有部分的家长会接受。那么如果,这个陌生人,先礼貌地问你,“你好,可以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吗”,在你告诉他后,他再请求你帮忙搬东西,这时候,你还会倾向拒绝他吗。那么,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要求后,为了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更难要求,这叫做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来自于这么一个实验。美国的弗里德曼和弗雷泽(J.L. Freedman & S.C.Frase 1966)两位教授,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首先他们请求这些家庭将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小标签贴在窗户上,这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小要求,大多数家庭都答应了。

两周后,这两位大学生再次访问一些家庭。这些家庭分为两类,一类是两周前去过且答应了要求的,一批是两周前没有去过的家庭。请求这些家庭在他们的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标志牌。这个标志牌又大又占地方,还不美观。结果在两周前愿意把小标签贴在窗户上的这些家庭,其中55%答应了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巨大的差异,这就源于门槛效应,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而如果,你先提一个易达成的小要求,在对方接受后,你再提一个较难完成的要求,对方为了保持自己乐于助人的形象,往往会答应。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这一效应可以很好地运用在家庭教育中。也许我们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戏调皮、不听话”,你指东,他偏要往西。实际上,这样的亲子关系往往是长期的不良沟通导致的。你不妨从今天起,利用门槛效应来试着改变不良的沟通状态。比如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状态,你都准备做中饭了,孩子才从被窝里爬起来洗漱,这时候你可能心里就有无名火了,“什么点了才起床!”。这时候,压抑一下自己的怒火,和善地给他说,“孩子,你洗漱完可以帮我把冰箱里的肉拿出来吗”,那如果他做到了,好,已经胜利一半了。等饭菜做好,他上桌吃饭了,你再跟他说,“孩子,你明天早上能10点前起来吗,今天你起来的时候,我都在做中饭了”。那么我想,大部分孩子都会答应的。那你紧接着,等明天他准时起来了,肯定他一下,鼓励他一下,再要求他一下,“孩子,你能不能做到每天都10点前起床呢”。我想,孩子睡懒觉的坏习惯就让你给纠正好了。

那么,掌握门槛效应的原理,你就可以慢慢把孩子的其他坏习惯培养成好习惯。而且,在某一天,在恰当的时机和情境下,你向孩子提一个要求,“孩子,下次数学考试,你可以努努力,进步个两分吗”;在他做到后,再期许他略高一点的成绩要求。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在你背后的精心策划中,一个坏习惯的孩子就变成了好习惯的孩子,一个成绩落后的孩子就成了一个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当然,这个变化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在潜移默化中,“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总结一下,掌握门槛效应,先提一个易达成的小要求,在对方完成后,再提出你希望对方完成的要求,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03

罗森塔尔效应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声称要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所谓“聪明学生”的名单通知教师。但实际上,这个聪明学生名单是假的,是从学生中随机抽取的。而这所小学的教师看到名单后,就都把他们当聪明学生了,以看待聪明学生的眼光去期待他们,去关注他们,去对待他们。8个月后,再次进行测验,结果发现,聪明学生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是不是很有趣。老师以为学生是聪明学生,结果学生就真变成聪明学生了。我们把这种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真的达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望效应。

所以,我们的家长们,不管在你眼中,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是聪明孩子还是笨孩子,都把他当作聪明孩子去看待他,去期待他,去关怀、爱护和鼓励他,让你的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超限效应,少批评你的孩子,一遍、两遍就够了,说多了没用,反而会打击你的孩子;罗森塔尔效应,多期待你的孩子,多期待、多鼓励、多肯定,你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门槛效应,想要孩子做一件事,先提一个小要求,在他达成后,再鼓励他去完成这件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你的孩子越来越优秀。

-END-

“双减”家庭教育专题云课堂 丨好家长,需要了解的“心理效应”

来源:路桥妇联

【来源:路桥教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