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種“甜味”食品竟是癌症“幫兇”,很多食物裡都有

作者:乳腺癌互助圈

近年來關于抗糖戒糖宣傳甚嚣塵上,糖攝入也逐漸在常人的飲食清單中減少,吃糖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乳腺癌患者能不能吃糖?吃糖會不會引起複發轉移呢?

糖分是齲齒、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對于乳腺癌患者來說,肥胖可促進癌症發展,而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過多的糖分攝入更是火上澆油,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這種“甜味”食品竟是癌症“幫兇”,很多食物裡都有

圖檔來源:攝圖網

既然糖不能多吃,那吃0糖0卡的東西可以嗎?

0糖0卡的軟飲料、食品在近來的消費市場上頗受歡迎,大陸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标簽通則》指出,在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體)或100mL(液體)的情況下,就可在生産标簽上标注“無糖食品”;熱量不超過17千焦的情況下,可以标注為“零”。

也就是說,0糖0卡的真相是商家添加了熱量更低或者是不被人體吸收的代糖。

代糖的品類非常多,既有人工合成的三氯蔗糖、安賽蜜、阿斯巴甜;也有天然存在的,如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部分糖醇等。

NO.1

代糖的好處

1. 相比蔗糖等糖類甜味劑,大多代糖的價格更便宜,用量更少,同等重量下,一些代糖的甜度是糖的幾百倍,隻需少量添加就可以達到大量糖添加的甜度,更受廠家青睐。

2. 大多數代糖本身不參與機體代謝,經口攝入後原原本本地排出體外,不提供能量,适合糖尿病人、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特殊消費群體使用。

3.代糖也不會被口腔内的細菌分解,不會引起齲齒,這也是許多清新口氣的糖果、口香糖等産品都會選擇代糖的原因。

代糖是否能完全替代糖類食物?代糖真的安全嗎?下面我們就乳腺癌患者關心的代糖問題作出解答。

NO.2

代糖真的安全嗎?

最新研究:阿斯巴甜、安賽蜜或與乳腺癌發生有關

近日,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的最新研究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度,研究顯示,大量攝入人工甜味劑,尤其是阿斯巴甜,可使患乳腺癌的風險提高22%,患肥胖相關癌症的風險提高15%。而安賽蜜(又叫乙酰磺胺酸鉀)攝入較多的人,患乳腺癌的風險提高17%,總體癌症風險、肥胖相關癌症的風險都增加了13%[1]。

這種“甜味”食品竟是癌症“幫兇”,很多食物裡都有
這種“甜味”食品竟是癌症“幫兇”,很多食物裡都有

市場上許多飲料、酸奶、罐頭等食品中,配料表都有阿斯巴甜與安賽蜜的身影,此外,為了提高适口性,制造商在一些傳統上不含添加糖的食品(例如,調味薯片)中加入阿斯巴甜。

大量食用糖醇可能會引起腹瀉

去年中秋知乎月餅導緻的腹瀉事件,就與代糖家族中的糖醇有關。糖醇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大量食用糖醇的結果是,它們會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發酵産生氣體,同時升高腸道内的滲透壓導緻大便變稀,形成腹瀉。

而糖醇的甜度大多低于或等于蔗糖,對于月餅這種甜品,要想達到較好的口味就需添加較多的量,才會引發腹瀉。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其他代糖也可能會導緻腹瀉、腹脹等胃腸道不耐受的情況。

乳腺癌本身與其治療方式常易引起乳腺癌患者腹瀉,食用大量糖醇,很可能會加重或誘發腹瀉的情況,不利于癌症治療,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引發各種胃腸道、泌尿系統等發炎。

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高

研究發現,體重正常、代謝系統正常的健康人服用了無熱量的人工代糖後,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明顯升高。哈佛大學一項近20 萬人的大樣本隊列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喝含人工代糖飲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9%,高于喝含糖飲料患糖尿病的風險[2]。

這種“甜味”食品竟是癌症“幫兇”,很多食物裡都有

圖檔來源:攝圖網

血糖控制不好會影響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血糖的控制情況與其的預後息息相關。高血糖會加劇乳腺癌患者術後或化療後的感染風險,也可能會導緻患者的營養狀況惡化(如病人出現消瘦),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感受疼痛和疲勞也會更覺明顯。

神經系統疾病

動物和人體實驗均表明,人工甜味劑會對神經行為和功能産生影響,以阿斯巴甜為例,它的代謝産物———甲醇會增加大腦的氧化應激以及記憶衰退速度,與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密切相關。

乳腺癌患者的化療中,最常出現的一大不良反應就是神級系統的損害,是以,對于可能會對神經系統産生影響的人工甜味劑,我們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Lindseth 等将健康成人分為兩組,分别在日常飲食中添加高、低含量的阿斯巴甜,結果表明,攝入高含量阿斯巴甜的人群表現出更多的易怒、沮喪情緒,并且在空間取向的認知測試中表現不佳。

但是此時阿斯巴甜攝入量并沒有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評估的每日允許攝入量 (40 mg / (kg·bw)),這也提示我們,仍需進一步研究控制人工甜味劑的攝入量,避免長期的攝入累積[3]。

心腦血管疾病

在對12萬人的20年跟蹤調查中發現,記錄三千餘名腦卒中患者,分析得每日攝入含人工甜味劑的飲料患腦卒中的風險比與每日攝入含糖飲料的風險比相似,表明人工甜味劑雖然大多不參與代謝、不提供熱量,但與糖一樣都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疾病[4]。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療治療常易引發高血脂,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而一些化療藥物也具有一定的心髒毒性,也是以,對于可能誘發此類疾病的人工甜味劑攝入也要慎之又慎。

這種“甜味”食品竟是癌症“幫兇”,很多食物裡都有

圖檔來源:攝圖網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被吓壞了?糖不能多吃,代糖也不能吃了?

實際上,國家相關部門為包括代糖在内的所有食品添加劑都制定了安全的用量标準,如果通過正規管道購買有品質保證、符合國家标準的産品,至少無須擔心代糖超标的問題。

但如果經常、長期食用含代糖的飲料、食品,尤其是人工甜味劑含量較多、主要由人工甜味劑提供甜味的食品,就需要格外慎重了,大家也可以傾向性選擇安全性更高的代糖适量食用。

NO.3

較為安全的代糖

相比人工甜味劑,天然代糖更适合人體健康。天然代糖包括甜菊糖、羅漢果甜苷、甘草甜素。

其中受到較多推薦的天然代糖甜菊糖,它是從菊科植物甜葉菊的葉子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糖苷,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熱值僅為蔗糖的1/300,目前尚無充分研究證明甜菊糖的相關副作用,關于它的研究仍待進一步開展。但甜菊糖是有一種發苦的後味的,是以市面上都是用甜菊糖再搭配其他成分制作成複合甜味劑,來平衡和消除這種苦味。

糖醇類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除了攝入過量可引起腹瀉外,糖醇類仍然是可以選擇的較為安全的代糖,一般名字裡帶有xx糖醇的都屬于糖醇類,類似木糖醇、山梨糖醇、麥芽糖醇等。

其中以近來市面上的代糖新寵赤藓糖醇為最,這種從玉米種提取的糖醇,幾乎不會引起血糖波動,能量含量也很低,屬于糖醇中不容易出現腹瀉的品類,更适合控制血糖、糖分攝入的人群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熟知的木糖醇實際上是會引起少量的血糖升高的(GI:13),甜度與蔗糖相當,而且其本身所含的能量是等量糖類的40%。

NO.4

代糖可以代替正常糖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嗎?

事實是……

01

你可能會吃的更多

與高熱量糖分的過量攝入所導緻的肥胖不同, 人工甜味劑雖然刺激了口咽部的甜味受體,滿足了感官需求,但由于其不供能或不參與代謝,使得血糖和胰島素分泌無法達到同等水準[5] , 進而引起更大的食物和能量的渴求[6],也就是說,人工甜味劑的攝入可能會促使我們去吃更多的東西,進而滿足身體的需求。

02

不能通過吃代糖達到吃糖的滿足感

研究發現[8],糖分快樂的感覺來自于腸道的神經足細胞,它們是神經系統的感覺細胞,類似于舌頭中的味蕾,可以嘗到味道。這種細胞可以區分糖和代糖,然後釋放不同的神經遞質(真糖為谷氨酸,代糖為ATP)進入迷走神經。最終,人的大腦還是能夠差別真糖和代糖。

簡單來說,雖然能過過嘴瘾,但是代糖最終還是替代品的身份,與真糖帶來的快樂并不一樣。

綜上所述,想要通過代糖替代飲品來實作減肥的目的是不靠譜的,偶爾喝下過下嘴瘾是可以的,但是嘴瘾易過,心瘾難除,想要控制體重,飲食隻是一方面,鍛煉也要跟上,自律起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點是可以的。

NO.5

乳腺癌患者要怎麼吃正确吃糖?

✓少吃含人工甜味劑的食品

減少人工甜味劑食品的長期大量攝入,也可以選擇天然甜味劑、糖醇類等較為安全的甜味劑,但仍舊要控制攝入量哦。

✓控制糖的攝入量

保證人體對糖的最低攝入量,不吃或盡量少吃糖類食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糖的攝入量應在50克以下。

✓含糖量高的要少吃

有些食物雖然吃起來不覺得甜,但其中的糖含量卻高的驚人。除了蔗糖、乳糖、果葡糖漿外,還有我們前文提到的代糖名稱,越是排在食物配料表前邊的成分,其含量就越高。

✓以低糖食物為主

低糖食物主要指我們攝入澱粉多糖的主食類食物,以及攝入膳食纖維的粗糧和果蔬食物。澱粉和膳食纖維又被稱為多糖。

主食類雖然也含糖,但其屬于澱粉類多糖,不像精制糖那麼快速的升高血糖,仍建議大家吃到健康人的量,乳腺癌患者若随意減少主食的食用很容易引起如困倦、嗜睡、低血糖、惡心、嘔吐、血脂異常等副作用的發生,危害身體健康。

✓烹饪加糖時請手下留情

廚房中的白砂糖、赤砂糖、冰糖、紅糖等等這些糖類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而蔗糖在進入消化道後會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是以若在烹饪時這些糖類添加過多,也會無形中增加果糖的攝入量。是以在烹饪時可以不加糖就不加,即使要加也應少量、适量添加

封面圖檔來源:稿定設計

責任編輯:乳腺癌互助君

參考資料:

[1] Debras C, Chazelas E, Srour B, Druesne-Pecollo N, Esseddik Y, Szabo de Edelenyi F, Agaësse C, De Sa A, Lutchia R, Gigandet S, Huybrechts I, Ju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 2022 PMC8946744.

[2] Changes in Consumption of Sugary Beverages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s of Women and Men” Diabetes Care 2019; 42: 2181 — 2189

[3] LINDSETH G N, COOLAHAN S E, PETROS T V, et al.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aspartame consumption [J].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2014, 37 (3): 185 - 193.

[4] BERNSTEIN A M, DE KONING L, FLINT A J, et al. Sod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en and women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2, 95(5): 1190 - 1199.

[5] SMEETS PA M, DE GRAAF C, STAFLEU A, et 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human hypo thalamic responses to sweet taste and calories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5, 82 (5): 1011 - 1016.

[6] STICE E, SPOOR S, BOHON C, et al. Relation of reward from food intake and anticipated food intake to obesity: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8, 117(4): 924 - 935.

[7] CHIA C W,SHARDELL M,TANAKA T, et al. Chronic low鄄calorie sweetener use and risk of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older adults: a cohort study [ J ]. Plos One, 2016, 11(11):e167241.

[8] Buchanan, Kelly L., et al.The preference for sugar over sweetener depends on a gut sensor cell [J].Nature Neuroscience 2022-01-1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