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大家好,我是踐行終身學習的蕃茄媽媽!

處處要争奪第一,每件事情都“好強”,這樣性格的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呢?可能跟大多數家長想的不一樣,家長可一定要看下去。

向來個性好強,看上去樂觀開朗的小賈,語出驚人地冒出一句話:“小時候我就是一個很自卑的孩子。可惜那個年代,爸媽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并不關注,以至于成年後,我存在很大的性格缺陷。很多人都說我好強,其實這純粹隻是我的保護色,企圖掩蓋自己的脆弱與自卑。”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真沒想到你背後還藏着這麼一段故事。”我有些感歎,也從未想過小賈好強的背後是因為自卑作祟。

小賈說道:“現在我也更新當媽了,我小時候吃過的虧,就不希望在自家孩子身上重演一遍。是以我特别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但凡發現他表現出丁點兒自卑的迹象,我就會及時進行引導,以免孩子的自卑情結不斷放大,造成性格缺陷。”

“孩子的自卑表現還有迹可循嗎?”同為人母,我對這個問題自然也是非常關心。于是,小賈把這些年來查閱、搜集的兒童心理、行為學,歸類向我做出了解釋。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童年時期孩子若是出現這四種迹象,表明孩子的自卑心很重,作為爸媽要及時進行正确引導,否則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的性格。

★拿東西總是習慣性排在最後

我經常聽見身邊的爸媽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但小小年紀,過分謙讓,超出年齡的成熟與懂事并不見得是好事。過分壓抑孩子的天性,就會造成“物極必反”的負面效果。

一如:我們小區有個孩子,總是習慣性排隊在最後拿東西。周圍的人都誇這孩子懂事,但有一次我親耳聽到他向媽媽述說:“我想排在前面,又怕惹他們不高興”。他媽媽很自然地接口道:“就排在最後,等人家拿完了你再拿有什麼影響呢?”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并不是這位孩子天生懂事,而是他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讓他壓抑着自己的本性。凡事要忍讓,不能惹别人不高興。過分懂事的背後,恰恰是孩子自卑的表現。

建議:若發現你家的孩子總是排隊在最後拿東西的現象,家長别認為是小事,更不要急着去誇獎孩子懂得謙讓。

而是要告訴孩子,凡事都有秩序,排隊也講究“先來後到”,做一個好孩子的标準,隻需要遵守秩序排隊拿去,并不需要故意落在人後。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過分在意别人的評價

上周我帶着孩子參加了一次研學會,期間主辦方邀請所有的孩子都上台表演節目。其中有一名叫瓜瓜的孩子表現得很抗拒,最終在他媽媽的威逼利誘之下終于上台了。

瓜瓜當天的表現很一般,臨下台的時候,我分明見到了孩子眼眶中包着委屈的淚水。繼而,我聽見孩子對他媽媽小聲說:“他們一定都在嘲笑我。”更讓我想不到的是,孩子媽媽的回答直截了當:“對,活該人家嘲笑你,你表現得太差了。”

這又是一例家庭教育失敗,引起孩子自卑的典型例子。孩子害怕受挫,害怕聽到不好的負面評價,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表現,他們更在意的是外界對于自己的評價。他們表面有着很強的自尊心,實際上内心卑微又敏感。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建議:針對于這類孩子的教育,家長一定不能給孩子“販賣輸赢的焦慮”,相反要安撫孩子“勝敗都是兵家常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以及短處,并不是方方面面比人家強才叫優秀,做好自己,腳踏實地就行。

★無法融入社交群體

社會人都有自己“臭味相投”的小群體,但有的孩子總是顯得不合群。當一群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的時候,有的孩子隻會遠遠的看着。

其實,并不是孩子不想跟同齡人打成一片,而是孩子心存“社交焦慮”,他們害怕同伴不接受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跟同伴交流。說到底,這也是孩子自卑心作祟的一種表現。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建議:針對于這類孩子,家長要舍得放手,讓孩子力所能及做一些事情,在孩子内心世界建立“我很棒”、“我會做”的自信心。

漸漸地,孩子就可以打開心扉,遇到同齡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他也不會感到怯場、退縮,而願意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去嘗試。

★總是藏在爸媽的身後

有的孩子遇到陌生人是挺胸擡頭,而有的孩子則截然相反,習慣性藏在爸媽身後,表現得非常羞澀、膽小。孩子有這種現象也是自卑的一種表現,他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優秀。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出醜,是以趕緊躲在爸媽身後,尋找一處安全的港灣。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建議:對于這類孩子,爸媽千萬别采取強硬措施,把孩子從身後給拽出來。這隻會進一步破壞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到害怕。

正确的做法是,要循序漸進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開始,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認可自己,告訴他們并不比其他人差,讓他們敢于堂堂正正站在陌生人面前,接受來自他人目光的打量。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童年時期的自卑感,通常會伴随人的一生。

孩子自卑是有迹可循:當娃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就要及時幹預了

是以,要想孩子将來開朗自信、性格樂觀,就要多留意孩子的日常行為。畢竟,自卑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多時候是後天影響造成的。負責任的爸媽,在幼時可以幹預的時候進行及時地、正确的引導,讓孩子得以擺脫心理陰霾,快樂、自信地成長!

互動話題:你有沒有認真觀察過你的孩子呢?他有沒有懂事得讓人心疼呢?

Slogan:學習不一定能讓家長百分百地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不學習一定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願每個寶媽都能成為學習型寶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