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在世世代代的變遷中,人們經過了太多的人情冷暖,進而懂得了不用他人言說,也能體會的社會道理與規則。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但是對于“道德與财富”這個話題,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還是搞不清楚。都說要德行與财富相比對,德行越高才能擁有更多的财富,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卻能窺見許許多多德不配位的人。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面對這樣的争議,世人可能會疑惑,這樣的準則是應該堅持與遵守的嗎?但是觀察事物不能急于一時就下出定論,古人曾用這句俗語“道德傳十代,富不過三代”來為世人解疑答惑。而這樣的說法又有什麼道理呢?這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古人的大智慧。

以德相傳,與日俱增

“道德傳十代”,以道德作為家庭的風氣傳承下去,至少可以傳十代之久。其實古人這樣說是注重道德對人影響的表現。不論一個家庭是否貧賤富貴,隻要家中行得正坐得端,那就能夠在社會中謀事,即使一開始從底層出發,但是通過世世代代不斷的發揚光大,家庭隻會越來越好。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古往今來,以“道德”為家風代代相承的家族最著名的當屬“曾氏家族”。其發源的第一人就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他對于家庭教育深有體會,他認為“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曾國藩是這樣言說的,但也是這樣真真切切運用于家庭教育中去的。他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懶惰,立下了規定。規定家中的孩子要日日讀書寫字不可間斷,家裡的婦女也要做家務勞動,他認為家庭想要長盛不衰,财産權力是靠不住的,隻有勤儉美德才能持久。在他的教育方略下,往後的曾氏家族,代代出人才,從未有頑劣之人。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這樣的“曾氏家訓”經過幾百年曆史的考證,仍然在家庭教育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幫助無數家庭立德明理。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視,不止曾國藩,自春秋時期的孔聖人開始就廣為流傳,但是大部分家庭都知其然,并不親身去躬行,在這一拖二就之中,待到孩子長大成人,也就徹底的放棄了。

以财相傳,日益減少

“富不過三代”,這是人們所熟知的道理。如果一個家族代際之間的相承僅僅依靠财富,那是連三代都撐不過的。不論家底有多厚實富貴,沒有德行來立身是走不遠的。

時代在不斷的變化,隻是整日遊手好閑,遲早有一天會将家中的财産揮霍完;如若每天忙忙碌碌,但都是在算計他人來謀求自身的利益,那樣謀得的錢财是一時的,遲早會被他人反噬而沒有好下場。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在晚清時期,有這樣一位公子哥,從小就是含着金湯匙出身,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他就是盛恩頤。他的父親是洋務運動中的翹楚,丈人是高官,在那個饑不擇食的年代,他從小錦衣玉食,留洋英美,家中與當時的皇室關系交好。由于家中的兄長都病逝,是以他成為了盛家唯一的繼承人。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本可以安享度過一輩子的他,晚年卻窮困潦倒,将祖上的家業全部敗光。如果隻是花錢大手大腳的公子哥,他還不至于此,最緻命的是他管不住自己浪蕩的言行,在後期便染上了賭博的惡習,甚至在一夜之間輸掉了上百間房屋,就這樣榮華富貴離他遠去,家産敗光之後死在了自己祠堂的門口。

小結

“道德傳十代,富不過三代”雖然隻是一句簡單的俗語,但卻是古人留下來的最誠摯的告誡。古往今來有多少平凡人以德行逆襲為值得敬仰的人,就有多少浪子揮金如土敗光自己的家業。隻有以德行立身,從小對孩子言傳身教,這樣家庭才能蒸蒸日上,越來越興旺。

常人都說“富不過三代”,但前一句的家庭興旺之法,卻鮮為人知

對于現代人來說,這樣的道理也同樣适用。在競争激烈化的今天,很多人隻追求所謂的名與利,而忘了真正能長久的卻是自己的德行。現在很多家庭對孩子太過于溺愛,而忽視道德的教育,但這樣長久下去,等到釀成禍端,終究是追悔莫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