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識産權冷思考

知識産權冷思考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明晰野望

4月24日,國知局局長申長雨在中國知識産權發展狀況新聞釋出會上介紹,過去一年共授權發明專利69.6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5件,較上年提高1.2件。

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由2020年的14名上升至12位,位居中等經濟體之首。

同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送出的國際專利申請達6.95萬件,同比增長0.9%,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并有華為、OPPO、京東方、平安科技、騰訊、小米、深圳大疆等13家中企跻身全球申請人排行榜前50位,其中華為連續5年居于首位。

在馬德裡體系和海牙體系中,中國也位列第三和第十。

這一切表明,自1980年中國加入世界知識産權組織40餘年來,中國知識産權取得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非凡成就,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極。

不過,在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之下,也需要冷思考。

随着中國制造業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更新,近年來知識産權貿易逆差也逐年擴大,在2021年達到了2263億元。

這反映了中國在全球制造業體系中并不占有領先地位,産業鍊、供應鍊上的“痛點”“卡點”依然普遍存在,也不具備大量國際知名品牌的競争優勢。

事實上,一味追求申請數量的新高度,并不能帶來與規模相比對的作用,還會給各種“湊數創新”、“複制創新”等各種僞創新留下生存空間。不但消耗創新力量,浪費研發資金,也會離創新初衷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

相反,在知識産權保護、成果轉化、申請品質、結構調整、規則制定上,中國還有諸多可以提升優化的空間。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最終實作由知識産權大國向知識産權強國躍進的戰略目标。

困擾中國企業多年的知識産權之痛,也需對症下藥。

01 專利數量不等于創新能力

2020年,全球前10大知識産權貿易順差國均為發達國家,前10 大知識産權貿易逆差國半數為新興經濟體,明确反映了各自在全球制造業體系中的地位。

其中美國、德國、日本是前三大順差國,合計順差占比83%,也是中國知識産權的主要進口地。來自美國的進口以通信技術、汽車技術為主,來自德國、日本的進口以汽車技術為主。

從發達經濟體引進知識産權,是新興經濟體實作技術積累的重要途徑。

目前,中國是第五大知識産權貿易經濟體,進出口規模由1997年的不足10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463億美元,占同期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的8%。

同時,中國也是知識産權引進最大國,2020 年進口額達 378 億美元,占同期服務貿易進口的10%。2002 年至 2020年,年均增長15%。

知識産權冷思考

2021年,中國知識産權進口 468 億美元,增長 24%,占同期服務貿易進口的11%。逆差 351 億美元,增長20%。

作為對比,和中國一樣起步較晚的南韓,2021年知識産權貿易逆差僅為3000萬美元。較2020年減少20億美元,創2010年以來新低。對美國、英國和日本均出現逆差,隻對中國實作順差25.8億美元。全球創新指數也由2020年的第十位躍升至2021年的第五位。

但知識産權的大量引進,也确實助力中國經濟實作了高品質發展,優化了出口商品結構。

2021 年,中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合計 9796 億美元,增長 26%,占出口總值的三成。機電産品出口 19857 億美元,增長 29%,占出口總值的 59%。其中,計算機、手機、家電産品等傳統重點産品實作了穩定增長,電動汽車、锂電池、光伏等新能源産品出口保持了較快增長。

可另一方面,機電産品進口同樣增長 20%,其中內建電路的進口增長24%,占大陸機電産品進口的 38%。

知識産權冷思考

2022年第一季度的資料顯示,中國出口機電産品3.05萬億元,增長9.8%,占出口總值的58.4%。進口機電産品1.71萬億元,增長2.7%,占進口總值的40.8%,其中內建電路增長12.4%。

這說明,“中國制造”在核心基礎零部件與基礎制造技術、基礎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軟體等領域的創新能力依然不足。

國家發改委去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也表示,中國CPU自給率不足1%,高端模拟晶片領域自給率不足5%。機器人産業發展所需的高性能減速器、高精度伺服驅動系統、先進控制器、新型傳感器等也高度依賴進口。

這意味,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不能真正得到強化,伴随着産業結構的不斷轉型更新,中國經濟外部依賴程度也會不斷加大。

事實上,中國自2008年開始實施國家知識産權戰略以來,由于起步晚一直有揮之不去的“數量情結”。使“重數量輕品質”,“重申請輕實施”之風盛行,甚至單純隻為了撐門面、考核晉升而創新。

這就導緻專利泡沫越吹越大,以高校為例,專利量達到歐美高校的5倍以上。如斯坦福,2020年有效專利為2117件,僅為清華大學的20%。但清華的專利轉化率隻有9%,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

這導緻大量“僞創新”成果隻能擺放在展台上,成為知識産權領域的難言之隐。

2019年,國知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高校、科研機關被擱置的專利中,40%以上是為了完成專利評審或考核、獲得獎勵等目的。

對此,2021年2月,國知局明确了11種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指出“消除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

02 知識産權國際競争力不足

2013年-2019年,中國PCT申請量一直保持近兩位數的增長,直到打破了美國連續保持40年的第一記錄,躍升世界首位。

這也帶來了知識産權出口的不斷增長。

2015 年之前,大陸知識産權出口額每年不足 10 億美元。2015 年至 2020 年年均增長 51%,2021年出口額達到 117 億美元。

知識産權冷思考

在全球最佳科技叢集前100排名中,中國内地也占有19席。深圳香港廣州地區、北京地區更是名列2、3位,僅次于東京橫濱地區。

其中深圳2021年PCT申請量1.74萬件,總量占比25.5%,連續18年領跑全國。由此形成中國PCT獨有的聚集現象:“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廣東,廣東看深圳”。

在廣東省2015年至2021年獲得國家專利前20名排行榜中,深圳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占半數以上。

知識産權冷思考

可見深圳是中國知識産權的膏腴之地,但也濃縮了所有問題。

以PCT優勢企業華為、平安科技、中興通訊、騰訊、大疆、華星光電等為例,所申請的專利基本集中在資訊通信、計算機技術以及無人機、網際網路科技等領域。

這與國知局曆年PCT報告中“數字通信”、“計算機技術”始終位列PCT申請量前兩個領域基本吻合。2021年,打頭陣的依然是計算機技術(9.9%)、數字通信(9.0%),其次是醫療技術(7.1%)、電氣機械(6.9%)和測量(4.6%)。

但是在基礎材料、晶片、作業系統、內建電路制造、高端醫療器械等“卡脖子”的關鍵領域,都落後于美國的PCT專利布局。這些領域恰恰是知識産權密集型産業,專利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也令中國知識産權的國際競争力不足,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知識産權使用費出口僅為美國同期的7.5%。

借用國際通用知識産權品質名額,也可以看出中國與創新強國的差距,“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結構失衡”是主要問題。

主要展現在科研投入存在結構性問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例偏低。

2019至2021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分别為6%、6%、6.09%,2019年至2020年應用研究投入占比分别為11.3%、11.3%。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2019年美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投入占比分别為16.4%和19.0%,法國為22.7%和41.3%,英國為18.3%和42.1%,南韓為14.7%和22.5%,日本為13.0%和19.4%。

綜合比較,2021年,中國基礎研究支出比重低于美國和日本6~12個百分點,遠低于歐洲創新型國家。

知識産權冷思考

知識産權申請結構也需要調整。國内專利仍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為主,創造性水準要求更高的發明專利有效量占比,還遠低于發達國家。

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國内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部國内專利有效量的比例僅為19%,2022年1-3月,國内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部國内專利有效量的比例為12.8%。都遠低于美國和日本的63%和55%(截至2020年年底)。

此外,中國發明專利的品質較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差距。截至2020年底,中國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占比僅為12.3%,平均維持年限為7.6年,低于美國和德國的9.7年和11.2年(2019年)。

中國國内授權發明專利平均權利要求數為8.3項(2018年),僅為美國的一半。就同一個技術方案向多個海外專利局同時送出專利申請(同族專利申請)占全部專利申請的比例約6%(2019年),分别低于美國和日本10和10.5個百分點。ISO登記的标準必要專利也僅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

目前,中國采納的高價值發明專利等統計标準,離國際普遍認可的高價值發明專利、優質知識産權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這對于實作跻身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知識産權強國的目标而言,遠遠不夠。

03 專利成果轉化變現難

國家知識産權局釋出的《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産業化率為 44.9%,科研機關為11.3%,高校僅為3.8%。

據2017年斯坦福大學對美國過去47年專利許可資料盤點顯示,美國2000年後有效轉化率基本穩定在50%。

要實作專利成果順暢高效轉化變現,通常需要具備五個條件:一是公共科研體系能産出易于被産業化的成果。二是企業存在技術需求且具備技術吸收能力。三是中介服務機構具有專業化服務能力;四是科技金融系統發達,能提供豐富多樣的金融支援。五是政策環境保護知識生産并能激勵成果轉化。

知識産權冷思考

目前看來,這5個條件中國現行知識産權營運水準都有所不足。

IncoPat檢索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發生過質押或保全的授權發明專利比例僅為1.5%,美國約為16%;發生過許可的授權發明專利比例為1.2%,美國為29.7%。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全國缺乏統一的以知識産權為主導的交易市場。從機構數量來看,全國性的知識産權和科技成果産權交易機構數量尚顯不足。從交易規則來看,全國缺乏統一的市場服務标準和體系。

資本對知識産權價值實作撬動效應也不明顯,目前全國知識産權金融仍以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為主,知識産權信托、證券化、風險投資、保險等服務模式還沒有起步。

為此,4月10号釋出的《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對知識産權發展做了最新規劃,包括完善産權保護制度、評估與交易機制。加強專利國際化建設,積極參與并推動國際知識産權規則形成等。

其中特别提到,要完善知識産權法院跨區域管轄制度,暢通知識産權訴訟與仲裁、調解的對接機制。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的執法力量。

2021年,中國共查處專利、商标等領域違法案件5.01萬件,處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4.98萬件,受理知識産權糾紛調解案件6.48萬件,查辦侵權盜版案件2957件,删除侵權盜版連結119.7萬條。

知識産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進一步提高至80.61,并在去年134項知識産權保護措施基礎上,2022年又進一步确定了新一輪80項131條舉措。

但中國而知識産權的執法力度和懲處力度仍不及世界知識産權強國。

國際産權聯盟去年釋出的《國際産權指數報告》顯示,通過對知識産權保護、專利保護、對盜版的懲罰力度等角度對全球國家進行打分排序,中國位列第46位,遠低于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

當下,中國已經走完了專利數量的原始積累階段,到了由“量”向“質”突破的關鍵時刻。

為此,2021年9月頒布的《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開始從國家層面糾偏:“大陸要從知識産權引進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從追求數量向提高品質轉變全面提速”。10月份頒布的《“十四五”國家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也把“品質優先”作為首要基本原則。

并提出實施專利導航工程,完善提高知識産權轉移轉化成效,促進技術、專利與标準協同發展。

但是,中國還需以國際标準來衡量自身知識産權發展水準,依靠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實打實地邁進創新強國與知識産權強國行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