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小的時候覺得很不公平,媽媽跟着爸爸一起喊爺爺奶奶“爹、媽”,而爸爸卻管外婆外公喊“伯、娘”。
可是這是當地的習俗,女人出嫁以後就是婆家的人了。
媽媽說以前大家族還沒分家時,一家之主是奶奶,家裡的點心、水果奶奶和姑姑随便吃,但是媽媽大娘和嬸子三個就很拘謹,幹活靠前,吃東西靠後,就連做飯,奶奶都要貼邊貼上幾個玉米餅子,全家人除了三個兒媳婦,都吃白面饅頭,隻有三個兒媳婦吃玉米餅子。
奶奶不會直接讓她們吃玉米餅子,但是三個兒媳婦都很識趣,直接拿玉米餅子。

姐姐2002年就結婚了,因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跟姐夫挑明:我喊你爸媽,你也要喊我爸媽。
也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我們那個地區的稱呼就發生了轉變。
這是一個進步,代表着時代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了。
誰知道變着、變着就變過頭了,大概老人們怎麼都想不到,到現在已經有兒媳婦拒絕喊公婆“爸媽”了。
網友爆料,弟媳婦從來不叫爸爸,爸爸替她帶娃10年寒心
看了一位網友的爆料,這位網友的爆料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的内容:
1、 弟弟結婚十幾年,弟媳婦從來不喊爸爸。
2、 逢年過節,弟媳婦抵觸回婆家,就想在自己的小家,即便回婆家也是不合群。
3、 弟媳婦拒絕跟婆家的親戚交往,不讓婆家人住到自己的家裡,但是卻允許娘家人随時到訪。
4、 弟媳婦拒絕借錢給婆家人,哪怕是救急用的,有借有還,也不允許。但是弟弟買房子的時候,親人們都有幫忙。
5、 老爸幫着弟媳婦帶娃10年,依然換不來一聲“爸爸”,真讓人覺得寒心。
看完這位網友的爆料内容,有一些感觸,但是從内容上看,我相信這些都是存在的,但是一定是不全面的,這是站在叔伯的角度來評價弟媳婦,一句話就透露了他對弟媳婦的偏見,“老爸幫着她帶娃10年”,這已經暴露了他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了。
這位兒媳婦可能性格内向,不擅長與人交往,至于說不允許婆家人到自己家,卻允許娘家人到自己家,就很沒有必要說出來,她跟婆家人不熟悉,跟娘家人本就是一家人,能跟自己的姐姐住到一起,難道就應該跟小姑子住到一起嗎?
再看,公公帶娃,不是幫兒媳婦帶娃,不能什麼事情都往兒媳婦身上攬,要幫也是幫兒子。
兒媳婦不叫“爸爸”,要對她做出評價,要先看女婿是不是正常稱呼老丈人和嶽母。
客觀全面,才能準确評價一個人。
再看,兄弟姐妹小時候關系親密,一旦成家以後,就成了親戚了,成了小家庭的外人了,這一點必須要接受。
而關于借錢這件事,如果當初确實都幫過小兩口,那小兩口持有感恩之心,應該不至于不幫忙,真的不幫忙,那就是真的有問題。
小家庭是兩個人的家庭,不要總是指責一個人
這位哥哥始終在指責弟媳婦,從來沒有提及弟弟這個人,弟媳婦跟婆家人關系不好,一定不是單方面的,也要看婆家人對她的态度,另外還有關鍵人物就是她老公。
他應該指責的是他的弟弟,而不是弟媳婦。
假使他的所有指責都是真實的,那就更應該指責他的弟弟。
既然老婆有這些雙标的行為,作為小家庭的另一個重要分子,難道不應該站出來指出她的問題嗎?
比方說,關于稱呼的問題,如果他能夠稱呼嶽父母“爸爸媽媽”,老婆卻拒絕稱呼自己的爸爸媽媽為“爸媽”,那就要站出來跟老婆談一談這個事情。
再比方說,如果妻子在娘家人面前開朗樂觀,但是在婆家人面前拒絕溝通,允許有過渡期,總要有一個熟悉的階段,但是如果一直如此,那同樣要站出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類似的案例,媳婦很強勢,兒子基本上聽媳婦的話,媳婦就成了别人指責的對象,那個懦弱的男人卻好像沒有做錯什麼一樣。
弟媳婦對爸媽不好,不要去直接指責兒媳婦,正确的做法是跟弟弟溝通,指出弟弟的錯誤行為,這才是正理。
因為指責弟媳婦的結果,隻能是讓弟媳婦更加排斥這個家庭,這件事應該是弟弟來做。
婆媳沖突的關鍵人物是在中間的男人
人們總是在談論婆媳沖突,總是把鍋甩給這兩個女兒,容易忽視了最關鍵的問題,如果不是中間的男人,這兩個人誰認識誰,誰又在乎誰呢?
如果兒子情商高,會處理家務事,那麼媽媽就一定不會和兒媳婦鬧掰,即便是有小沖突,也都不打緊。
如果兒子情商低,即便兒媳婦情商再高,婆媳沖突、家庭沖突也依然是一波接着一波。
是以,以後再遇到婆媳沖突的問題,女人先保持冷靜,先去分析男人的問題,沖突可能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