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書(對譯本)》新書分享會 講述經典古籍如何再次煥發新生

封面新聞記者 闫雯雯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由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巴蜀書社承辦的《四書(對譯本)》新書分享活動在成都舉行。一本經典古籍是如何誕生的?它能給現代人帶來怎樣的新思考?現代人如何去閱讀經典?該書四位作者圍繞“回歸經典,閱讀經典,傳承經典;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主題,在暢談中給出了答案。

《四書(對譯本)》新書分享會 講述經典古籍如何再次煥發新生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公認的中華文化核心經典,展現了儒家先哲的核心思想。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标準教材後,“四書”刊刻流傳極廣,可以說是其後700多年社會各階層共同的知識背景。“四書”之中,《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經典中反映孔子思想最為直接的一部文獻。《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思想,對于儒家的天道觀、人性論、仁政論作了更加詳細的闡發。《論語》《孟子》二書闡述儒家思想最為明白、系統,文字也比較淺顯,是初學者最好的入門書。另外,宋儒主張讀書與修身相結合,不能将“治經”與“入德”判為兩途。《大學》一篇中心思想講“内聖外王”之道,主要内容是“三綱領、八條目”,對于如何由格物、緻知、正心、誠意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闡述得非常清楚。是以宋儒把《大學》作為“入德之門”。而《中庸》所闡發的“中庸之道”是修身、治學的最高境界。總之,通過對“四書”的學習,對儒家的“道理”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後再去讀其他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書(對譯本)》新書分享會 講述經典古籍如何再次煥發新生

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西南民族大學藏羌彜文化研究院院長王啟濤教授表示,四川是古籍産生、古籍整理、古籍研究、古籍出版的大省強省。從漢代開始,四川的文化經典就已經非常輝煌,産生了一批天才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像楊雄、司馬相如、三蘇,而四川的古籍整理從唐代一直到現當代都很強,是中國的古籍出版、研究和整理的重鎮。除了此次出版的《四書(對譯本)》,未來還會有《五經》,不管是作者還是出版人都願意為古籍的大衆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川大學古籍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世文則解釋了為什麼會選用清代吳英、吳志忠父子校勘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刻本為底本,在它的基礎上進行翻譯、注釋、通俗化。朱熹注釋《四書》的方法跟漢代大不一樣,漢代人著經非常繁瑣,朱熹就非常簡單,特别重視對意義的闡發。朱熹非常看重《四書》,可以說他一生的經曆都在著《四書》,去世前三天都還在修改,可以說是他畢生的心血。到了元代,朱熹注釋的《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教材,後來成為所有讀書人的必讀書,因為科舉考試以它作為教材,影響了中國曆史八九百年,甚至傳到北韓、日本、越南等東亞文化圈的國家。

《四書(對譯本)》新書分享會 講述經典古籍如何再次煥發新生

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民俗研究所講師張卉進一步介紹了《四書(對譯本)》作為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的特點。作為作者之一,張卉認為該書準确、簡潔、語言流暢以及設計優美,而她也希望讀者能夠在誦讀或者傳播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先哲的智慧,領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四川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溫浚源則從如何讀經典的角度給出了建議:熟讀,從書中找答案,總結一套自己的方法。

分享會最後,巴蜀書社社長林建總結了《四書(對譯本)》出版的曆程,并表示一直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巴蜀書社,一定秉承傳統,堅持以兩辦《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為指導,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古籍事業發展,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精神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