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书(对译本)》新书分享会 讲述经典古籍如何再次焕发新生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巴蜀书社承办的《四书(对译本)》新书分享活动在成都举行。一本经典古籍是如何诞生的?它能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新思考?现代人如何去阅读经典?该书四位作者围绕“回归经典,阅读经典,传承经典;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主题,在畅谈中给出了答案。

《四书(对译本)》新书分享会 讲述经典古籍如何再次焕发新生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公认的中华文化核心经典,体现了儒家先哲的核心思想。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后,“四书”刊刻流传极广,可以说是其后700多年社会各阶层共同的知识背景。“四书”之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中反映孔子思想最为直接的一部文献。《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对于儒家的天道观、人性论、仁政论作了更加详细的阐发。《论语》《孟子》二书阐述儒家思想最为明白、系统,文字也比较浅显,是初学者最好的入门书。另外,宋儒主张读书与修身相结合,不能将“治经”与“入德”判为两途。《大学》一篇中心思想讲“内圣外王”之道,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对于如何由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阐述得非常清楚。所以宋儒把《大学》作为“入德之门”。而《中庸》所阐发的“中庸之道”是修身、治学的最高境界。总之,通过对“四书”的学习,对儒家的“道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再去读其他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书(对译本)》新书分享会 讲述经典古籍如何再次焕发新生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启涛教授表示,四川是古籍产生、古籍整理、古籍研究、古籍出版的大省强省。从汉代开始,四川的文化经典就已经非常辉煌,产生了一批天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像杨雄、司马相如、三苏,而四川的古籍整理从唐代一直到现当代都很强,是中国的古籍出版、研究和整理的重镇。除了此次出版的《四书(对译本)》,未来还会有《五经》,不管是作者还是出版人都愿意为古籍的大众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世文则解释了为什么会选用清代吴英、吴志忠父子校勘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刻本为底本,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注释、通俗化。朱熹注释《四书》的方法跟汉代大不一样,汉代人著经非常繁琐,朱熹就非常简单,特别重视对意义的阐发。朱熹非常看重《四书》,可以说他一生的经历都在著《四书》,去世前三天都还在修改,可以说是他毕生的心血。到了元代,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后来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因为科举考试以它作为教材,影响了中国历史八九百年,甚至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文化圈的国家。

《四书(对译本)》新书分享会 讲述经典古籍如何再次焕发新生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民俗研究所讲师张卉进一步介绍了《四书(对译本)》作为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的特点。作为作者之一,张卉认为该书准确、简洁、语言流畅以及设计优美,而她也希望读者能够在诵读或者传播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先哲的智慧,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温浚源则从如何读经典的角度给出了建议:熟读,从书中找答案,总结一套自己的方法。

分享会最后,巴蜀书社社长林建总结了《四书(对译本)》出版的历程,并表示一直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巴蜀书社,一定秉承传统,坚持以两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