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史料,并無記載隋唐官員可享用哪種級别葬禮的文字,但古代規制對此有嚴格規定,不能越級下葬,是顯然的。
從諸多隋唐大墓發掘,尤其安史之亂前出土葬具及墓主分析,得出共性結論:
一品大員、皇親國戚及特殊貢獻的功勳股肱之臣,可享用石椁、石棺,并陪葬金玉之器。

但是,隋代一個9歲小女孩,超正常地使用了石棺石椁,且陪葬器物極其隆重。不僅如此,她石棺上刻着“開者即死”四字,令見者毛骨悚然,現場專家不寒而栗,頗費思量:這石棺到底開不開呢?
這個女孩到底什麼身份?背後又有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往下看。
01 見鬼!煉鋼建廠房,挖地基出現種種異常迹象
上世紀50年代後期,西安梁家莊的人們,打算清理土地,建一座煉鋼廠。可是在挖地基時,卻明顯感覺不對,挖土像挖石頭一樣難,一上午才挖幾車土,鐵鍬都磕得卷起了邊。
真見鬼,嘛情況?人們一邊納悶,一邊調集更多人手,運來鋼鎬頭、鐵釺子、大鐵錘等好使的工具,發揮螞蟻啃大象精神,終于清理完土地,也挖好了地基。
按照正常進度,本來3天就能搞定,這一次足足花費半月時間。
上世紀考古現場景象
當時,人們搞建設,勁頭高漲,領頭的天天喊:“我們的口号是?”,下邊群衆就群情激昂應和:“煉鋼、煉鋼、煉鋼”。
對于大幹快上搞工業建設,無論領頭人,還是應和者,人們都真誠希望能為一窮二白的國家多做點什麼,反映在言行上,全都是發自内心、純粹真摯的感情。
此外,大家并不看重其他什麼,比如挖土,其實挖到的是古代人工砸實的夯土層。而夯土層出現,很可能意味古代這裡地上有建築,地下有墓葬。
根據現場長約50米,寬約20米的夯土範圍,如果上邊判斷屬實,下面很可能還是大墓,墓主無非皇室貴族。
帶着挖地基出現的異常現象,以及種種疑問,工頭下意識地報告了當地文物部門,考古隊很快趕到現場。
當天用洛陽鏟進行地下探查,先挖出五花土,繼而探鏟碰到石質物,無法再繼續下探。
五花土,不同于原生土或地表土,乃人為擾動過的土壤,是當初打造墓坑,挖出各層土質的顔色不同,最後填埋墓坑時各種顔色土質混合所緻;石質物若非石頭,隻有一種可能,即為墓磚或石質棺椁了。
02 恐怖!古墓石椁套石棺,棺上現“開者即死”惡毒詛咒
這個發現讓考古隊來了精神。而據當地人回報,此處原來地勢較高,是一個小土包,後來人們經常來此取土,土包才漸漸消失。
無論是現場發掘事實,還是人們提供的線索,都指向共同的一點:這裡有一座墓葬。
專家們興奮異常,認為如果此處有墓葬,應該不會很深,于是直到當天深夜,現場挖掘仍在進行。
果然,向下挖了半米,一個長約6米、寬約5米的規整墓室若隐若現。先前的五花土原來是墓室填土,但磚石或棺椁仍未看到。
古代棺椁墓葬的形制
直到幾天後,繼續向下挖掘約3米,一個倒金字塔的豎井狀墓坑全貌呈現,坑底才出現一個青石制作的石棺,長約2.6米,寬約2米,高約1.6米,石棺南邊是墓志蓋兒與志石,墓坑南壁有一條長約7米、寬1.7米的斜坡式墓道。
但更詭異的是,石棺上竟然刻有“開者即死”字樣,為何會有這樣惡毒的詛咒,究竟怎麼回事,往下看。
03 感人!墓志背後,原來是一段隋朝長公主寵溺外孫女的往事
前面探鏟碰到的石質物,正是邊長約40公分的石制墓志蓋兒,鋒利探鏟所到之處,恰是其正中央,竟将它擊碎四瓣。
墓志蓋兒篆書:隋左光祿大夫女墓志。墓志石上有楷書銘文370字,講了墓主——9歲小女孩李靜訓的來龍去脈。
墓志蓋兒及志文拓本
墓主李靜訓,字小孩。口含金玉誕生,家世顯赫,為世家大族隴西成紀李氏(今甘肅天水,與唐高祖李淵同族),祖上做大将軍,當上柱國,墓主爺爺是跟隋文帝一塊玩到大的小夥伴,為隋朝出生入死,攻城略地,奠定大隋基業。
後來不幸戰死,墓主父親(尚年幼)——李敏,得到隋文帝特别寵愛,招到宮中,從小就在宮中跑着玩兒,年長出落得一表人才,刀槍劍戟琴棋書畫都很精通。
接下來,隋文帝就将自己的外孫女(長女楊麗華的獨生女)嫁給了李敏,公元599年生下李靜訓。是以,隋文帝長女楊麗華是墓主李靜訓的外婆。
楊麗華寵愛獨女的感情,延伸給了外孫女李靜訓,這個小孩被外婆接到宮中養育,寵溺有加。但不幸,公元608年(大業四年),外孫女李靜訓不知何故,突然病殁。
外婆對外孫女的寵愛,用“含在嘴裡怕化,捧在手裡怕碎”來形容都不為過,但斯人已去,能做到隻有厚葬外孫女,為不使李靜訓在地下受到打擾,更在棺外刻上“開者即死”四字。或許,這樣才能稍稍彌補外婆内心的不安、愧疚和疼痛。
不過,一段深厚感情,突然煙消雲散,讓經曆過皇族滔天巨浪,一心渴望家庭團圓、甯靜團聚的楊麗華肝腸寸斷,寝食難安,第二年,方才48歲的楊麗華便撒手人寰,去地下與外孫女相聚了。
04 殘酷!9歲女孩陪葬品,豪華範兒超成人,背後另隐藏血淚秘史
作為隋前朝北周太子妃、皇後、太後,又是隋朝長公主,楊麗華厚葬外孫女李靜訓,結合史料、墓志及出土陪葬品,大緻展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慎重選址。
在大興城内皇家尼寺,為李靜訓選擇上好墓地,夯土打造地基,然後墓葬上方建造大型建築:樓閣和寶塔。不過,随着曆史的演繹,長安城戰火紛飛,裸露地上的墓地建築、皇家尼寺,早已無有蹤影。
第二,精制棺椁。
墓主李靜訓的棺椁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它分為兩重,外邊是一個大石椁,裡面尚套着一個宮殿式石棺,面寬3間,長約1.9米、寬約1米、高約1.2米,該棺精心打磨,表面光滑,雕刻精緻,棺身有侍女、男侍、門窗、門檻及各種蓮花紋,冠蓋為整塊石雕的九脊歇山頂殿堂,棺底味整塊巨石構成。
當然,棺椁的匠心之處,還在于外棺刻的“開者即死”四個字。這對古代盜墓賊并沒什麼實際用處,頂多造成一種心理影響,但是作為古代考古發現的獨一份,完全展現出外婆對外孫女的深厚感情。
古代“棺椁”小知識:
棺椁,棺與椁的合稱,棺在内,椁在外,套着棺。
棺椁這種葬具,在古代隻有皇室、貴族才會享用,代表身份與地位。西周形成的葬制,天子要用四重棺椁下葬,一個套一個,内棺用水牛皮包裹,外椁依次為椴木、梓木打造。漢代葬制更加完善,諸侯、王公貴族可用楠木,平民用桐木、雜木,而更貧者隻能用瓦棺。
第三,貴重葬器。
墓中石棺上刻“開者即死”四字,就像“閑人免進”,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既希望墓主免受打擾,也是為防止陪葬品被古代盜墓賊擄掠。據說考古專家看到四個字後,猶豫大半天,最後因工作需要,還是硬着頭皮打開石棺。
打開石棺的那一刻,隻見一具嬌小的屍骨,頭戴金銀珠花冠,胸前一條鑲寶石的金項鍊,手腕是一對金手镯。此外,周身放滿金銀高足杯、金鑲玉杯等、玉钗、水晶頭钗、白瓷瓶等。
金銀珠花冠
金手镯
金杯,金鑲玉杯:寓意金玉滿堂
金飾
白瓷雞首壺、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墓主玩物:小玉魚
羊脂玉金钗
墓主玩具小玉兔
玉刀
琉璃寶珠
必須提到這條周長43厘米的寶石金項鍊,28個内含珍珠的金球用金線串着,下端正中鑲一大顆純淨雞血石,上端正中嵌一顆罕見青金石,石裡凹雕一隻大角鹿,活靈活現。該項鍊材質與設計手法,透露歐洲與西亞風格,展現了隋代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融之盛。
打開石棺或許是一種幸運,若非如此,也就不會出土230多件陪葬品,并且全是貴重精美的寶石、金器、玉器、項鍊戒指等。
更為震驚的是,其中兩件玻璃制品——綠玻璃蓋罐、綠玻璃小瓶(現藏國家博物館),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9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還是國寶級文物呢。
綠玻璃小瓶,高約12cm,底徑約5cm,口徑約4cm,器皿壁薄色透,呈現為啤酒瓶的綠色,透光度很好。據推測為隋朝工匠仿照瓷器燒制,汲取西方玻璃工藝采用吹制法做成。
綠玻璃蓋罐同樣制作精良,展現了隋代玻璃器物制作的高超水準。
隋代9歲小女孩李靜訓墓葬難得一見的豪華,既有家人對她無限寵愛,也可想見當時皇族生活的奢侈。但是,隋末亂世,皇族上層内鬥嚴重,殘酷傾軋也超乎常人想象。
一個更殘忍的真相,誰也不會想到,這背後還發生了一段更加驚心動魄的血淚秘史——
公元609年,隋長公主楊麗華臨死央求弟弟隋炀帝,将自己食邑轉賜獨女宇文娥英,6年後,她的女婿即墓主李靜訓的父親李敏,因被疑有二心而遭處死,楊麗華女兒即墓主李靜訓的母親宇文娥英,不過30歲左右,她先是誣告丈夫謀反,最終導緻李敏被斬,全族被誅,最後隻剩她一人,然後就被親舅隋炀帝用毒藥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