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作者:全民曆史觀

1962年10月,印度入侵中國西南邊境,中國發起了自衛反擊戰,11月我軍大獲全勝。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把印軍趕出中國領土,還把他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中國軍隊的戰鬥力讓印度人感到恐慌,印度人民中間謠言四起:據說中國有可能派出傘兵在新德裡(印度首都)空降。

但中國方面卻作出決定:撤走軍隊,并且歸還印軍的裝備與補給。

這個決定不僅讓印度,也讓全世界大感意外。

而且,這也确實不符合我們人民軍隊的戰鬥作風。

要知道,當年解放戰争期間,毛澤東可是寫下過“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句。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這一次,解放軍為什麼要“乘勝而退”呢?中國這一舉動,背後有什麼玄機呢?

和平背後的危機——印度的野心

新中國成立之後,其實跟印度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

1950年4月1日,印度與新中國正式建交。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後,印度積極響應;

1954年6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跟周恩來總理在聯合聲明裡重申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10月,尼赫魯通路中國;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1956年11月底,周恩來總理再次通路印度,受到熱烈歡迎。所到之處,印度人民都在歡呼“中印人民是兄弟”“五項原則”等口号。

但是,也就在這“蜜月期”的背後,暗藏着一些不和諧的東西——中國西藏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

1959年,中國西藏内部反動上層發動了武裝叛亂,尼赫魯發表了一些幹涉中國内政的言論,對發動叛亂的達賴表示歡迎與支援,甚至安排達賴會見英、美、日等國的駐印度大使,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也違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印度在幹涉中國西藏問題的同時,還單方面向中國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堅持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作為已經劃定好的邊界線,在自己的官方地圖上把“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劃到了印度的國境内。

與此同時,印度還在軍事上推行“前進政策”,侵占中國領土,挑起邊境流血沖突。

在西段,到1962年10月20日中國正式發起自衛反擊以前,印度已經深入中國境内建立了43個侵略據點。

在東段,1962年春天,尼赫魯決定在“麥克馬洪線”上建立35個哨所。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1962年6月4日,印度軍隊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在以北建立哨所,并對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擊。

中國政府認為,中印邊界問題是曆史遺留下來的複雜問題,而且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過所謂的“麥克馬洪線”,而且我方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希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所謂的“邊界問題”。

但中國的和平與善意,卻被印度認為是軟弱可欺。

可是,印度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自信,要挑釁中國呢?

第一,當時的印度把自己看作英國在南亞殖民遺産的繼承人,繼承了英國殖民者的擴張主義政策。

近代以來,英國把印度當作自己在亞洲殖民的大學營,并以印度為基地,不停地對外擴張。

英國根據地緣政治的需要,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其他國家的主權,随意劃定國境線。

比如,英國在發動“鴉片戰争”之後,在中國境内單方面劃出了一條“約翰遜線”,這條線把大片的中國領土劃給了英屬印度。

1868年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開始把這條“約翰遜線”當作中印邊界。但這條邊界線并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同意,是非法的。

到了1913-1914年的西姆拉會議期間,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偷偷地跟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炮制了一條新的中印邊界線,這就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這條“麥克馬洪線”把中印邊界從山麓以南向北移動,劃在了喜馬拉雅山的山脊上,是完全非法的,曆屆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過。

英國的這些霸權行徑,給中印邊界問題埋下了隐患。

1947年英國撤離印度以後,印度建國,印度選擇了繼承英國殖民者的衣缽和野心,幻想着自己能像當年的英國殖民者一樣肆意妄為。

第二,以美國為首的反華陣營、蘇聯對印度的縱容與支援。

二戰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推行反蘇反共的冷戰政策,敵視新中國。

而印度正好處在遏制中國的重要戰略位置上。是以英美等國極力拉攏印度參加他們的反共聯盟,鼓動印度進行反華活動。

當時印度的“鷹派”領袖尼赫魯認為,隻要自己挑起與中國的争端,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會站在自己一方,還會向印度提供大量援助。

事實也确實是這樣。英美等國不僅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1962年中印邊境爆發沖突以後,英美還同印度締結軍事協定,向印度提供大批軍火,美國甚至向印度沿海派去了航空母艦。

不僅英美,蘇聯也支援印度的擴張主義政策。

1958年,蘇聯與新中國交惡以後,開始注重發展與印度的關系,把矛頭對準中國。

蘇聯上司人在公開場合批評中國政府,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支援印度。

1960年,赫魯曉夫通路印度,為印度的反華政策大造聲勢。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蘇聯還以優惠政策跟印度大做軍火生意。比如,蘇聯特意把高性能的米格-21型噴氣式戰鬥機賣給印度,這可是蘇聯連中國都不舍得賣給的武器。

而且,蘇聯還向印度提供了适宜在高山地區飛行的重型運輸機和直升機,滿足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的需要。

甚至最初在中印邊界的西段,就是由蘇聯飛行員駕駛這些飛機為印度軍隊服務的。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英美各國以及蘇聯的種種支援,都助長了印度在中印邊界的侵略野心。

第三,印度利用中國的内外困境,誤以為中國會忍下屈辱。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不僅在國際上受到美蘇兩大陣營的孤立,而且國内也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國人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來調整和恢複國内經濟。

而印度把中國出現嚴重經濟困難,當作他擴張領土的天賜良機,認為中國無力應對挑戰,因而會“默許”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造成的“既成事實”。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可惜,野心勃勃的印度打錯了算盤,中國人幾年前剛剛在北韓半島打敗過美帝國主義的軍隊,這樣的人民軍隊,怎麼會任由他人肆意侵犯自己的主權呢?

雷霆出擊,赢得自衛反擊戰

1962年10月18日,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的東西兩段,向我軍同時發起了全面進攻。

當天,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會議上制定了反擊作戰的方案。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正式開始,到11月21日基本結束,為期隻有短短的一個月,整個作戰經曆了兩個階段。

1962年10月20日拂曉,中國邊防部隊首先向侵占克節朗的印軍第7旅實施反擊,打響了第一階段的作戰。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第一階段作戰在東、西、中三段同時展開。

在東段,以西藏四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了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之後發起克節朗——達旺戰役。

經過5天的激戰,我軍大獲全勝,全殲印軍第7旅及其一部,共殲敵1900餘人,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将,收複了大陸在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

在西段,以新疆一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之後展開反擊。

到28日,我邊防部隊收複了拉多、碟木卓克、巴裡加斯、卡日果等地。

西段作戰,我軍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700餘公裡,拔除了印軍入侵的37個據點。

中段作戰作為掩護,為東、西段作戰提供支援。

到10月28日,我軍收複了之前印軍侵占的中國領土,并且跨過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南。

之後,我各參戰部隊停止了對入侵敵人的反擊。第一階段的反擊作戰結束。

然而,印度在第一階段的作戰中雖然遭到慘敗,卻仍然不肯認輸。

印度當局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在國内加緊戰争動員和準備,并宣布印度全國處于“緊急狀态”。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1962年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總共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裝甲兵、炮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萬人。

于是,中央軍委在1962年11月16日指令我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的東段、西段再次組織反擊。

我軍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的第二階段自此拉開序幕。

東段作戰,到11月21日基本結束。我邊防部隊進至薩木維爾和金谷底,将印軍趕出中國領土。之後,部隊停止追擊,就地轉入搜剿。

西段戰場,11月18日上午,印軍調集重炮,向駐守在斯潘古爾湖地區的我新疆邊防部隊發起猛轟,我軍立即展開反擊。

經過一天的激戰,我軍就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入侵的印軍據點被全部清除,西段作戰勝利結束。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曆時一個月,我軍在東段突破了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向南靠近了中印傳統的習慣邊界附近。在西段清除了印軍的全部入侵據點。

我軍全殲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另外還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

總計殲滅入侵印軍8900餘人,生擒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将,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将,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00多輛,以及其他許多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

我邊防部隊用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勝利,維護了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打擊了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嚣張氣焰,打出了國威軍威。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毛澤東主席後來評價到:“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

如果說,這些都是在戰場上獲得的軍事勝利,那麼可以說,戰場之外,中國還獲得了另一個意義上的勝利。

這跟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期間的三件事有關。

第一件事,中國軍隊取得了第一階段作戰的勝利之後,中國政府拿出了和談的誠意,提出“三項和平建議”,表示願意通過和談來解決邊境問題。

第二件事,在第二階段作戰後期,随着中國軍隊節節勝利、印軍戰線全盤崩潰,中國政府再次向世界宣布,中國願意全線停火,再次和談。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第三件事,中國在取得自衛反擊戰的全面勝利後,沒有向印度境内乘勝進軍,而是主動後撤,并且把戰鬥中繳獲的軍用物資主動交還給了印度,甚至給印度的軍車重新修理好,刷上油漆并加滿了油。

為什麼說,中國通過這三件事情,獲得了另一個意義上的勝利呢?

中國智慧

1962年,中國周邊的外部環境十分嚴峻。

從軍事戰略的角度考慮,在東部邊境,美帝國主義對新中國虎視眈眈,在中國台灣省、南北韓、日本、菲律賓都有很多軍事基地是針對新中國的。

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也在蠢蠢欲動,不斷叫嚣“反攻大陸”,美、蔣聯手不斷派飛機對大陸東南邊境及内地進行侵襲、騷擾和破壞。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在這樣的局面下,按照毛澤東的方針,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争方向是在東方,在西太平洋地區,在兇惡的美帝國主義,而不是印度。

中國一定要避免東西兩面受敵,不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中國的西南方。

從軍事戰術的角度考慮,中印邊境一帶易攻難守,邊境線的中國一側,地形以高山和叢林為主,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

每年從夏季一直到10月,是西藏地區的雨季。

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體塌方,阻斷公路。是以每年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進入西藏的公路都很難通車。

而一進入11月,西藏就開始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天寒地凍,道路上冰雪堆積,也阻礙了行車。這樣的冰封期又要持續大約半年的時間。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這樣惡劣的環境和條件,給我軍造成了後勤保障上的困難。這在當時看來,是我軍的後勤體系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也是中國為什麼要選擇在10月開戰。

中國即便占領了邊境線一帶,一旦大雪封山,運輸線中斷,軍隊會被困在前線。

而印度雖然在軍事實力上不如中國,但從保證後勤的運輸條件上,卻比中國有利得多。

在印度一側,地勢開始漸趨平緩,自然條件十分有利于印軍的炮兵展開作戰。

同時,印度的背後是南亞平原,有條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網,後勤運輸幾乎暢通無阻。

如果戰争變成長久對峙,局面對印軍有利,對我軍不利。

一旦印軍再次組織起有效攻勢,中國要想守住邊境一帶,有可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是以,中國在1962年11月21日單方面停火并撤軍,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高超的謀略。而且,還可以把撤軍作為和平談判的籌碼。

這就不僅僅是軍事智慧,更是政治智慧了。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和平談判呢?這既是因為,我們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時還要考慮當時的國際環境。

當時的世界上,美蘇兩極争霸的格局,而中國和美蘇兩極都翻臉了,可以說外交局面十分艱難。

中國要想在國際上打開外交局面,隻能去聯合亞非拉的第三世界國家。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而且,作戰期間,西方媒體和印度媒體大肆污蔑中國,說中印邊境沖突是中國挑起的,中國對印度發起了侵略,等等。也讓很多不明真相的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懷有戒心。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就需要進一步樹立自己追求和平的外交理念,擴大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就是這樣一個好機會,來展現和宣傳中國處理國與國争端的基本理念。

當中國軍隊“乘勝而退”之後,其他國家才紛紛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意識到中國并沒有侵犯印度的領土。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英國一位外交官這樣評價中國的撤軍行為:

中國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之後撤軍,一個大國不利用軍事勝利索取更多的東西,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

連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英國也對中國的行為表達了贊歎。可想而知,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能由此感受到中國尋求和平的誠意。

而這,才是中國“乘勝而退”的根本目的。

可以說,中國既打赢了軍事仗,也打赢了政治外交仗。

1962年對印反擊我軍大勝,卻主動後撤并歸還戰利品,事後才知高明

結語

中國與印度是亞洲的兩個大國,也是鄰邦。近代曆史上都遭受了殖民主義的侵略,有着共同的曆史創傷。

中國在實作民族獨立之後,始終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而印度卻背叛自己的曆史,走上了曾經的殖民者的老路,挑起與中國的邊境沖突。

中國運用自己的智慧,完美地解決了沖突,既捍衛了領土主權,為邊境赢得了長時間的安全環境,又打開了新的外交局面。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這樣一個有智慧的國家,今後也會處理好各種難題,變得越來越強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