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焦慮?

在人類的正常發展中,無論是真實的危險還是想象的危險,都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如果自我未能找到處理危險的辦法,就會陷入長期的無助和恐慌之中。對危險的本能反應便是焦慮。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焦慮?

在生命之初,嬰兒的行為就好像任何意外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危險。比如,突如其來的巨響或者突然暴露于強光之下,都可能讓他“吓呆了”。之後,随着嬰兒對母親依戀程度的加深,他會對母親從自己的視線裡消失而感到焦慮,這仍然是一種類似于震驚的反應。大量類似的情形會引發嬰兒的焦慮,如果嬰兒對所有這一類事情的反應始終都是驚恐和無助的,那麼他幾乎難以在這個世界生存下來。

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危險”的數量減少了。一再重複的經驗能幫助嬰兒克服危險感,而且“吓呆了”的反應會弱化成類似于輕微的驚奇或驚訝。與此同時,嬰兒也開始發展出應對“危險”(這些危險對嬰兒而言是危險,對我們成年人而言卻不是)的另一種能力。他學會了預期“危險”的到來,并為之做好準備。而且,他正是用焦慮為危險做準備的!

在他睡覺時,母親離開了。在嬰兒發展的早期階段,嬰兒對母親的離開會表現出某種焦慮,這是因為母親從自己的視線中消失而引起的吃驚或震驚。在嬰兒發展的後期階段,一旦他靠近自己的床,甚至隻要是走進自己的房間,他就會産生某種焦慮,繼而哭鬧和抗議。

他已經預見到母親會離開這件可怕的事情,并通過在事情發生前産生的焦慮讓自己做好準備。這種由預期而産生的焦慮能幫助他應對與母親分離的痛苦。我們有理由相信,與早期每次把與母親的分離都當作一件讓他感到吃驚和震驚的事情相比,以這種方式與其分離能減少它給嬰兒帶來的痛苦。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焦慮?

此時,我們應該認識到,焦慮本身并不是一種病态,而是個體在應對危險時,采取的一種必要而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準備。實際上,在某些情況下,缺乏預期的焦慮反而可能引發神經症!那些被戰争的慘烈吓跑的人,正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沒有發展出必要的預期焦慮,讓他對危險做好準備,進而無法避免創傷性神經症。

在某些情況下,焦慮對于人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對危險缺乏了解,不能為危險做好準備,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而且,我們發現焦慮有助于人們實作其最高目标。事實上,表演藝術家在登台前的焦慮可能會促使他們在表演時發揮出最高水準。

焦慮有益于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它是孩子獲得良知的動機之一。正是因為害怕被所愛之人批評以及對被愛的渴望,讓孩子形成了良知;正是由于害怕良心的譴責,才促使人們做出符合道德标準的行為。最初,正是出于對種族滅絕的焦慮,人類的不同群體為了彼此的安全而緊密地生活在一起。我們可以用一長串人類發明和人類機構的清單,繼續證明危險以及對抵禦危險的必要,以及它們如何提供了人類追求最高層次文明的動力。

當然,我們知道,焦慮并不總是有益于個人或社會。無法應對的危險會讓人感到無助和失去信心,導緻逃避或者反社會行為。隻有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才可以把焦慮視為病态。不過,更為準确的說法是,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試圖用這種辦法解決問題的行為是病态的。

是以,讓我們回到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目标上來,了解出現在童年早期的恐懼的本質,并且仔細觀察孩子們用來應付危險的辦法,這些危險出現在孩子發展的各個階段,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想象的。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焦慮?

在孩子尚未形成應對危險的能力之前,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需要依靠父母來滿足需要、緩解壓力、預知危險和擺脫煩惱。對于嬰幼兒而言,父母不僅非常強大,能看透自己隐秘的願望,還能滿足自己最深層次的渴望。

那麼,在孩子們的眼中,他們所深愛的父母是怎麼變成怪物的呢?如果仔細觀察嬰幼兒的生活,就會發現這種轉變主要出現在這樣的一些場合:不得不幹涉孩子的快樂的時候;打斷孩子某次愉快的活動的時候;拒絕滿足孩子某個願望的時候;以某種方式阻撓了孩子的願望或企圖的時候。

然後,在孩子憤怒之際,母親就會變成世界上最糟糕、最邪惡和最卑鄙的母親。可以想象,如果我們從來不幹涉孩子追逐快樂的行為,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對他們想做的任何事都不表示反對,我們可能永遠也不必體驗到孩子的這種負面反應。但這樣就無法養育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幹預孩子的快樂,這不僅僅是出于健康、安全、家庭需求等方面的現實考慮,還因為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您對于這些觀點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幸福孕孕,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有愛有思想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知識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溝通交流,讓育兒更輕松,讓教育更有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