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度汽車相關“停産”、“資金鍊斷裂”、“大股東退出”的新聞再次被媒體關注。上次還是發生在2019年,經過一輪股東更換和重新注資之後,這個曾是最快拿到“生産資質”的新造車企業在2020年8月重新開機時,發出了“2025年跻身國内純電汽車品牌前三強”的豪言壯語。

盡管國人不會去計較上述豪言壯語是在“鼓舞士氣”還是“自欺其人”,但在新股東重新注資之後的2年不到時間内,再次出現資金鍊斷裂情況時,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就出現了,雲度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它所面臨的問題,是否也是衆多中國造車新勢力發展中面臨的普遍問題?
産品不對路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汽車産業專家對出行财經表示:新造車企業産品開發的謹慎态度決定企業發展的命運,雲度汽車的問題就是因為其“産品不對路”,沒有赢得市場機會。
根據介紹,以特斯拉、小鵬等為首的新造車企業之是以能夠被市場快速認可,在于其産品是正向研發,即在開發論證初期,是根據市場需求設計産品。
在2020年重新開機時,雲度全新管理層就直接喊出2021年新産品肯定會亮相,這也證明雲度對待新産品的态度并沒有持有嚴肅謹慎的“正向研發”态度,還是因循守舊的采用“逆向研發”,不然怎麼可能會在一年時間裡就開發出新産品呢?
在中國汽車産業發展的早期,特别是2010年之前,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發展的确大都采用“逆向研發”的思路,迅速學習和模仿成熟的外資車企的成熟産品設計和技術,并獲得了快速的成長。
但過去的經驗是建立在中國汽車供不應求的燃油車時代,當時的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并不成熟,而外資産品的技術相對成熟。而當下,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已經成熟,市場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産品衆多;其次,與相對成熟的燃油車技術而言,電動車技術還處在發展中,如果企業的産品研發不是正向研發,還走過去的老路借鑒别人的産品,一個誤判就很容易就讓資金鍊脆弱的新造車企業進入歧途。
是以,上述專家希望中國的新造車企業,一定要根據市場需求設計産品,從雲度的發展中吸取教訓,減少誤判。
雲度的前世今生
2015年12月,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汽集團”,福建國資委全資持有)、莆田市國有資産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莆田國投”,莆田市國資委全資持有)、劉心文、海源複材(為福建上市公司)按照39%、34.44%、15.56%、11%的投資比例成立了雲度汽車,新公司的注冊資本為9億元人民币。
彼時,國内正值造車新勢力風起雲湧之際。雲度更是憑借股東國資背景、高管技術出身,讓雲度新能源在成立初期就迅速發展——兩年拿到生産資質,三年投産兩款車型,2018年更是以近萬輛的産銷規模傲視群雄。短暫輝煌之後,雲度新能源發展勢頭急轉直下。進入2019年,雲度新能源月銷水準降至三位數,高管離職不斷、資金鍊斷裂、停産傳聞不時傳出。
2020年5月,雲度汽車迎來重組,四大股東發生變化,先是福汽集團退股,其持股由莆田國投,以及新的資金方福建龍頭産業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福建龍頭基金”)承接;其次是,董事、CEO劉心文以身體不适退出,由珠海宇誠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承接,并且股東進行了新一輪的注資,大體在7億元人民币。
從天眼查獲悉,福建龍頭基金背後為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産業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等;而珠海宇誠由林密直接持股49%,由深圳市前海淏天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深圳淏天”)持股51%,執行事務合夥人為林密,而深圳淏天由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旺達”)實控人王威、王明旺全資持股。
林密的三大失誤
2020年5月,林密出任雲度CEO,并邀請前樂視汽車副總裁傅振興加盟擔任CTO,詹文章博士加盟任進階副總裁。在同年8月舉行的重新開機大會上,林密高調的對外宣稱,新雲度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從體制重構、團隊建設、創新布局到制造體系的優化”。即:雲度新能源建構了新營銷團隊、研發團隊;并在上海設立了前沿技術研發及創意設計中心,在深圳成立了營銷和智能網聯中心。
此時,林密對雲度汽車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重組後的雲度汽車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條件,有信心到2025年實作保底30萬輛的銷量目标,實作跻身國内純電汽車品牌前三強的目标。
回過頭去發現,此時的林密隻看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但對雲度汽車的期待過高,用網絡上的段子表述就是,站在地球上想摘下天上星星,隻能說是心太大,但胳膊太短。
首先,林密對雲度汽車當時的發展狀況太過樂觀。根據他對媒體的表達,雲度汽車要在2025年實作30萬銷量,并不是在根據公司在2019年不足5000輛的基礎上,還是以2018年的近1萬輛(官方:9300輛,上險數量:6101輛)為基礎,當然能在2018年有這樣的成績,意味着雲度當時的确處在中國新造車企業前列。
但從雲度π3在C-NCAP碰撞測試中得到少有的兩星低分之後,雲度的車輛安全性就遭廣泛質疑,而且在企業出現拖欠供應商、員工工資、資金鍊斷裂、股東沒有新注資的時候,雲度的産品研發就被中斷,而林密卻準備在5年時間内連續推出A00級、A0級、A級、A+級的兩廂車、三廂車、SUV、跨界車及物流車型的多款産品,可見林密當時的産品規劃根本就沒有結合公司的實際發展進行布局。
其次,林密看到了10萬~15萬元級别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潛力,但卻忽視了規模效應對産業的影響,2020年中國市場上10~15萬元級電動車市場尚未形成,但在2021年中國市場上出現了諸如秦PLUS、元PLUS、驅逐艦05、哪吒V、零跑T03等産品,秦PLUS純電版在2021年第四季度甚至出現了月銷過萬的局面;反觀雲度雲度的新能源汽車産品,不論是在車型尺寸、續航裡程,智能化程度,還是在做工、品質感和品牌上,都遠落後于競争對手。
同時,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也超出了林密的預估,根據林密估計,到2025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的規模是300萬輛,但實際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資料,到2021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就達到了291萬輛,電動汽車規模化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已經讓更多中國消費者願意接受電動汽車。
第三,對于重組後的雲度,林密并沒有做到高效管理,這從公司業務分布就能看出,公司總部和工廠在福建、但産品研發和設計在上海、而營銷和智能網聯中心卻放到了深圳。
的确對于家在深圳的林密而言,這樣的布局友善他對公司的管理。但對于創業中的雲度而言,這樣的布局,不僅增加了辦公費用,而且讓管理團隊過于分散,失去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考,在極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不利于建立企業文化。
是以,在林密對市場判斷失誤、團隊效率不高、産品開發又忽視市場需求的時候,雲度的再次資金鍊出現問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