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哲學總離不開三大靈魂拷問,“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将去向哪裡?”,應該說所有正在試圖耗費一生的時間,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有些人會按照社會的發展的方向,按部就班的上學,步入社會,然後便日複一日的,在掙紮的打工生活裡不斷吐槽自己的不如意。

有些人或許會跳過一些步驟,比如成績不好的或許會提前步入社會,比同齡孩子更早接觸到社會的毒打;家底豐厚的孩子或許受到父母的寵愛,跳過打工的環節,出道即巅峰,過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有錢生活。
還有一些是在學生時代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并且為之付諸了行動和努力,畢業之後自然而然就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雖然很辛苦,但是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都十分羨慕的生活。
不論是過着哪種生活的人,在人生路上行走的時候一定會充滿很多迷茫,有些人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變得越發通透,有一部分人則會越發的自我否定,漫漫人生長路,我的存在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不光是我們,一些社會的成功人士甚至也有這種想法,就像特斯拉的CEO馬斯克,他就認為很多人類根本不需要活這麼長,這甚至還是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隻要将人類的意識注入一個特定的容器之中,或許就能實作永生。
價值?
就在上個月月底,馬斯克便在一次采訪中提到,我們很多時候很容易被以往的舊觀念而束縛,被固有的架構限制住,導緻創新成為了一件很難的事情,會阻礙人類以及社會的進步,成為負擔,是以很多人類并不應該活那麼久。
這種類似的言論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采訪中,之前他就曾關于一個事實發表看法的時候提到,某些職業應該明确的規定一個年齡限制,即便這是群眾推選出來的結果,但是從生理的角度上來看,年過七十,無論身體進行了怎樣的保養,身體的機能、精力和反應力等都遠遠不如巅峰時期,勢必會對工作造成影響。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其背後牽扯到的利益關系,讓他做出了這樣的言論,總而言之,這樣的行為已經受到了很多網友的抨擊。
站在他的角度上來看,老年人的價值顯然不如一個青壯年來的大,但是對于一個擁有感情的普通人來說,抛棄一個年輕時曾經做出過很多貢獻的人,是一件非常無恥的事情,無異于過河拆橋,畢竟所有人總有一天都會老去,都會退休失去價值,誰都不想晚年的時候被人這樣唾棄。
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一個想法,那便是将意識移植到機器之中,因為機器并不會老化,是以人類或許能夠實作永生,這樣真的可行嗎?
擁有意識的機器人
人類與機械的結合,這并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概念,在很多科幻電影或者動漫中,比如《阿麗塔:戰鬥天使》中生活的居民,就擁有人類的意識,和機械的身體,在突破人類的身體極限的同時,也不用擔心社會秩序發生混亂。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一種變相的“進化”,馬斯克的想法不過就是極端了一些,因為他完全擯棄了人類身體的部分。
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的根本在于細胞的生命力,和細胞的分裂,而端粒作為控制細胞分裂的開關,更是把控着生物壽命的長短。人之是以會老去,不過就是端粒越變越短,細胞分裂能力變差,新陳代謝變慢,導緻生體機能的運作跟不上了。
就好比是電池玩具一樣,當電力越來越微弱的時候,玩具的行動也會越來越無力,直到最後電池耗盡。不過有一點不太一樣,那便是玩具還可以通過更換電池,讓其重新諸如生命力。
此時便會有人奇思妙想,如果将人的意識注入到機器之中,即便機器老去,隻要不斷的更換零件,那麼這個人豈不是可以一直存在?
如今,很多科學家也在緻力于研究這個課題,越來越豐富的機器人、虛拟人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扮演者各種角色,但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正擺在他們眼前,那便是如果讓算法和程式生成一個“意識”,讓它們學會自主學習和思考,就像人類一樣。
這種技術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一旦實作,又會帶來很多隐患,如果真的誕生了一批這樣的“機械人”,他們的優勢無疑是碾壓人類的,那麼這樣的做法會不會是人類自取滅亡呢?
這樣想來,将人類意識賦予到機械上的想法顯然更加靠譜一些,畢竟其本質還是人再進行操控,并沒有衍生出新的“生物體”。
在這一點上,馬斯克倒也不是在說大話,他們的确正在研發能夠完全适應人類生活的機器人。譬如與人類有着相似結構的工業機甲擎天柱,這是一個身高1米71,重113斤的機器。
為了模拟人類運動時的平衡和靈活,其上安裝了四十個機電推拉杆,以及各種智能晶片技術。他的面部是一個巨大的顯示屏,其上安裝的攝像頭充當“眼睛”的功能,安裝了感覺系統,除此之外,身體上還有很多“眼睛”,模拟人類身上的神經網絡。
而随着研發程序的推進,機器人的功能也越發豐富,從最初的從事枯燥重複性工作,到現在不僅能做家務,甚至還能與你尬尬舞,總之就是越來越拟人化。并且馬斯克提到,這種機器人已經可以投入中等規模的量産了。
也許有一天,人類的意識便能被提取成一種運作程式,隻要讓機器人進行下載下傳,就能被賦予第二次生命。
結語
其實科技早就已經悄無聲息的滲透到了大家的生活之中,比如網上聊天記錄,以前的照片視訊,它們其實都是人類記憶的一部分,隻不過存儲載體不再是大腦,而是電子裝置。
比如自動駕駛放在前幾年或許還是一個具有争議的課題,但特斯拉的自動避障屬實震驚了許多車主,它總能在車主還未來得及作出反應的時候做出“救車”判定,極大提高了行車安全,實在給了使用者極大的安全感。
換個角度來思考,機器其實已經替換了人類的某些功能,在未來,這種占比隻會越來越大。
美國一位工程師院士RayKurzweil所寫的《奇點迫近》中做過預測,2025年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将會超過人類。
關于這樣的發展究竟是禍是福,我們無法預知,對此,你們又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文明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