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摯愛文森特》:畫面仿佛梵高畫布,卻看不見他的掙紮

作者:澎湃新聞
電影《摯愛文森特》:畫面仿佛梵高畫布,卻看不見他的掙紮

《愛文森特》現場放映

這是一個悲傷的緻敬,一個史詩般的笑話,還是一個獨特的浪漫诠釋?

10月10日在美國上映的手繪動畫長片《愛文森特》,探索了梵高生命的最後幾天,讓公衆了解梵高之死的諸多可能性。這部電影遵循了斯蒂芬·内菲(Stephen Neffy)和格雷戈裡·懷特·史密斯(Gregory White Smith)在2011年出版的《梵高傳記》(Van Gogh's Biography)中首次出現的理論:梵高不是自殺,而是被一個名叫Ren的16歲當地少年槍殺的。Secrétan.在電影中,一個拿着手槍和牛仔服裝的惡霸圍着田野,折磨着梵高。在他去世時,梵高聲稱自殺是一種殉道。也許是因為對疲憊生活的絕望,不願意給鄰居制造麻煩,或者隻是為了避免荒謬的羞辱。

在藝術史上,梵高的死被描述為: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法國瓦茲河畔舉起一把"不知名"的勒福修袖珍左輪手槍,朝自己的胸膛開槍。大約30小時後,即1890年7月29日,這位37歲的畫家因傷勢過重去世。

電影《摯愛文森特》:畫面仿佛梵高畫布,卻看不見他的掙紮

在電影中,梵高去了麥田

然而,這部電影的真正意義在于,每幅畫都像梵高的畫布,所有的場景都是手繪的——電影中引用了景觀的脈動和悸動,星星的漩渦和閃爍,描繪天空的畫筆,肖像,麥田,秋葉以及梵高作品的特定圖像。

這部電影的導演休·韋爾奇曼(Hugh Welchman)和多羅塔·科比耶拉(Dorota Kobiela)提供了劇本角色的現場視訊,然後用數字技術過度描繪了他們與物體的關系。這種奇幻方法就像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自2001年以來一直擔任《三部曲中的愛情》(Love in the Trilogy)的導演,或者以色列導演阿裡·福爾曼(Ari Folman)2008年電影《和巴西爾的華爾茲》(And Basil's Waltz)的圖形語言。

不同的是,《愛文森特》使用真實的滲漏漆來表達複雜、精細的效果,但觀衆覺得,在筆記本電腦上進行數字制作,可能會更容易達到類似的效果,而導演,就像一個老派的計程車司機,在電子導航盛行的時候,仍然以"老馬走路"的原始手繪方式完成電影。

電影《摯愛文森特》:畫面仿佛梵高畫布,卻看不見他的掙紮

電影中的角色

結果是一部奇怪但夢幻般的電影。在電影中,梵高的密友約瑟夫·魯林由克裡斯·奧多德飾演,他的兒子阿爾芒·盧蘭由道格拉斯·布斯飾演,他的角色在《梵高的肖像》中飾演。當梵高病入膏肓時,魯蘭的父子給了他很大的幫助,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仍然保留着1889年初約瑟夫·魯蘭寫給梵高的兄弟西奧的一封信,告訴他梵高已經出院,一切都很好。而影片中人物的許多對話也都來自當時的信件。由羅伯特·古拉奇克(Robert Gulaczyk)飾演的演員梵高(Van Gogh)憑借鉛筆背的自畫像成為觀衆心目中的标志性人物。

電影《摯愛文森特》:畫面仿佛梵高畫布,卻看不見他的掙紮

梵高飾演羅伯特·古拉奇克

看電影就像在欣賞梵高的畫布,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梵高的筆,一切看起來都壓抑、自尊,觀衆仿佛在梵高死後四處遊蕩,看着屬于梵高的一切。或者更确切地說,觀衆被卷入了梵高的土地,但這部電影更像是梵高的風格,并沒有真正講述他的生活和工作。

被詛咒、扭曲、被誤解的梵高最近成為了一個研究方向,而《愛文森特》就像梵高對自己的模仿——11540位專業畫家,62450幅畫作為影片中的幀,94幅梵高的作品"融入"成動畫影像。

但整部電影似乎在2011年出版的《梵高傳記》一書中對梵高之死之謎進行了诠釋和诠釋,但梵高真正的吸引力在于他的藝術掙紮和探索,而不是他對死亡真相的探索。也許梵高藝術創作的整部電影看起來很巧妙,但它隻是技術的複制品,梵高被視為梵高微笑的象征,或者是對他作品的無味侮辱。

電影《摯愛文森特》:畫面仿佛梵高畫布,卻看不見他的掙紮

梵高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首先,梵高的畫作不是電影所創造的"梵高風格"。他在工作中了解自然,他什麼都知道,他的藝術再次發展。這部電影将梵高的作品變成了一個整潔的動畫序列,而藝術家則在"空"的畫布前"重生"。而且,梵高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追求靈魂獨特性的基礎,但這些藝術的奮鬥卻形成了大衆娛樂的動畫,失去了梵高藝術讓人感動的真正力量。

電影《摯愛文森特》:畫面仿佛梵高畫布,卻看不見他的掙紮

加徹博士的演員陣容和作品的轉變

在一個簡化一切的時代,這部電影将梵高的藝術變成了迪斯尼樂園的場景,雖然導演們"将梵高的畫作帶入生活",但它揭示了一種膚淺,即公衆應該看到梵高藝術中需要解決的更多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移動"。

不僅梵高,今天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了解,也更受歡迎,但除了排隊看作品和購買衍生品之外,公眾還需要看到神話背後的真實人物,更重要的是,他真實的繪畫和長期的艱辛。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創造了一個更晦澀難懂的梵高版本,迎合了公衆的懶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