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嘉縣農業生産“大躍進”

作者:故衣談曆史

農業生産的“大躍進”一開始是以興修水利和開展積肥運動為載體的。1957年10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今冬明春大規模興修水利和積肥運動的決定的訓示》,要求各地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和積肥運動。随後,中共永嘉縣委多次召開會議,貫徹中央和上級檔案精神。

從1957年冬開始,全縣各地掀起大規模興修水利和增積土肥的群衆運動。縣委上司親臨現場指揮,各級黨政幹部下基層、上工地,與群衆一起奮力拼搏。截至1958年4月23日,全縣水利建設已投入926萬工,完成1600萬土石方,其中修建水庫256處,增加灌溉面積18.91萬畝。6個月的出工數和土方數超過解放後8年來治水總和的3倍,高潮時每天達到18萬人以上[1]。在積肥方面,縣委要求,全縣每畝田要施标準肥120擔,3月底前積好全年總積肥計劃的70%,達到7340萬擔[2]。為此,全縣各地擴大了積造肥料的規模。平原地區結合興修水利大撚河泥,同時大力做好綠肥培育。山區、半山區則普遍做堆肥、燒焦泥灰、割樹腦[3],農民成群結隊上山積肥。

興修水利和積造肥料,為農業的增産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出現了一些浮誇和蠻幹的情況。1957年冬至1958年春掀起的農業生産高潮,拉開了永嘉“大躍進”的序幕。

永嘉縣農業生産“大躍進”

農業“大躍進”的首要内容,是以農業生産名額不斷拔高為标志的農業豐産競賽。1958年2月16日,縣委下達《永嘉縣分區1958年糧食生産計劃》,對各區1958年的農業生産提出了脫離實際的“躍進”計劃。其中,要求實作畝産650公斤的是梧埏區,畝産600公斤的是碧蓮區,畝産550公斤的有三溪、岩頭2個區和永中鎮,畝産500公斤的有永強區和瞿溪鎮,畝産450至480公斤有羅浮、永臨、沙頭、岩坦、鶴盛5個區,畝産425公斤的是四川區,畝産400公斤的是藤橋區。縣委還為各區制訂具體措施,并要求各區對春耕前的各項配置設定任務,配置設定到鄉,層層下達,認真組織執行。同時要求各區鄉與鄉、社與社、隊與隊、社員與社員之間都互送戰書,互相挑戰,開展豐産競賽。

農業“大躍進”的主要特征,是農作物産量名額的嚴重浮誇。1958年夏,縣委上報和公布的春花産量數字已有明顯的浮誇傾向:全縣春花總産量達到6561.5萬公斤,機關産量158.5公斤,比上年的總産量2685.5萬公斤和機關産量77公斤都翻了一番多[4]。此後,早中稻、大元麥高産虛假的消息屢見縣委、縣人委各類總結報告和彙報材料。全縣早中稻總産量12,703.5萬公斤,機關産量300.5公斤,比上年的機關産量147公斤增長104.4%[5]。

永嘉縣農業生産“大躍進”

7月,《人民日報》發表多篇文章,大批所謂“條件論”和“悲觀論”,鼓吹“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隻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等口号,宣稱“隻要我們需要,要生産多少就可以生産多少糧食出來”。在虛報浮誇的氣氛下,全縣各地開始大力推廣高産試驗田,有的地方還搞了試驗工地、試驗水庫、試驗魚塘、試驗林等,并開展了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運動。縣委、縣人委上司和機關幹部,紛紛下到農業生産第一線,深入田間,人人種試驗田,抓點帶面。“高産田”“衛星田”“豐産田”等在全縣到處湧現。

1958年6月28日,全省第二次農業生産檢查團來到永嘉,發動近3萬人參加的全縣性大檢查。這次檢查以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總結早稻豐産經驗和開展超規劃運動為中心内容,“深受當地群衆歡迎,大家都以搞好目前生産的實際行動來迎接檢查,到處鑼鼓喧天,夾道歡迎,決心書和喜報像雪花一樣飛湧”[6]。檢查團在各地檢查過程中,層層發動,助推了浮誇風的普遍出現。

秋收期間,浮誇風集中表現為虛報農作物機關面積産量,競放高産“衛星”。8月25日,朱塗鄉林福農業生産合作社放出高産“衛星”:該社種的0.9畝中稻,畝産3199公斤,全社575畝中稻平均畝産1305公斤。碧蓮區宣布全區幹部試驗田2143畝,平均畝産1500公斤以上,其中0.75畝試驗田,畝産3000公斤。岩頭區宣布番薯畝産10,000公斤,全年産量“已翻十番”[7]。許多離奇的農作物高産典型,實際上是采用“并田”的方法,即将多塊地裡成熟或基本成熟的農作物移栽到一塊地裡假造出來的,也有的是找出一兩株長勢特别好的農作物,用它們的收獲量乘以大田的密植株數推算出來的。

永嘉縣農業生産“大躍進”

浮誇之風帶來農業生産計劃上的高名額和農業生産上的瞎指揮,農業生産計劃上的高名額和農業生産上的瞎指揮又推動浮誇之風,形成惡性循環。1958年7月4日,縣委在《關于1958年農業生産超規劃運動的大體規劃(草案)》中指出:“經過縣委的全面分析和具體研究,一緻認為原訂的確定畝産500公斤、争取600公斤的奮鬥名額,已經不能适應目前農業大躍進的新形勢。是以,修正為確定畝産2250公斤、争取2500公斤。”

為了實作這些完全脫離實際的高名額,縣委提出“規劃翻六番,畝産達五千,猛攻萬斤關”“努力奮戰,超過黃岩,賽過平陽,力争上遊去杭州上北京”的口号。8月中旬,中共永嘉縣第二次代表大會把名額下調為確定畝産1000公斤、争取1250公斤。11月17日,縣委制定了《永嘉縣1958年—1962年全面遠景規劃》[8]。在農業方面,要求1958年糧食總産量達到4.3億公斤,平均畝産962.5公斤;1959年糧食總産量達到15.95億公斤,平均畝産3550公斤,為1958年的3倍多。與此同時,農業生産上的瞎指揮也很盛行。

全縣一些區鄉,不切實際地強行推廣個别地方創造的深翻土地和密植秧苗的經驗。在1958年夏種和秋種之時,普遍對耕地進行1.5尺至3尺的深翻,每畝稻田秧苗密植到六七萬蔸之多,有的一畝麥地種下種子幾百斤。這些做法,不但徒然浪費了大量人力和種子,達不到增産的目的,而且還因大量生土被翻到表層和秧苗密不透風造成減産。

盡管廣大幹部和群衆對農業生産“大躍進”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不分白天與黑夜,男女老少一齊參戰,希望通過辛勤的努力會有好的收成,但由于各項名額定得太高,嚴重地脫離了實際,許多名額成了完不成的任務。幹部怕完不成名額要挨批,群衆怕落後要挨整,隻得大肆虛報産量,層層加碼,把豐産競賽變成一場浮誇大賽。雖然省、地、縣三級都數次派出檢查組到各地當場驗收,但許多地方仍采取在稻谷中滲水、籮筐底下墊石頭和重複過秤等方法弄虛作假。據1958年12月7日統計,當年全縣糧食總産量達到3.69億公斤,平均畝産834公斤[9]。但是,這些上報和公布的産量數字其實有很大的水分。虛報浮誇又造成糧食産量計算不實,國家購了過頭糧,挖了農民的口糧,以緻多數地方出現糧食緊張的狀況。

[1]中共浙江省委檢查團永嘉小組:《永嘉縣工作檢查報告(草稿)》,1958年4月27日。

[2]中共永嘉縣委:《關于三月份前工作計劃》,1958年2月22日。

[3]樹腦:是指樹葉、嫩枝。

[4]中共永嘉縣委:《關于1958年農業生産超規劃運動的大體規劃》,1958年7月4日。

[5]中共浙江省委檢查團永嘉小組:《全省第二次農業生産大檢查對永嘉縣檢查工作的總結》,1958年7月26日。

[6]中共浙江省委檢查團永嘉小組:《全省第二次農業生産大檢查對永嘉縣檢查工作的總結》,1958年7月26日。

[7]永嘉縣檔案局:《永嘉縣大事記1949—2001年》,2002年版,第25、26頁。

[8]《永嘉縣1958年—1962年全面遠景規劃》,實際上就是永嘉縣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至此,永嘉有了比較完整、全面的“二五”計劃。

[9]中共永嘉縣委:《永嘉縣1958年農業生産大躍進總結》,1958年12月7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