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作者:國廣網評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我心目中的好電影之 《辛德勒的名單》及戰争片、戰争片倫理

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但有關奧斯維辛的故事,關于戰争的故事,需要電影來給予溫暖和思考,《辛德勒的名單》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雖然槍炮聲總是在奪走生命和摧毀财富,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無疑是一個幸運的投機者。他在克拉科夫的目标便是從戰争中謀取金錢和利益,是以想方設法地讨好納粹軍人。于他而言,猶太人的悲慘遭遇遠不及生意重要。在傳統的觀念中,英雄必然具備強健的身軀、美好的品格、堅強的意志,經曆各種磨難來解救他人,最終受到萬千人民的崇拜。辛德勒無疑難以完全比對英雄的标準,他利欲熏心、奢靡異常、圓滑世故、漠視苦難。而正是這樣一個與納粹軍人沆瀣一氣的商人,在後來成為了一個救贖者,一個英雄。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最初是無視猶太人的悲慘遭遇的,隻會為了獲得更多利益才聘用猶太人。或許是震撼于納粹軍人的暴行、或許是心碎于堆積如山的屍骨、或許是失望于時代的無情,辛德勒原本善良的内心開始覺醒,他會對獨臂老人、可愛的小孩、做門闩的老勞工、求助者的父母等懷有憐憫之心,并施以幫助。在後來,辛德勒開始了更具挑戰性的行動。

他将軍火工廠改建“諾亞方舟”,供猶太人安全生活。按照原本的規劃,辛德勒能從這座工廠中謀取巨大的利潤,但他故意改裝生産機器,導緻工廠始終沒有生産出一顆能用于戰争的炮彈。從調偏炮彈機器準星的那一刻起,辛德勒全然放棄了自己曾醉心的利益,反而立志拯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即使這些人與他毫無關系。為了實作這一個目标,辛德勒經曆了牢獄之災并傾家蕩産。“拯救了一個人,便是拯救了一個世界”,這是一名猶太人在逃離時所說的話。确實,辛德勒并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但他是一個偉大的救贖者。但他克服人性和困難開展的營救,讓原本因戰争而昏暗的世界,逐漸散發出了光芒。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戰争讓世界化為廢墟,一切都黯淡無光。《辛德勒的名單》也以黑白為主色調,道盡了戰争的恐怖、陰暗與無情。偶爾出現的明朗暖色,也并不與主基調色沖突。大屠殺前,身穿紅色裙子的小女孩是滿目瘡痍中的一抹亮色,她的不谙世事與殘酷的戰争形成鮮明對比。小女孩幸運地逃脫了,“紅”成為了希望的象征。然而,在成堆的屍骨中,這一抹紅也格外顯眼。小女孩的靈動和美好,最終煙消雲散于無情的槍彈下。世界的生機和希望,也仍在被黑暗吞噬。影片結尾處以藍色調為主,壓抑了3個多小時的畫面終于明亮。不僅使影片的視聽觀感增強,也隐喻着戰争的終将終結。行走于曠野的人們,從黑暗中走過來。黑白的人像逐漸變成彩色,天空也由暗淡的藍色轉變為明亮的藍色,希望終于來臨!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數無辜者的人生遭受踐踏,他們是納粹黨消遣和蹂躏的工具,最終無聲地消失。《辛德勒的名單》在鋪陳情節之餘,以紀實風格的視聽語言向觀衆表現了這一段噩夢般的曆史,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發人深思。該片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式之時,德國總統就曾經親自出席。美國總統克林頓也大力支援:“迫切要求你們也來看看這部作品。”影片的深刻主旨讓其收獲了第66屆奧斯卡的7項大獎,同時也橫掃第51屆金球獎,上映至今仍是戰争影像中的豐碑,不斷啟迪世人珍愛生命,捍衛和平!

2. 溫情演繹與倫理困境:另類戰争影像

在戰争面前,世界破碎不堪;在鐵蹄之下,生命一文不值。戰争的結束,是反思戰争的開始。電影,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是記錄、呈現和反思戰争的重要載體。早在1933年,美國導演考尼留斯·範德比爾特就拍攝了《希特勒的恐怖統治。而1935年制作的《意志的勝利》,雖以紀錄片的形式進行,但視角和立場陷入了對希特勒及其政府的褒揚之中。卓别林拍攝的《大獨裁者》則以喜劇的形式對獨裁者進行了嘲諷。戰争結束後,随着電影工業水準的提升,湧現了諸多彪炳影史的戰争影像。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1982年,英美合拍片《蘇菲的抉擇》揭示了猶太人的道德抉擇;《辛德勒的名單》刻畫了辛德勒這一不惜一切代價營救猶太人的反納粹英雄;《美麗人生》和《鋼琴家》都聚焦于納粹集中營的受害者,反映他們的悲慘遭遇;《朗讀者》則是首次聚焦施害方,并把焦點放到了隻是執行指令的女看守身上。以上影片都有着頗高的藝術造詣,并影響力巨大。但有關戰争的影響還有很多,對于殘酷的戰争,應該持何種立場?從何種視角切入?這不僅僅關乎電影的劇情結構,還涉及倫理問題.

首先是戰争合理性的問題。國際準則公認,正義戰争是道德的,符合倫理标準;非正義戰争是不道德的,要受到譴責甚至懲罰。正義戰争必須有正當合理的理由,才有權進行戰争。關于反侵略自衛戰争的《珍珠港》中,總統義憤填膺地從輪椅上站起來,呐喊到:“不要告訴有什麼不可能!”美國軍隊是以發動“杜立特行動”,成功轟炸東京。其次,便是“受害者”身份的問題。在戰争結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部分德國普通百姓認為自己自己并非主動施害,也是迫于外在力量,不由自主地加入了罪惡行為,同樣需要被了解。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德國影片《瑪麗娅布勞恩的婚姻》《德國,我蒼白的母親》《鐵皮鼓》等便在嘗試反映渴求同情的心理,在批判納粹戰争的主旋律中,這樣一股思潮僅是一個插曲。最後,便是惡行和善舉的絕對性問題。《辛德勒的名單》中,辛德勒解救了諸多猶太人,但在最初他是納粹暴行支援者。《朗讀者》中,漢娜隻是一個指令的執行者。當倉庫起火,隻會參照指令的她,扼殺了數百條猶太生命,“平庸之惡”能否被原諒,是個持續被讨論的問題。随着冷戰結束,人類重新審視戰争,也突破了意識形态的束縛。《亂世啟示錄》《神童》《白色寒冬》都描寫了戰時複雜的敵我關系,直指人性。

戰争影像的動人之處,往往不在于宏大的戰争場面,而在于揭示極端環境下的人性之善、之美、之真。與此同時,戰争影像也在超越戰争,展現出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呼籲和平。而且,書寫人類生命的故事,是另一種曆史,永未完成。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3. 英雄主義的迷戀與訴求

時勢造英雄,尤其是戰争時期,更需要英雄來救人于水火、來鼓舞人心。在戰争題材電影中,多以個人英雄和國家英雄為主。個人英雄的特點便是傳奇性,他們有着超人般的技能,永遠無法被征服。影片《第一滴血》反映的是越戰,片中的Rambo所向披靡,無論是遭遇越軍的關押還是拷打,他都毫不妥協。後來在與國内警察的較量中,他又彰顯出非凡的軍事技能,總能死裡逃生。個人英雄的行動主要從個人好惡出發,他們之是以成為“英雄”,是選擇了人性中善良和道德的一面。而一旦他們不顧及正義,便會淪為邪惡的幫兇。

《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辛德勒在最初便為了利益而籠絡納粹官員,在其目睹了毫無人性的大屠殺後才選擇了營救猶太人。而Rambo雖然無往不勝,連總統也對其大加贊賞,但他最終隻淪為了戰争工具。至于國家英雄,他們的行動完全遵循國家需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将、《巴頓将軍》中的将軍、《珍珠港》中的軍人雷夫和丹尼、《現代啟示錄》中的情報官員威爾德等都是正義的化身、是無私的拯救者、是道德的楷模。另外不能忽視的是,殘酷的戰争讓人無法記住所有英雄的名字。作為群體的一員,他們為了國家意志和集體需求,勇往直前并且甘願犧牲。拯救大兵瑞恩的行動,因為有了團隊的配合,才能最終如願完成。杜立特行動的成功,也靠的是指揮員和轟炸機飛行員的通力配合。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而反觀中國戰争題材電影,其所側重表現的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凸顯的是人民群衆的集體智慧。與其他聚焦戰争形勢的影片不同,《集結号》講述的是戰後的故事,但其所反映的正是群體英雄的付出。在阻擊戰期間,9連的谷子地與團長約定以集結号作為撤退的号令,但号聲始終未曾響起,戰友們接連陣亡。谷子地奔波數年,找到了戰友們的遺骸并為其正名。此外,中國影片中的英雄常與國家命運融合在一起。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殺為故事背景,講述了藏在教堂中的學生、妓女、傷兵間的互相幫助與自我救贖。當隻有一個發生的機會,12名原本藏在地窖中飲酒作樂的妓女挺身而出,并幫助女學生們逃脫。

人類迷戀英雄,是因為他承載着人們生的希望。當下的戰争題材電影,已然有了不同性格的英雄,但也需要豐富對人性層面的表達、對倫理問題的思辨,不能對英雄盲目崇拜、忽略是非道德。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饒曙光:現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資料館原副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原秘書長、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原主任。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高尚君(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演藝工作委員會會長)-編發

(十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