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作者:国广网评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我心目中的好电影之 《辛德勒的名单》及战争片、战争片伦理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但有关奥斯维辛的故事,关于战争的故事,需要电影来给予温暖和思考,《辛德勒的名单》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虽然枪炮声总是在夺走生命和摧毁财富,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无疑是一个幸运的投机者。他在克拉科夫的目标便是从战争中谋取金钱和利益,因此想方设法地讨好纳粹军人。于他而言,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远不及生意重要。在传统的观念中,英雄必然具备强健的身躯、美好的品格、坚强的意志,经历各种磨难来解救他人,最终受到万千人民的崇拜。辛德勒无疑难以完全匹配英雄的标准,他利欲熏心、奢靡异常、圆滑世故、漠视苦难。而正是这样一个与纳粹军人沆瀣一气的商人,在后来成为了一个救赎者,一个英雄。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最初是无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的,只会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才聘用犹太人。或许是震撼于纳粹军人的暴行、或许是心碎于堆积如山的尸骨、或许是失望于时代的无情,辛德勒原本善良的内心开始觉醒,他会对独臂老人、可爱的小孩、做门闩的老工人、求助者的父母等怀有怜悯之心,并施以帮助。在后来,辛德勒开始了更具挑战性的行动。

他将军火工厂改建“诺亚方舟”,供犹太人安全生活。按照原本的规划,辛德勒能从这座工厂中谋取巨大的利润,但他故意改装生产机器,导致工厂始终没有生产出一颗能用于战争的炮弹。从调偏炮弹机器准星的那一刻起,辛德勒全然放弃了自己曾醉心的利益,反而立志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即使这些人与他毫无关系。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辛德勒经历了牢狱之灾并倾家荡产。“拯救了一个人,便是拯救了一个世界”,这是一名犹太人在逃离时所说的话。确实,辛德勒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是一个伟大的救赎者。但他克服人性和困难开展的营救,让原本因战争而昏暗的世界,逐步散发出了光芒。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让世界化为废墟,一切都黯淡无光。《辛德勒的名单》也以黑白为主色调,道尽了战争的恐怖、阴暗与无情。偶尔出现的明朗暖色,也并不与主基调色冲突。大屠杀前,身穿红色裙子的小女孩是满目疮痍中的一抹亮色,她的不谙世事与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小女孩幸运地逃脱了,“红”成为了希望的象征。然而,在成堆的尸骨中,这一抹红也格外显眼。小女孩的灵动和美好,最终烟消云散于无情的枪弹下。世界的生机和希望,也仍在被黑暗吞噬。影片结尾处以蓝色调为主,压抑了3个多小时的画面终于明亮。不仅使影片的视听观感增强,也隐喻着战争的终将终结。行走于旷野的人们,从黑暗中走过来。黑白的人像逐渐变成彩色,天空也由暗淡的蓝色转变为明亮的蓝色,希望终于来临!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数无辜者的人生遭受践踏,他们是纳粹党消遣和蹂躏的工具,最终无声地消失。《辛德勒的名单》在铺陈情节之余,以纪实风格的视听语言向观众表现了这一段噩梦般的历史,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发人深思。该片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式之时,德国总统就曾经亲自出席。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大力支持:“迫切要求你们也来看看这部作品。”影片的深刻主旨让其收获了第66届奥斯卡的7项大奖,同时也横扫第51届金球奖,上映至今仍是战争影像中的丰碑,不断启迪世人珍爱生命,捍卫和平!

2. 温情演绎与伦理困境:另类战争影像

在战争面前,世界破碎不堪;在铁蹄之下,生命一文不值。战争的结束,是反思战争的开始。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是记录、呈现和反思战争的重要载体。早在1933年,美国导演考尼留斯·范德比尔特就拍摄了《希特勒的恐怖统治。而1935年制作的《意志的胜利》,虽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但视角和立场陷入了对希特勒及其政府的褒扬之中。卓别林拍摄的《大独裁者》则以喜剧的形式对独裁者进行了嘲讽。战争结束后,随着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涌现了诸多彪炳影史的战争影像。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1982年,英美合拍片《苏菲的抉择》揭示了犹太人的道德抉择;《辛德勒的名单》刻画了辛德勒这一不惜一切代价营救犹太人的反纳粹英雄;《美丽人生》和《钢琴家》都聚焦于纳粹集中营的受害者,反映他们的悲惨遭遇;《朗读者》则是首次聚焦施害方,并把焦点放到了只是执行命令的女看守身上。以上影片都有着颇高的艺术造诣,并影响力巨大。但有关战争的影响还有很多,对于残酷的战争,应该持何种立场?从何种视角切入?这不仅仅关乎电影的剧情结构,还涉及伦理问题.

首先是战争合理性的问题。国际准则公认,正义战争是道德的,符合伦理标准;非正义战争是不道德的,要受到谴责甚至惩罚。正义战争必须有正当合理的理由,才有权进行战争。关于反侵略自卫战争的《珍珠港》中,总统义愤填膺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呐喊到:“不要告诉有什么不可能!”美国军队因此发动“杜立特行动”,成功轰炸东京。其次,便是“受害者”身份的问题。在战争结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德国普通百姓认为自己自己并非主动施害,也是迫于外在力量,不由自主地加入了罪恶行为,同样需要被理解。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德国影片《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德国,我苍白的母亲》《铁皮鼓》等便在尝试反映渴求同情的心理,在批判纳粹战争的主旋律中,这样一股思潮仅是一个插曲。最后,便是恶行和善举的绝对性问题。《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解救了诸多犹太人,但在最初他是纳粹暴行支持者。《朗读者》中,汉娜只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当仓库起火,只会参照命令的她,扼杀了数百条犹太生命,“平庸之恶”能否被原谅,是个持续被讨论的问题。随着冷战结束,人类重新审视战争,也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乱世启示录》《神童》《白色寒冬》都描写了战时复杂的敌我关系,直指人性。

战争影像的动人之处,往往不在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在于揭示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之善、之美、之真。与此同时,战争影像也在超越战争,展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呼吁和平。而且,书写人类生命的故事,是另一种历史,永未完成。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3. 英雄主义的迷恋与诉求

时势造英雄,尤其是战争时期,更需要英雄来救人于水火、来鼓舞人心。在战争题材电影中,多以个人英雄和国家英雄为主。个人英雄的特点便是传奇性,他们有着超人般的技能,永远无法被征服。影片《第一滴血》反映的是越战,片中的Rambo所向披靡,无论是遭遇越军的关押还是拷打,他都毫不妥协。后来在与国内警察的较量中,他又彰显出非凡的军事技能,总能死里逃生。个人英雄的行动主要从个人好恶出发,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选择了人性中善良和道德的一面。而一旦他们不顾及正义,便会沦为邪恶的帮凶。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在最初便为了利益而笼络纳粹官员,在其目睹了毫无人性的大屠杀后才选择了营救犹太人。而Rambo虽然无往不胜,连总统也对其大加赞赏,但他最终只沦为了战争工具。至于国家英雄,他们的行动完全遵循国家需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将、《巴顿将军》中的将军、《珍珠港》中的军人雷夫和丹尼、《现代启示录》中的情报官员威尔德等都是正义的化身、是无私的拯救者、是道德的楷模。另外不能忽视的是,残酷的战争让人无法记住所有英雄的名字。作为群体的一员,他们为了国家意志和集体需求,勇往直前并且甘愿牺牲。拯救大兵瑞恩的行动,因为有了团队的配合,才能最终如愿完成。杜立特行动的成功,也靠的是指挥员和轰炸机飞行员的通力配合。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而反观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其所侧重表现的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凸显的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其他聚焦战争形势的影片不同,《集结号》讲述的是战后的故事,但其所反映的正是群体英雄的付出。在阻击战期间,9连的谷子地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但号声始终未曾响起,战友们接连阵亡。谷子地奔波数年,找到了战友们的遗骸并为其正名。此外,中国影片中的英雄常与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藏在教堂中的学生、妓女、伤兵间的互相帮助与自我救赎。当只有一个发生的机会,12名原本藏在地窖中饮酒作乐的妓女挺身而出,并帮助女学生们逃脱。

人类迷恋英雄,是因为他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当下的战争题材电影,已然有了不同性格的英雄,但也需要丰富对人性层面的表达、对伦理问题的思辨,不能对英雄盲目崇拜、忽略是非道德。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饶曙光:现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资料馆原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我心目中的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高尚君(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编发

(十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