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英俊,字勤之,号好古,又号神州兩筆虎龍堂主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著名書畫家。
1946年生于遼甯省丹東市,髫齡即涉足書壇畫苑,博觀笃學,锲而不舍。從事美術創作、教育教學工作50餘年,原為内蒙古師範大學興安學院美術系主任。曾任内蒙古自治區中師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現為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藝術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文化藝術委員會研究員,中國書畫家協會、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書法家分會副主席,東方藝術研究院終身客座教授,北京宋莊國際書畫院院長,世界華人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當代環球書畫院名譽院長,新加坡共和國新神州藝術院榮譽顧問等多家藝術機構任名譽職務。五十年來在省市、全國、國際舉行的教學、學術研讨及各類書畫藝術大展賽中榮獲金、銀、銅、優秀獎50餘項。其中2008年世界華人藝術名家改革開放30周年征稿大賽榮膺金獎。2009年榮膺“最具影響力世界華人藝術家終身榮譽獎”。曾應邀為重點推薦在多家官網、紙媒(國家級報刊雜志)發表書畫作品。應邀赴日本、美國、法國、加拿大、南韓、新加坡等國展覽書畫作品及藝術交流活動。其傳略載入《二十世紀知名書畫藝術家收藏大典》、《中國東方藝術家》、《亞洲藝壇名流》、《世界藝術家名人錄》、《世界文學藝術家大辭典》等辭書。
曾多次參與社會慈善公益活動,創作書畫作品拍賣所得貳拾餘萬元全部捐獻。受到南京、沈陽等市政府慈善公益事業機構的表彰。系“兩筆龍”、“兩筆虎”草體榜書創始人,作者依法享有著作權。
近年來被國内外相關藝術機構及媒體評為當代最具投資收藏升值潛力的中國書畫名家之一。作品拍賣潤格逐年走高,價格成倍增長,書畫作品每平尺3萬元。曾被國内外多家藝術機構及賢達人士收藏。
曆史的回響——讀中國實力派書畫家辛英俊作品
文/陸拂明
唐朝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一個春風沉醉的正午。大詩人李白登上了颍陽的一處山嶺,對酒當歌,仰天長嘯,寫下了名傳千古的詩篇《将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其詩如挾天風海雨,豪邁之氣向人們迎面撲來,雄健的氣派無人可敵。
一千多年之後,一位仰慕李白的著名書畫家辛英俊在内蒙草原以他的如椽之筆,書寫了一幅草書作品《将進酒》。這幅字雖不是張旭、懷素的狂草風格,但寫得大氣磅礴,沉雄蒼勁。觀者随着他的筆觸,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處,使人聯想到李白潇灑出塵的仙氣和拔劍四顧——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情景。這幅草書寫得飄逸而不輕率,放達而不輕狂,灑脫而不失法度,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再看辛英俊先生的另一幅書法作品——毛澤東詞《六盤山》。這幅字構圖巧妙,筆墨靈動翻飛,時如狂風暴雨,時如春光明媚,令觀者目不暇接,美不勝收。試看“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兩句詞。其中“雲”字從左上斜插至右下方,形如一朵奇異飄動的彩雲,又像神話中的飛天人形,與“天高”等字組成的構圖真是妙不可言。而“不到長城”中的“到”字,“長”字與“城”字濃淡粗細對比,給人一種審美的歡悅之感。
辛英俊從事美術、書法教育40餘年,可謂桃李滿天下。他對學生說,如要寫草書,先練十年楷書。且看他寫的一幅楷書:“授人香草手自留香,送人玫瑰心自芬芳……”其字有歐陽詢書法嚴正平衡之美,顯出神定氣閑的從容,又有顔真卿書法的一派雍容大度的氣象。在這幅字中,我們能看到《多寶塔感應碑》、《神策軍碑》的神韻。
與辛英俊寫的立軸相反,他寫的兩幅橫披用橫向取勢給人江海橫流,雲山重疊的感覺。這兩幅字寫的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與蘇東坡的《赤壁懷古》。此兩件書法深得王書之精髓,于秀美中融合造型之欹側與剛勁的筆力。正如孫過庭所謂“重若崩雲,輕如蟬翼”之說,既大氣磅礴又靈動婉轉,猶如長江的浪花濤影。
辛英俊的書法深得宋代大家米芾之真傳,試看他書寫的唐代王灣詩一首:“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初看結字左傾右倒,似無平衡安詳的結構,但每個字又有穩定的重心,從不平衡到平衡,給人一種弩射千裡的氣勢。
像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将軍一樣,書畫家辛英俊對各種書體的駕馭能力,可以說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但他也有苦心經營的時候。就一個“虎”字,辛英俊練了近千次。他深谙書畫同源的道理,在一幅“虎”字的立軸上題款為“虎嘯融丹青,書畫本同源”八個字。“虎”中有猛虎的形象,但又不失書法的傳統規範。“虎”字的最後一豎,一般人會一豎到底,隻在濃淡粗細上做文章,而辛英俊将這一豎寫成向左彎曲的一撇,似虎尾又似虎攀爬的岩石。筆者見過無數文人墨客或疆場将帥所寫的“虎”字,唯獨這一幅留下深刻的印
人道是“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書畫家辛英俊雖久居關外,卻對皖南的黃山壯麗的景色十分傾慕,他親臨黃山畫了《黃山霧海圖》、《黃山晨曦圖》等圖。在這些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清“黃山畫派“石濤、梅清、弘仁等大師的優秀傳統筆墨,但在技法上又有所創新。畫中的近景是數株高大的松樹,枝幹虬勁挺拔,遠景是蓮花、天都諸峰,其峰雄偉秀麗,山岩峭壁,重巒疊嶂,山間飛瀑直下,雲霧缭繞,意境悠遠,似可聽到轟鳴震耳的水聲。畫家以濃墨暈染山石輪廓,或用淡墨擦染,表現山石之質感。黃山的松樹為自然界一大奇觀,松樹或立危岩,或挂峭壁,或臨溪水,或俯視雲谷。他畫的松樹沉郁,幽深,怡靜,樹冠高大矯健,表現畫家的精神世界。他所畫的松針既有出鋒,又有藏鋒,是一種宋人畫松的風格,這些特點在畫家的《黃山晨曦圖》和《松泉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月下白梅圖》(局部)
《黃山晨曦圖》
在辛英俊的畫作中有一幅《月下白梅圖》,其款為“師竹虛心有節,效梅鐵骨生春”。畫中雲影,月影,竹影相映成趣。梅花畫得冰姿綽約,潤如玉骨,而梅樹之幹堅硬似鐵,在墨色淋漓之中顯出冷豔的風韻。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宋人畫中那種“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但在色彩的運用和構圖的角度上又有明顯的西畫的融彙。
同樣的一管羊毫,一張宣紙和一硯墨香,為什麼辛英俊的書畫在縱筆潑墨之中與衆不同,那是因為我們在他的書畫裡分明看到了優秀的筆墨傳統,在他的書畫中聽到了遠古的曆史的濤聲和藝術的絕響。
[本文編輯:劉慶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