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頻霜斷氣清和,柳綠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種管事諸多。”
暮春雨後百谷生,正是農家播種時。
谷雨一至春漸遠,隻待夏日萬木蔭。
今日谷雨,我們邀請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劉曉峰老師,為我們講述谷雨節氣與農耕文化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谷雨之意
谷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也是農曆三月季春的第二個節氣。《通緯·孝經援神契》載:“清明後十五日,鬥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淨明潔也。”
古籍《群芳譜》雲:“谷雨,谷得雨而生也。”顯然,“谷雨”之名與“谷”和“雨”密不可分,取自“雨生百谷”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釋“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谷雨之時,降雨增加,氣溫升高,綿綿的春雨滋潤着松軟肥厚的土地,徹底趕走了此前的幹冷,溫暖濕潤的環境正是谷類莊稼生長的大好時節。
正如農諺所說,“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人們常在谷雨時種植玉米、高粱、黍米、稷米、谷子、大豆等作物。
從其名來看,谷雨代表的是一種氣象,反映了四季運作至此的降水情況,進而與農事活動相聯系。季春之雨宜谷,對于極為重視農業生産的中國百姓而言,此名亦不失為一種祈願。
《春秋左氏傳》曰:“啟蟄而雩。”又曰:“龍見而雩。”這裡的“啟蟄”“龍見”,皆指二月也。
“雩(yú)”指的是古代為了求雨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上為“雨”,下為“虧”,人們渴望雨水能注滿大地幹涸之處。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實。是以,谷雨也是春天大雩祈禱的目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播種了五谷的大地上,人們殷切盼望着能有溫潤而豐沛的細雨落下,來喚醒這幹渴了一整個冬天的莊稼地。
二、谷雨三候
豐饒的雨水不僅催生了土地裡的莊稼,也帶來了屬于這個時節的新生命。《詠二十四節氣詩》裡描摹道:
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
桑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
暖屋生蠶蟻,暄風引麥葶。
鳴鸠徒拂羽,信矣不堪聽。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谷雨有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鸠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
一候萍始生
“萍,水草也,與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風,故又曰漂。”谷雨時分,池塘水面上生長出一片片的新綠,原本空蕩蕩的池子裡,不覺間多了幾分熱鬧。要說綠意,放眼望去,大江南北,水稻都已長出第二片、第三片青青的稻葉;春茶的采摘也正值繁忙。
二候鳴鸠拂其羽
“鸠”指我們熟知的布谷鳥,“三月之時趨農急矣,鸠乃追逐而鳴,鼓羽直刺上飛,故俗稱布谷。”谷雨前後,櫻桃紅過,已是暮春,農事已急,常有空靈的“布谷、布谷”聲在田野間回蕩,遠近高低,有起有伏。布谷鳥一邊鳴叫,一邊張翅振羽,好似在提醒人們布谷播種。
三候戴勝降于桑
戴勝鳥頭頂有冠,是與桑蠶相連的鳥。古時“勝”乃一種女性頭飾,戴勝鳥的冠羽看起來正像頭上戴了“勝”,顯得雍容華貴。在《山海經》中,西王母也被稱為“戴勝”。
農諺講“谷雨三朝蠶白頭”,暮春正是種桑養蠶的人家忙于飼養蠶寶寶的日子。古詩《采桑度》雲:“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曲。”農曆三月,戴勝鳥降落在桑樹上,借着桑樹生發的陽氣築巢,并用清脆的叫聲預示着養蠶紡織的工作已經開始。
谷雨時節,溫潤的雨水為谷類作物帶來了生機,而布谷催耕、戴勝催織這些代表性物候,也在不同方面,反映并指導着人們的農事生産活動。
三、谷雨民俗
作為與百姓的農耕、紡織等日常生産、生活緊密關聯的節氣,谷雨期間自然少不了多樣的民間習俗,它們多與自然物候及各地風土相結合,成為頗具特色的民間活動。
觀賞牡丹
常言“春有百花秋有月”,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而谷雨則是牡丹花開的時節,是以牡丹又有一個别名——“谷雨花”。農諺講“谷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要說谷雨時最為有名且流傳甚廣的活動,還得是賞牡丹。
牡丹花乃花之王者,盛開起來雍容華貴、絢麗奪目。不過一開始牡丹是作為一種中藥,長在山林之間。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到隋炀帝時,牡丹成為皇家園林的晚春之景。而中晚唐時期,牡丹花便已開滿長安街巷,普通百姓皆可欣賞。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花》一詩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暮春谷雨時分,百花漸落,唯有牡丹,大氣磅礴、光彩照人地綻放于這風調雨順之際,有着太平盛世的寓意,是以成為了唐朝的國花。
直至現在,每逢谷雨花期,山東菏澤、河南洛陽等許多地方都會舉辦牡丹花會,供來往遊客觀賞。
祭祀海神
中國是國土遼闊的大陸國家,同時又有着漫長的海岸線。對于以捕魚為生的沿海漁民而言,海神是他們生活的信仰。
春汛水暖之時,漁業生産開始進入新周期,譬如,山東漁民素有“谷雨百魚上岸”之說。是以,谷雨在他們心中,像“過年”一般重要,是他們祭祀海神的重要日子。在這一天,漁民們以三牲(豬、雞、魚)、美酒等祭海,祈求出海平安,風平浪靜,魚蝦滿倉。如今,山東沿海一帶的漁民仍流傳着“谷雨節”祭海的習俗。
四、谷雨文化
從谷雨節氣的豐富内涵可見,大陸古代農民的生産勞作,是嚴格遵循四時節氣的變換來開展的。特定時節呈現什麼氣候,出現何種物候,又适宜哪些作物生長,自然早就展現給了我們。
古人借助“天人合一”的精神和能力,感受并總結出樸素而實用的生活規律,通過通俗親切的諺語或習俗,一代代流傳至今。我們追尋的不隻是谷雨節氣的脈絡,更是中國大地上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的脈絡。而這些寶貴的經驗智慧,将永恒地伴随我們與自然相處的每個朝暮。
至此,屬于春的節氣即将落幕。谷雨一過,便是三春盡處。讓人翹首以待的,是那生機勃發的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