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蓦然回首,您的首條朋友圈或已十年,還記得發了什麼嗎?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康亞飛

曬心情、“立flag”、看各類資訊、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微信朋友圈如今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必需品”。

今天是4月19日,如果我們将時鐘倒撥10年,2012年的4月19日,伴随着微信4.0版本的上線,朋友圈這個功能第一次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您還是否記得,10年之前,您微信中所發出的第一條朋友圈是什麼?10年之後,您還如從前一般樂衷分享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和10年前發出首條朋友圈的自己說句話,您又想跟那個自己說點什麼呢?

“考古”過去的自己,您最想說什麼?

2012年4月19日,4.0版本微信帶着“朋友圈”正式“出道”,不知不覺中,這個曾經的社交新領地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整整10個年頭。

“如你所知,微信不隻是一個聊天工具。一切從照片開始,你拍了一張照片,你就擁有了自己的相冊,在‘朋友圈’你可以了解朋友們的生活。如你所見,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這段話,是朋友圈誕生之初,微信給予它的上線開場白。

從2011年1月21日的1.0到2022年4月2日的8.0.20,微信經曆了103次版本更新。朋友圈也在曆代更新中,不斷更新。

4.0時期的“朋友圈”,朋友圈功能簡單,隻給了使用者釋出文字、圖檔、分享音樂的權限,允許使用者間點贊和評論。

而後,可見範圍、檢視權限、添加實時定位、建立位置資訊、允許檢視範圍、短視訊等功能在朋友圈中相繼推出。十年來,微信使用者多了,朋友圈功能肉眼可見地豐富了。

拿出手機打開微信,劃拉到最早的一篇朋友圈,“考古”過去的自己,你最想說什麼?

“以前的朋友圈就是裝文藝青年用的。”

蓦然回首,您的首條朋友圈或已十年,還記得發了什麼嗎?

家住鄭州的能能今年31歲,他的第一篇朋友圈,記錄的是曾經一段遺憾的感情。

一句“當我發現那四個字令我特别敏感的時候,我決定去看看它…”文字,搭配上兩張建築物照片,能能最早的朋友圈釋出于2012年6月15日19時34分。

“四個字是她的學校名稱,這個照片裡的建築就是她的學校。當時‘emo’了,想念前女友一沖動就跑到她的學校,雖然那時她已經畢業了,也算是睹物思人,留個紀念吧。”說起當時釋出這條朋友圈的情形,能能仍有些不好意思,“現在看來真傻,還好有僅三天可見這個功能,保住了我的‘顔面’。”

“以前的朋友圈就是裝文藝青年用的。”能能說,相比從前心情沮喪了就發朋友圈發洩情緒,現在的朋友圈已經成了工作圈,保持自己在同僚眼中的穩重形象才第一要緊的事。

“很意外!第一篇正好是朋友圈上線的第一天。”

蓦然回首,您的首條朋友圈或已十年,還記得發了什麼嗎?

2012年4月19日14時59分,微信那邊剛推出朋友圈,80後、鄭州“土著”陳征這邊就釋出了自己的第一篇朋友圈:一張夕陽下的工作照。

翻看曾經的朋友圈,陳征也很意外,第一篇正好是朋友圈上線的第一天。

“這個照片應該不是當時拍的,大概拍攝于2011年年底,地點是在開封附近,當時我們去新開通的收費站進行入網測試。”陳征說,發這條朋友圈時,第一感覺就是新鮮、好用!那時他的微信好友不多,隻有十幾人,大部分人都還在用QQ,但QQ主要還是在台式電腦上使用,朋友圈裡基本上全是0贊0評論,不過這也澆滅不了他分享的熱情。

現在,陳征已經很少發朋友圈了,在他僅半年可見的朋友圈裡,基本上都是轉載的新聞、工作連結,“一來是工作有一定保密性,二來分享欲也不像十年前了。”

“那時好天真,生活中有些許變化都忍不住發個朋友圈。”

蓦然回首,您的首條朋友圈或已十年,還記得發了什麼嗎?

不同于80、90後基本在大學時期才開始接觸微信、朋友圈,2014年8月24日,當時還是國小五年級學生的現濤就已經釋出了自己的第一條朋友圈。

現濤是甯夏人,現在是西安某大學的一名大一學生,就讀計算機專業,他的第一篇朋友圈釋出的是一條魔法時刻《洛克王國大冒險》的卡通片連結。

“洛克王國大冒險是我最喜歡卡通片,當時預告一出來,我就視訊連結分享到了朋友圈。”現濤說,那時的自己很天真,喜歡分享一切與快樂有關的事,不過不少朋友圈後來都删掉了。

“我很慶幸,初衷從未改變。”

“這是我的第一篇朋友圈,紀念了學生時代的結束。”

蓦然回首,您的首條朋友圈或已十年,還記得發了什麼嗎?

2014年7月10日,剛從洛陽某院校畢業的張新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張入職通知書,這是一份設計工作,正是他的專業,激動的他釋出了自己的第一篇朋友圈。

回望過去的自己,張新向記者感慨,既慶幸又滿懷感恩,在職場之路上,自己的初衷從未改變。

但同過去的自己,張新最想說的是,還差一些“無限進步”。現在的張新在杭州已在工作生活多年,他在曾經的調研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對畢業後的規劃是迷茫的,是以他很慶幸,自己找準了定位,這篇朋友圈也時刻提醒着他,不忘初心,堅守理想。

“那時人生迷茫,還不知道理想價值幾何。”

蓦然回首,您的首條朋友圈或已十年,還記得發了什麼嗎?

“我說老闆,一斤尊嚴要多少錢。我說來老闆,一斤理想多少錢。”28歲的湖南人小朱第一篇朋友圈,是搖滾歌手李志的一句歌詞,摘自于專輯《這個世界會好嗎》中的《翁慶年的六英鎊》。

10年前,18歲的小朱還是一名大三學生,正處于人生迷茫的階段。“在感情和求職上,當時的自己還不知道該怎樣進行選擇,這種狀态一直持續了将近4年的時間。”小朱說,直到如今組建了自己的家,才算渡過那個困擾他多年的迷茫期。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那麼多理想和抱負,接受自己的平庸,把現在的生活經營好,相信未來就足夠了。”小朱說。

“我與曾經的夢想,已經漸行漸遠。”

十年前,20歲鄭州小夥一昂喜歡音樂,追逐自由,2021年9月20,他在朋友圈中曬出自己新得的兩件樂器,一件是HAMMOND口琴,一件是一把吉他。

蓦然回首,您的首條朋友圈或已十年,還記得發了什麼嗎?

十年後,如果不是翻看朋友圈,他幾乎已經忘了,曾經的他也是一名音樂狂人,有着一個音樂夢。

一昂在鄭州從事媒體工作多年,作為一名3歲孩子爸爸,他已經許久沒有碰過樂器了。回看曾經的朋友圈,他感慨,朋友圈記載了他少年時期的逐夢青春,也記錄着他初為人父時的激動時刻。

“現在除了工作外,我隻會在朋友圈裡偶爾會曬一曬女兒,記錄她的成長。”一昂說,發朋友圈前,想了想上司、同僚、父母,編輯一半文字就删掉了,“我與年少時的夢想,已經漸行漸遠。家庭和工作才是我的人生重心。”

【采訪手記】

不少受訪者告訴記者,直到翻看自己多年前的朋友圈,才發覺自己的夢想、生活與曾經相比變化如此之大。他們中,有的進入了人生的新階段,有的仍然迷惘,有的日漸成熟,有的童心未泯。

采訪中,他們也說,曾經的朋友圈或删除或隐藏,留存下來的很少,至于删除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失戀,或是心情沮喪、或是與重要的人發生了争吵。其實,回望過去,每時每刻的生活都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每一條記錄特殊時刻、心情的朋友圈都是彼時最獨特的印記。

采訪完朋友圈“十年記”,有一個想法也在記者心中漸次清晰:忍住不删朋友圈裡關于生活的記憶,坦然接受曾經的“情緒”,是不是也是另一種成長呢?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王鳳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