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2022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重磅大展《何以中國》于1月26日至5月4日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舉辦。在同心抗疫的特别時刻,為了讓更多無法親臨現場的觀衆能夠近距離觀賞祖國優秀曆史文物,4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舉辦了《何以中國》文物特展的直播導賞,主持人康輝、張韬和《國家寶藏》欄目總導演于蕾、展覽總撰稿金瑞國以及故宮博物院多位專家一起聊聊展品背後的故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直播導賞主持人康輝(中)、張韬(右)、于蕾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何以中國》展覽共展出來自全國30家博物館、博物院的珍貴文物130餘件/套,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善本、印章等類别,其中有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等國寶重器。

“何以中國”裝置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何以中國”主題裝置

直播導賞首先來到展廳院落中一件裝置展品前。這次《何以中國》展覽是在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的支援下,集中了全國30家博物館的藏品,其中很多是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全國30家博物館的當家人,從全國30處非常具有曆史價值的考古遺址現場各取了一抔土,彙聚成這一件“何以中國”主題裝置,以紀念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

人們可以看到,來自中華大地各個考古遺址的泥土色澤各異,尤其像布達拉宮山腳下的泥土是彩色的,各地泥土彙聚成牆,人們可以直覺地感受到中華大地上文明和土地的深刻關系。

展覽起首,通過三件重磅文物,闡述了“何以中國”這個主題。

玉龍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玉龍,屬于紅山文化,它是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處于遼河流域,說明當地先民已經認可了龍的概念,而這件玉龍是當時的禮器。

玉琮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浙江省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其外圓内方的形狀,象征着天圓地方。玉琮出土于杭州附近,良渚文化被稱為“文明的曙光”。在這件玉琮的外表,有着細膩的雕琢,在同一時期的出土陶器上,也有如此細線的刻畫,但當時并沒有金屬工具,說明良渚文化的先民們有我們至今無法了解的工具。

何尊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陝西省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西周何尊。這件青銅器的特别之處,是在它的銘文中,有“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何尊底部有12行共122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築新都的重要曆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根據這一銘文記載的曆史時間,“中國”這個概念出現距今已有3060年了。

通過玉龍、玉琮與何尊這三件文物的呈現,表明中華文明從未中斷,文物所代表的中華文化精神從未消散。何尊還是北京冬奧會火種台的設計原型,有着承天載物的意義,而展覽中的長信宮燈,則是北京冬奧火種燈的設計原型,以長信之意,表達人們對光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八角星紋玉闆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安徽淩家灘遺址出土的八角星紋玉闆。上面的紋飾為八角星型,其含義至今仍有學術分歧,有人稱之為“最早的八卦”,也有人根據同時出土的兩件玉龜闆,認為是三件成套,是最早的《河圖洛書》。

鄂君啟金節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安徽博物院鎮館之寶戰國時期鄂君啟金節。鄂君啟是戰國時期楚王的親戚,封地在鄂地,金節是楚王給他的賞賜物。金節并非用黃金做成,而是青銅制品,而外形似竹節。銘文上有“金節”兩字,當時的青銅被稱為“金”,青銅器上的文字也被稱為金文。這個金節就是當時的免稅通行證,鄂君啟可以憑這兩個金節,每年免征50車(船)貨物的稅。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新疆博物館藏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織錦護臂在新疆和田地區出土,它代表了漢代最高織錦工藝水準。

織錦上的“中國”兩字跟何尊上的“中國”兩字有什麼差别呢?故宮博物院專家解釋說,何尊上的“中國”是地理概念,而織錦護臂上的文字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是天象概念,比起地理概念更深了一步。

晉歸義羌侯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甘肅博物館藏晉歸義羌侯。這是西晉王授給歸附中原的羌族首領的印章。其印紐上是駱駝,駝紐、羊紐印章多見于戰國西北地區,是中國古代各民族交流的見證。

胡人吃餅騎駝俑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山西博物院藏胡人吃餅騎駝俑。駱駝上的胡人在吃餅,眼睛中笑意盈盈。他吃的餅就是馕,而駝背上有帳篷的栅欄和幕布,這是旅人帶着帳篷,在旅途中可以随時張開支架,搭帳篷休息。這樣的帳篷有個圓形的頂,鮮卑族人稱為“穹廬”,在《敕勒歌》中就有“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記錄。

金瓯永固杯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金瓯永固杯,是展覽中顔值最高的展品。它雖為杯,外形卻似鼎,當一隻杯子被做成鼎的樣子時,它的意義就升華了。這隻杯子用料價值不菲,用了九成金20兩、珍珠11顆、藍寶石12顆、紅寶石9顆,還有4顆碧玺。它是清代自雍正時期開始,每年新年來臨之際,養心殿開筆時皇帝的禦用酒杯,杯中注入屠蘇酒,皇帝手書吉語,承載着紫禁城的新年祝願。

《四庫全書》和文淵閣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展覽中最後一件展品是清代紀曉岚手書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通過這件展品,引出本次直播導賞中的最大展品——清代《四庫全書》的存放處、紫禁城中最大藏書樓文淵閣。雖然目前文淵閣還沒有對外開放,但是通過直播,我們可以最近距離地打量文淵閣。

文淵閣位于文華殿北側,是清宮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後收藏于此。文淵閣内一層大廳正中,懸挂着乾隆手書“彙流澄鑒”的匾額。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故宮古建築專家表示,文淵閣跟故宮其他建築不同,它的外觀為冷色系,屋頂是黑色而不是黃色的琉璃瓦,黑色琉璃瓦在五行中象征着水,寄予了對藏書樓遠離火災的願望。

文淵閣的開間也很特别,為五間半樣式。專家解釋說,文淵閣模仿了甯波的天一閣,天一閣為六開間,但考慮到故宮建築中軸線對稱的要求,是以把西邊那間做成了很小的樓梯間,這樣雖然還是六開間,但從中軸線看過去,基本是兩邊對稱的。文淵閣前還有大水池,一是為了防火,二是為了反射太陽光,提高文淵閣内的亮度。

乾隆題寫“彙流澄鑒”匾額,是表示所有的文化知識彙聚到這裡,可以當鏡子借鑒,照出自己的不足,這是乾隆的自謙。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

看完展覽,觀衆們心中會對“何以中國”形成一個答案。大家一起來探索文明,叩問内心,在叩問中,一起繼續書寫答案。

央視直播導賞故宮重磅大展《何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