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努力奮鬥的人都是時代的主角,今天也要加油鴨!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屬于我們每一個人

在新時代的叙事裡

每一個正在奮鬥的人都是主角

我們以10年為尺

把奮鬥寫在浙江大地上

七旬非遺傳承人的“布片人生”

不為錢,隻為傳承

一張小木桌,一把小木椅,就是陸柳珠的工作場地。剛硬的鐵絲不停轉動,一層層花瓣由内至外纏繞,不一會兒,一朵栩栩如生的蠶花便在她手中誕生。

今年77歲的陸柳珠,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區石淙鎮石淙村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石淙蠶花”傳承人。從六七歲時,就跟着曾祖母學習紮蠶花技藝,70多年來,她的名字就與蠶花緊緊“紮”在了一起。

每個努力奮鬥的人都是時代的主角,今天也要加油鴨!

陸柳珠制作的蠶花 錢佳雨 攝

以前,蠶農為讨吉利,稱一般野花為蠶花。後來,為祈求蠶桑生産豐收,蠶農們開始自己用布片制作蠶花,将紮好的蠶花擺放在蠶室中,寓意來年豐收。

“紮蠶花需要十分耐心,一朵最普通的小蠶花從準備材料到制作完成,有着許多小細節需要注意。”聊起蠶花制作技巧,陸柳珠很是講究。為了讓紮出的花瓣更加立體,她在選材上隻采用傳統的小布片。

“現在用這種老辦法紮蠶花的人越來越少了,但真正養蠶的人家還是喜歡用這種老式的蠶花。我現在一有空就紮,不為錢,隻為傳承,也是為了讓後輩有機會了解傳統文化。”陸柳珠說。

東海上的“守橋人”

風雨無阻,守護海上通途

茫茫東海上,一座座跨海大橋如長虹卧波,橋上有一群人的身影顯得渺小而又特别。多年來,在浙江舟山,有一群“守橋人”無論雨雪風霜,都夜以繼日地守護着舟山跨海大橋的安全,隻為每一輛車都能穿越大海,平安抵達每一個終點。

“隊長,JB18-L斜拉索耳闆連接配接處高強螺栓正常!JB18-R斜拉索耳闆處高強螺栓也正常……”浙江舟山金塘大橋鋼箱梁風嘴上萬個高強螺栓檢查作業連日來正緊張進行。隻聽報話機裡傳來橋上各個點位勞工的聲音,養護勞工劉尊良迅速記錄下檢查結果。

每個努力奮鬥的人都是時代的主角,今天也要加油鴨!

“守橋人”對主纜索夾和立柱進行防腐塗裝。 姚峰 攝

在浙江舟山跨海大橋橋群中,金塘大橋是海上跨度最大的一座,把舟山本島與大陸連在一起,橫跨舟山與甯波之間,将天塹變為通途。

作為浙江省交通集團下屬浙江交工養護集團的“守橋人”,自從2009年從建設者手中接棒,劉尊良便和隊員駐紮于此,以橋為家,一晃便是十餘年。

粗略估算,十多年間,他在橋梁上來回行走了2萬多公裡。“我們現在守護着這座橋,就要小心謹慎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不能馬虎大意,要確定每一輛車安全通過。”劉尊良說。

“95後”茶二代

讓家鄉的茶香飄得更遠

十年前,位于104國道德清縣民進村西側的王婆嶺生态茶場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茶場。當年,馬平華與朋友在外經營休閑茶館,看到茶葉消費量大後,便回家開辟了180畝山地種茶。

但在茶場經營兩年後,效益并不理想,馬平華便将茶場轉給了其它村民。

每個努力奮鬥的人都是時代的主角,今天也要加油鴨!

馬倩芸與父親馬平華檢視茶葉長勢 王樹成 攝

2017年,馬平華的女兒馬倩芸大學畢業,這位出生于1995年的女孩通過市場調查後,決定回鄉創業。在父親的幫助下,她承包了960畝荒山開墾種茶。幾年來,經過父女倆的精心培育和打理,王婆嶺生态茶場規模擠入德清同行前列,并獲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眼下,她還變身“網紅直播”,每到采茶季就會直播茶葉的采摘炒作全過程,讓更多人目睹“莫幹黃芽”的價值所在。同時,她還建立了線上産品品質可追溯制度,使産品生産全過程透明化,為擴大“莫幹黃芽”的美譽度作貢獻。

“老一輩可能隻想着怎麼把茶賣出去,但我一心想做大‘莫幹黃芽’這個老品牌的影響力。”馬倩芸說。

雖然我們從事着不同的工作

也許我們之間素不相識

但是我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标

那就是實作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們生逢一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因奮鬥而不凡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

編輯:胡海英

制圖:胡海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