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婚可以,但反而在太深愛的情況下并不建議複合

站長你好,我前夫多次托人找關系,也來找過我,提出了複婚的請求。

當初是他提出的離婚,如今年紀大了,我獨自帶着孩子,苦是一方面,也為不能給兒子一個完整的家有虧欠,更多還有就是從一開始我就沒放下這段感情,在最初我就特别愛他,為這個家和他都付出了我的全部。

可很多人勸既然分開就不要吃回頭草,也有人說都這個歲數了,換人還不如原配好。

這樣的情況,我該複婚嗎?複婚是不是都沒有好下場?

複婚可以,但反而在太深愛的情況下并不建議複合

離婚後選擇複婚的夫妻并不在少數,但這樣的決定對嗎?又會幸福嗎?

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但的确存在特殊狀況下對自己最大化利益的選擇。

分開後發現原來對方的好,又或者沒有與自己更合拍的人,選擇重新開始無可厚非,可前提首先要考量兩點,一你們分開的誘因是什麼?二是你對這個人複合後的最大期待值是什麼。

如果是出軌背叛又或者是暴力分開,那麼一定不要考慮複婚的請求。但如果沒有原則性的問題,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是否可以重來。

通常很多人都會認為,如果特别愛特别在意那麼就果斷選擇複合,但在我看來其實一旦真的你的愛大于對方太多,面對一個自己真心愛的前夫(妻),并不适合選擇複婚。

複婚可以,但反而在太深愛的情況下并不建議複合

因為深愛,是以才不能複合

離婚不是小事,更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割舍的不僅僅是情感關系,更有彼此的财産,是以做決定不容易,最終分開也沒有那麼簡單,甚至部分夫妻離婚都對簿公堂,看盡了對方醜陋的嘴臉。

分開過程的傷害是一輩子難以忘記的傷疤,越是深愛,傷得越深,很難因為簡單一句話就真的冰釋前嫌。

複婚可以,但反而在太深愛的情況下并不建議複合

因為深愛,會有過度的期待

通常我們為什麼會選擇與前任人複婚?一定是對方可提供你需求價值更多,直白來說就是成本效益更高。

為什麼會選擇同意與一個傷害過自己的人複婚?就是以為對方會因失而複得主動追求後能夠彌補當初對自己的傷害

但注定這是一次更加難以和諧的相處,于是很多人在複婚後,又再次選擇分開。

企圖靠破鏡重圓,重新找回當初的感覺,得到更多的關懷,得到的結果不過都是重蹈覆轍的悲劇重演。

無數在同意複婚的背後認知,并不是兩個人是否真的合适,而是覺得既然你主動,既然已經失去過一次,或者認識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一定會加倍補償。但無論曾經經曆過什麼,沒有誰會發自内心地彌補誰,隻能是繼續重新的開始。

然而全新的開始對于一個心中有愛,又或者愛更多的一方開始,真的并不簡單,甚至做不到,因為畢竟如果不是因為愛,又怎麼可以輕易屏蔽當初的傷害,選擇再次嘗試冒險關系重來。

複婚可以,但反而在太深愛的情況下并不建議複合

正是因為深愛,是以才不建議複合

試想一對夫妻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離婚?

如果不是有着不可調和的沖突,過不去的坎,真的過不下去,有多少人隻是賭氣分開,一定是存在着無法容忍不能繼續的理由才會一拍兩散。

是以與其執拗于曾經的關系,不如真正做到徹底格式化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始。

與當初錯誤的婚姻比起來,是我們自身的認知和成長

《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作者在書中提到過,當婚姻出現沖突關系出現裂痕時,我們本能地會将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對方。

有的時候我們并不是不知道自身的問題,隻是不願意接受内心的惡,進而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隐藏拒絕他,用另一種隐藏的好來代替他壓抑他,甚至遺忘他。

将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對方,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救贖感。

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面對自身真正的症結,那麼無論換誰,這段關系都難以和諧。

而選擇和一個最愛的人複合,很大機率就是在等待對方改正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而不是單純經營關系本身。

複婚可以,但反而在太深愛的情況下并不建議複合

亞科斯教授曾說:“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時止損的原因。”

選擇複婚的人,有僥幸心理和惰性心理在作祟,也有不甘心的因素在内,但錯誤的方向隻能讓人生旅程更加艱辛難熬。

人這輩子大好時光真的不多,不要和錯的人和事糾纏,更不要把青春餘生賭注在一段機率并不是很高的關系之上。

并不是在阻止大家複婚,而是真正稽核清楚自身和關系才能做出決定,畢竟如果自己不對,真的是換多少伴侶都一樣。尤其是對子女,最好的關懷和愛是一段健康和諧的關系,而不是僞裝成完整的家。

如果你真的能夠格式化過往,能夠真的不抱任何幻想和期待的和舊人重來交往,那麼複婚也不是不可以的選擇,除了分析離婚的誘因,還有看你投入感情和期待的多少。

複婚可以,但反而在太深愛的情況下并不建議複合

END

文/解憂情感驿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複,婚姻沖突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導緻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夫妻,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