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度田野考古彙報會紀實

2022年1月4日—5日,為期兩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21年度田野考古彙報會線上上、線下同時舉行。考古所各研究室的39位學者對2021年度40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進行了彙報。本次彙報涉及的遺址覆寫面廣、時代跨度大,田野考古成果豐碩。與會專家學者在聆聽報告的同時,提出問題,互相探讨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報告會思想碰撞、精彩紛呈。

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度田野考古彙報會紀實

會議合影

史前考古

王小慶研究員彙報了陝西西安太平遺址2021年考古發掘工作,本年度考古發掘面積3900 平方米,清理客省莊二期文化時期灰坑 173 座、灰溝 2 條、房址 5 座、墓葬 7 座(4 座灰坑灰溝葬、3 座土圹墓)。在已清理的灰坑、壕溝内,出土有豐富的、年代特征鮮明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為我們準确的了解太平遺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學依據,可以确認這是一處大型的客省莊二期文化環壕聚落遺址,年代約為距今 4150-3700 年前。

李永強助理研究員彙報了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發掘工作,西部墓葬區新發現墓葬 48 座,其中ⅡM42 較為特殊,見有石磨盤、石磨棒等遺物,這兩類遺物在裴李崗墓葬中很少共出,此外該墓還随葬了兩件乳丁紋陶鼎,更是前所未見的新發現,南部墓葬區東側新發現墓葬 10 座,總體儲存狀況較差;生活區堆積上部為文化層,下部多坑、溝類遺迹;舊石器遺存以舊石器晚期堆積為主,包含小石片工藝及細石葉工藝等不同階段。

彭小軍副研究員彙報了湖北荊門市沙洋縣城河遺址工作情況,通過對王家塝地點中部偏南區域進行發掘,證明多個地點存在人工“墊土”,厚約 20-80 厘米。“墊土”層較為純淨,無文化遺物,但從地層關系來看,這些“墊土”當為屈家嶺文化時期形成;墓地南部區域發現灰坑或灰溝“精準”打破墓葬的現象, 結合多角度留存灰坑和墓葬的剖面,認識到墓葬上的坑狀堆積為墓葬内部葬具塌陷形成的凹坑;此外發現了六座二次葬墓葬,這些墓葬集中分布于墓地的南部邊緣,共出土了三件玉、石钺,钺之出土機率明顯大于其他墓葬。

郭志委助理研究員彙報了甘肅臨洮寺窪遺址田野考古工作,工作主要集中在遺址北部鴉溝西側台地上,新清理出馬家窯文化(半山期)房址 16座、墓葬 1 座、窯爐3座,寺窪文化墓葬 11 座,不同時期灰坑 320 座,出土大量陶、石、骨等遺物。其中M120墓室内發現11 件陶器,其中有半山類型彩陶5件,結合墓葬層位、形制推斷該墓葬的年代應為馬家窯文化半山時期。此外本年度還确認了遺址北部存在一處半山時期的聚落,同時可能存在半山墓地。

黃超助理研究員介紹了海南陵水内角遺址2020-2021年度考古新發現,内角遺址分辨和清理出了三個時期連續堆積形成的地層,第一期遺物以磨光紅陶和雙肩石器為主要特征;第二期不見磨光紅陶,以淺口寬沿罐及少量的雙肩石器為主要特征;第三期不見磨光紅陶、雙肩石器及淺口寬沿罐,以盤口罐及梯形斧锛類石器為主要特征,出土動物遺骸以海洋性貝類和魚骨為主,貝殼種類多樣,值得注意的是發現了較多的鲨魚牙齒和鲨魚脊椎骨,個别經火燒呈黑色。

賈笑冰研究員介紹了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二号建築址的發掘情況,本年度發現并确認了位于五号台基和六号台基南側的九号台基,根據互相位置推測,“女神廟”就坐落在九号台基上,同時,在“女神廟”北側與五号、六号台基之間發現了斜坡狀通道及通道兩側呈對稱結構分布的“八字形”擋水牆、排水溝,此外,在三号台基上發現了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迹、遺物,其墊土層中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盆(蓋)、筒形罐、灰陶缽、圓陶片組合有可能是與“祼禮”祭祀行為相關的器物組合。

趙春青研究員介紹了河南新砦遺址考古工作情況,新砦遺址2021年在北城牆以北鑽探面積約為 2 萬平方米,鑽探發現曆史時期墓葬十餘座,陶窯 4 處,少量曆史時期灰坑,部分外壕區域,其中有一處疑似為随葬石器墓葬,推測可能為不晚于新砦期的墓葬,計劃2022 年對新砦遺址的西南部,即梁家台村西進行發掘,繼續尋找新砦期公共墓地。

張東助理研究員彙報了蚌埠禹會村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情況,2021 年對内城東城垣缺口進行解剖,發現城垣利用自然地勢堆築而成,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外壕寬約 18.35 米,最深處約 0.8米;對内城北城垣外壕進行解剖,在城垣和外壕底部發現兩條東西向的壕溝;對疑似内城南城垣進行解剖,推斷發現的白土堆積時代為漢代,為人類生活墊土,證明該區域仍為城内生活居住區;此外,在龍山文化城址的南部新發現了外城垣的線索,外城垣同樣具有兩壕夾一垣的結構。

周振宇副研究員彙報了福建史前考古的新進展,庵後布遺址本年度發現有灰坑、柱洞、竈、墓葬等遺迹,推測為當時的一處居住址;紅廟夾遺址本年度發現有灰坑、灰溝、柱洞、活動面、用火遺迹、墓葬、窯址及蓄水池等重要的新石器至商周時期的遺迹,從采集炭樣年代測定的初步結果來看,年代為距今 7000 至3000 年左右;平潭殼丘頭遺址本年度已發現貝殼坑、灰溝、石器加工廠、柱洞等豐富的遺迹,并擷取數量豐富的陶片、石器、貝殼、動物骨骼等遺存。

夏商周考古

高江濤研究員介紹了山西襄汾陶寺遺址ⅠFJT3(1 号宮殿基址)考古發掘新收獲,2021年考古隊繼續對1 号宮殿基址進行考古發掘,目前,基址之上發現有明确的宮室建築 1 座(編号 D1)、疑似宮室建築 1 座、房址 3 座,另有大量灰坑以及人頭骨坑與水井。D1之上發現有三排 18 個柱洞,從柱網結構判斷,建築為南北二進深,東西面闊7 間。1 号宮殿基址發掘出土陶器、骨器、玉器、銅器等小件 120 餘件,其中,首次在陶寺遺址房址堆積中發現鳄魚骨闆。

趙海濤副研究員介紹了二裡頭遺址 2021 年度發掘新收獲,遺址宮城西南角有一處灰土堆積,打破灰土堆積的晚期墓葬四壁可見較多有切割痕迹的骨、角料,灰土堆積的表面散落大量骨、角質遺物,包括了骨、角器加工過程中多個環節的遺物,初步推測這裡可能是二裡頭文化晚期一處加工骨器、角器的作坊,遺址北緣西部發掘區中部發掘出一座較完整的二裡頭文化二期陶窯,此外,遺址北緣西部發掘區中部發掘出土近 200 片帶漆陶片,多為陶盆殘片。

陳國梁副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度偃師商城遺址考古新收獲,本年度的發掘首次發現了小城東門,新發現了大城西門,明确了兩條水道的早晚關系、走向、構造和與池苑的關系。結合以往發掘資料和本年度的勘探和發掘可知,偃師商城遺址存在着較為完善的水系遺存,本次發現深化了偃師商城水系分布的認識,即從穿越宮城區内的給水和排水渠及池苑池包括兩個階段。

何毓靈研究員介紹了2021 年洹北商城制骨、制陶作坊遺址發掘新收獲,本次共發掘商代房基 6 座、灰坑 80 座、陶窯 4 座、墓葬 7 座。通過對洹北商城陶窯的發掘與解剖可知,洹北陶工在土質松軟、質地不均的土層中挖窯,通過掏挖基坑層層墊土夯打,再在夯土中掏挖成窯,之後窯内壁整體貼敷厚草拌泥層的方式,解決在土質不利的條件下建窯燒陶的問題,有可能同時掌握用無窯柱和有窯柱升焰窯燒陶的技術,陶窯的凹槽形火道順着火眼一直延伸到窯底,反映其特殊的火力控制技術。

牛世山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安鋼給排水系統治理項目考古發掘收獲,遺址清理殷墟時期灰坑 150 個、墓葬 40 座、房址 1 座、甕棺葬 12個、水井 2 眼、灰溝 2 條,戰國時期灰坑 9 個,唐代窯址 1 座,宋代窯址6 座。殷墟時期灰坑出土陶片可辨器類有陶鬲、簋、盆、罐等,還出有牛、馬、羊、豬的骨骼,該時期墓葬形制為小型土坑豎穴墓葬,多為殷墟四期,大多随葬陶器,少數随葬青銅器或鉛器。随後,他彙報了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考古勘探新收獲,本次勘探發現遺迹有圍溝2 個、祭祀坑 460 座以上、灰坑110個、墓葬76座及夯土基址等。新探明的圍溝圍繞在殷商大墓外圍,未見圍溝與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疊壓或打破關系,隻有晚期墓葬打破圍溝和祭祀坑的現象;東圍溝東、西段的北端偏向東,與殷墟發現的商代建築的方向一緻,綜合多重因素看,兩個圍溝可能與商王陵園有關聯關系。

嶽占偉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殷墟大司空南地的考古收獲,本次共清理商代房址 17 座,不同時期的墓葬 600 餘座、灰坑(含窖穴)3000 餘座、水井 16 眼、陶窯6座等遺迹;出土陶、銅、玉石、骨、角、牙器等遺物 3000 餘件,通過發掘發現有不少窖穴填土為綠土,應該與儲藏糧食有關,有的窖穴又大又深,可能與存放肉類實物有關。此外,發掘清理出兩條東西向的商代大型道路 L3 和 L4,兩條道路位于此次發掘中部,南北并列,向西通向洹河,上面均有車轍痕迹。

付仲楊副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豐京大原村制陶遺址的發掘情況,本次發掘西周陶窯 2 座、陶窯操作間等灰坑 24 座、墓葬 10 座和竈 1 座,出土陶簋、陶鬲、陶罐、紡輪、陶丸、骨笄、骨镞等小件百餘件。東部兩組陶窯密集區之間的T2635H66、T2735 第 4 層和 H107 中發現人骨架,且均未發現葬具,隻是将灰坑簡單修整以後埋入的,其年代也與制陶遺址年代大緻相同,推測或許他們就是從事制陶的陶工,在制陶遺址西部 T0243 内發現成組墓葬。

宋江甯副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周原遺址考古新收獲,通過2020、2021 兩年考古調查發掘發現西周時期存在兩重城垣的可能,内城規模約 200 萬平方米,始建于商周之際至西周早期,外城規模約 500 萬平方米,建于西周晚期。此外,對王家嘴一号建築基址進行發掘,遺址東西寬 38 米,南北長約 58 米,總面積逾 2200 平方米。已揭露南部的 28 米,由正堂、東西廂房、前後庭院、附屬建築等組成,推測整體結構前堂後室,類似鳳雛甲組建築。

常懷穎副研究員介紹了河北涞水縣張家窪遺址2021年發掘收獲,本次發掘發現了較為豐富的雪山二期文化遺存,遺迹有陶窯和灰坑,填土内發現的陶器較多,器型主要有各類罐、鬲、甗、甕、盆等;西周時期的遺存有灰坑、水井和墓葬,其中包含兩組朝向不同,大小不同的墓葬,西北-東南走向的墓葬規模普遍較大,在盜洞中發現的零散器物可證明為西周早期的墓葬,近東-西向的墓葬目前僅發現兩座,墓葬規模較小,但随葬陶器組合有一定規律,似與兩周時期活動于燕山南北的戎人遺存有較密切的關系。

唐錦瓊副研究員彙報了江西樟樹國字山墓葬發掘收獲,國字山墓葬是築衛城城址的附屬性遺存,位于城址西側,由五座大中型墓葬組成,墓群内多為東西向中字形土坑豎穴墓,墓葬出土器物的種類以漆木器為大宗,此外還有金屬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從器類看,囊括了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日常用具等多種品類,墓内出土兩件有銘銅戈(戟),經專家考證,銘文分别是“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台王旨殹之大子不壽自乍元用矛”。

嶽洪彬研究員彙報了2021年商丘宋國古城考古收獲,本次發掘發現南城牆、西城牆夾角,确定了西牆、南牆的牆體走向和結構,南城牆與西城牆形成夾角,但夾角内非直角相交而是弧角相交,西城牆的方向與大城西牆并不平行,地表層和灰土層出土遺物以東周時期和兩宋時期遺物最常見,但都破碎嚴重,鮮有可複原者,顯系後期修補城牆時挖取東周和兩宋堆積形成的,可初步推斷南牆早于西牆修建,但兩段城牆曾經“共時”使用。

漢唐考古

劉瑞研究員介紹了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2021年考古收獲,通過對栎陽城遺址三号古城考古發掘可知栎陽城遺址三号古城三号、十一号建築為東西并列的兩座大型夯土台基式建築,向北通過十号建築與四号、九号等建築連接配接,是一大型宮殿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漢唐漕渠與昆明池的考古勘探與發掘,進一步确定了發掘區内漕渠、昆明池進水、出水、退水渠的時代和性質,系統揭示出漢唐漕渠與昆明池的一系列水利工程資訊,共同構成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漢唐水利工程考古。

張建鋒研究員介紹了西安漢城隊2021年田野考古收獲,本年度清理北宮三号建築遺址建築基址一座,還清理了水井、土竈、灰坑、墓葬等遺迹,出土遺物主要是闆瓦、筒瓦等建築材料為主,還有陶器、銅器、鐵器、石器及大量銅錢,根據形制判斷,遺物的時代範圍從西漢至十六國北朝時期;漢長安城兆倫锺官鑄錢遺址發現并清理了西漢至王莽時期的窯址、房址、井、灰坑、磚池、水渠、疑似冶鑄的坑穴等遺迹,出土數量龐大的各類錢範,多是鑄造銅鑄範的範模,種類有五铢、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還有大量的鑄錢用的背面範。

劉濤副研究員介紹了2021 年度漢魏洛陽宮城顯陽殿宮院的發掘與收獲,本年度在顯陽殿北側宮院揭露出的一組大型排房建築中,發現了儲存較為完好的建築倒塌堆積,在漢魏洛陽城宮城區的發掘中較為少見,極大的豐富了遺址建築形制和文化内涵的研究資料。通過對顯陽殿殿基的解剖表明,顯陽殿殿基夯土可分為早于魏晉時期、魏晉時期、北魏時期和北周時期,以顯陽殿殿基為中心,其外圍有内外兩道回廊,在外廊房的北側,即為北排房,北排房即為顯陽殿宮院的北界,其北側當即為文獻記載的宮城“永巷”。

郭曉濤副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漢魏洛陽城阊阖門至建春門大道遺址發掘收獲,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阊阖門至建春門大道進入千秋門以後應該有向北轉折再向東的遺迹,說明阊阖門至建春門大道進入宮城以後,和永巷并為一條道路,有意識的避開了顯陽殿宮院。此次發掘的永巷遺迹應該是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前朝和後寝的分界線,這一點對于了解北魏宮城的功能空間的布局意義重大。

何利群副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度河北邺城隊考古發掘工作,本年度主要進行了邺南城宮城區與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兩處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通過對邺南城宮城區中軸線北部 206 号大殿西側附屬建築的解剖,确認了大殿西側的廊房結構,廊房的柱網結構及廊房外側的磚鋪散水、排水溝及隔牆等遺迹現象十厘清晰,此外,通過考古勘探基本探明了209 号大殿的形制和範圍;本年度對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9 号建築基址進行發掘,初步判定9 号基址及其周邊建築應屬于北齊大莊嚴寺西側的建築。

楊勇研究員介紹了雲南羅平縣圭山墓群的發掘收獲,2021年共揭露面積約 800 平方米,發現并清理墓葬 8 座,有磚室墓、石椁墓、石室墓、土圹墓等類型,出土遺物主要有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器、銀器、漆器、玉石器、玻璃器以及錢币等,錢币可辨錢文者,均為五铢錢。從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看,墓葬年代主要在東漢時期,其中石椁墓的年代可能略晚,或可至晉。學術界一般認為,羅平一帶在漢晉時期屬牂牁郡(興古郡)漏卧縣。是以,圭山漢晉墓群很可能為當時漏卧縣居民的遺存。

龔國強研究員彙報了2021年西安唐城隊田野考古工作,碑林博物館北部經發掘确定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夯土建築基址,其夯土台基東西長約 120、南北寬約 44、厚 2.4 米,性質當為重要的皇城太廟類殿堂建築;清理出位于唐大明宮西内苑的一處聯廊石橋遺址以及位于太極宮東宮牆南側的一處過水涵洞及擋水設施遺址;對位于西安鳳城八路及鳳城七路之間、雅荷花園小區的南側的不規則黃土殘丘進行考古勘探,出土了琉璃筒瓦、青锟方磚、蓮花瓦當、帶“天(寶)九年”年号銘文闆瓦、刻畫牛拉單轅犁圖案的長方形磚等殘件,結合曆史文獻推測極可能是隋唐時期長安城的方丘(地壇)遺址。

石自社副研究員彙報了隋唐洛陽城遺址2021年考古收獲,本次發掘清理出了唐代玄武門遺址南側的内重門遺址,搞清了玄武門遺址形制布局和沿革變化,對研究宮城的建築布局、沿革變化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還發掘清理了北宋宮城太極殿、天興殿及其所在宮院遺迹;通過正平坊遺址的考古工作,确定了裡坊的範圍及四面坊間街道,坊牆、牆門、坊内路網結構和坊内重要的院落布局,正平坊西半坊為一大型庭院(I 号庭院),應為太平公主宅院所在,為中軸對稱多進式院落布局。

韓建華副研究員彙報了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21年考古收獲,本年度完成了 2018 血渭一号墓通道二的補充發掘和重點遺迹解剖發掘,通道二為斜坡狀有台階,南北坡底長度約 8 米,東西寬 2 米左右,坡底發現多層堅硬的踩踏面,使用痕迹明顯,推斷為當時墓室内木石材料進出的施工通道,通過對該墓進行了重新清理和測繪,搞清楚了該墓的墓室形制,為遺址保護提供了基礎資料。此外,對柴達木盆地周邊的城址進行全方位調查,新發現了英德爾古城址及周邊墓葬。

王睿副研究員彙報了2021年唐宋揚州城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情況,2021年繼續對宋大城北門外城防設施、唐代官河、宋代河道進行發掘,新發現了夯土包磚牆體的中段、東段和南段部分遺迹,明确了夯土包磚牆體的東部邊界、南部邊界,為全面揭示夯土包磚牆體的整體結構及宋大城北門外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礎。目前揭露的夯土包磚牆體西段最東端折向東南,中段最西端折向西南,南段也折向東北,結合上一年度發現的 3 處重疊的道路,推測夯土包磚牆體具有南北兩個對稱的八字口結構,可能與橋梁遺迹相關。

汪勃研究員彙報了2021 年度泉州城遺址考古發掘,泉州市舶司遺址通過本年度發掘揭露出了宋元時期的夯土台基及其包邊基槽、牆體基槽、石鋪或磚鋪地面、排水設施、石鋪台階及其邊壁道路,以及明代重建的建築遺存等遺迹;泉州羅城牆遺址揭露出南側有包磚牆的夯土遺存,出土磚上戳印有“嘉定二年修城官磚”“(同安)縣嘉定叁年修城官磚”等文字,結合文獻記載,推測揭露出來的夯土遺存或為泉州唐宋時期羅城南城牆西端的殘存部分。

董新林研究員彙報了2021 年度遼上京西山坡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本年度繼續對西山坡南院山門 JZ1、後殿 JZ3、北廊庑配殿 JZ4 和 JZ6 以及南院以南附屬院落的中殿 JZ7 進行了探方清理和關鍵性解剖,發掘或試掘的建築基址都是遼金兩代、多次營建重疊的複雜遺迹。根據地層和遺迹關系可以确認,西山坡佛寺北院、南院及兩側附屬院落均為遼代始建并沿用到金代,朝向始終為東向,建築性質始終為佛寺,遺址出土地層關系明确的建築構件和陶瓷器标本等遺物,有助于建立遼上京城址遼金時期出土遺物的年代序列。

何歲利副研究員彙報了2021年河北古州城的考古收獲,本次重點對“内城”城牆、護城河以及城牆内外道路等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内城”東城牆、南城牆及内外道路、壕溝(護城河)、3 号、4 号建築遺址(局部)、甕棺墓葬等。綜合曆年考古發掘成果及測年資料推測,“内城”使用時間漫長,城牆大規模的營建可能有兩次,第一次可能在戰漢時期;第二次可能在魏晉至中晚唐時期,“外城”使用時間相對較短,城牆的營建可能是在晚唐至五代時期。

邊疆考古

王鵬副研究員彙報了2021年新疆溫泉縣呼斯塔遺址考古收獲,本年度主要對院落南門、院落之外的城牆及城址附近的一處墓地進行勘探與發掘,從出土遺物以及以往積累的碳十四資料看,呼斯塔遺址核心區主體遺存與歐亞草原地帶安德羅諾沃文化晚期階段遺存的面貌相似,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600~1500 年左右。此外,在南院門的門道内發現了青銅時代末期的文化層和陶片,其有可能代表了南院門封堵之後,城址繼續使用的階段,這說明呼斯塔城址從安德羅諾沃文化時期到青銅時代末期一直持續使用,并有所改造。

郭物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度新疆北庭故城考古收獲,本年度發掘了子城西南部的 10、11 号遺址。通過發掘可知,10 号遺址為一個大型建築的夯土基礎,是迄今在城内發現最大的建築台基。此外,本年度最重要的發現是“悲田寺”刻文殘陶片,該殘片證明北庭城核心區還曾經有一座“悲田寺”,考慮到悲田養病坊設定的曆史背景,北庭的這個悲田寺有可能是安置在原有佛寺之中,這座佛寺很有可能就是公元 640 年在設定庭州之初,建于子城内的應運大甯寺,但這一推斷尚有待将來的考古新發現來證明。

艾力江副研究員彙報了2021年新疆喀什汗諾伊遺址考古收獲,本年度發現和清理灰坑、水溝、建築基址、牆體、城牆、台基和踩踏面等遺迹,出土器物 600 餘件。通過對解剖溝與探方地層測年可以看出,遺址存在自青銅時代到宋元時期的多個文化堆積,從史前到唐宋的地層序列大體完整,并且在遺址東西各有一座魏晉和唐宋時期的城邑,兩城内外都有文化層且城内有建築,兩城之間的地層自青銅時代到宋元,與 2019 年發現西城城牆下有青銅時代地層相符。

仝濤研究員彙報了2021年青海省烏蘭縣泉溝墓地考古收獲,本年度發掘區域位于泉溝墓地黑山區和東台區,黑山區共發掘墓葬 2 座,出土遺物較為豐富,主要有木構件、骨器、絲綢、玉器、鐵器、飾品、印章等 80 餘件;東台區共發掘墓葬 4 座,出土遺物較少。其中泉溝 M2 内發現的古藏文印章對于厘清該座大墓乃至泉溝M1 的墓主人身份資訊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對于探讨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地區的相關行政設定也具有重要意義。

夏立棟助理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甘肅張掖金塔寺石窟考古調查與試掘收獲,本次考古調查以金塔寺石窟為主體,同時包括與金塔寺位置臨近、關聯密切的長洞子、刺溝西端石窟及古城溝洞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石窟文字記錄與西夏文題記釋讀,數字三維模組化、圖版拍攝與測繪,碳十四測年等工作。此外通過窟前遺址的試掘,初步明确了窟前倒塌堆積的形成過程,發現了可能與洞窟開鑿同時的早期原始崖面和窟前建築遺址。

王飛峰助理研究員介紹了2021年度遼甯省蓋州市青石嶺山城考古收獲,本次在駐地西側地點發現的遺迹主要有農田、石牆等,出土遺物包括陶片、瓦件、鐵器、骨器等。其中農田遺迹面積超過 200 平方米,浮選結果表明,農田發現的植物種子包括粟、小麥、稗子、紅小豆,土壤微結構和植矽體分析等表明這一發掘區域存在高句麗時期的農田遺迹。通過考古發掘基本确定了椅子山墓地的範圍和墓葬結構,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遺物等推測,第一區墓葬、第三區墓葬年代為高句麗晚期。

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度田野考古彙報會紀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作總結講話

彙報結束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作總結講話,他表示本次彙報的項目從地域上看,分布在全國16個省區;從時代上看,涵蓋了從舊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時期;從内容上來看,涵蓋了現代人類起源、農業起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等,發掘成果十分豐碩。許多的考古發掘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為填補空白、解決遺址的布局和其他重大曆史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目前田野考古工作越來越精細,無論是主動發掘項目,還是配合基建項目,都有着明确的學術目标、很強的問題意識和課題意識,從前期的測繪勘探、調查發掘,到後期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這些意識需要始終貫穿其中,進而保證考古發掘資料的科學性和準确性。此外,多學科合作已成為考古發掘的常态,為考古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援。相比過去,本年度出版報告和發表簡報數量并沒有顯著增多,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未來出版更多考古報告和成果,将發掘、研究、出版形成良性互動。最後,陳星燦所長祝願大家新年愉快,在新的一年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圖文:荼 荼

稽核:劉國祥

責編:韓 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