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又一個新勢力CEO因為金句火了。

智己L7 Pro版上市的時候,聯席CEO劉濤發表了“很奇怪年輕人為什麼還沉浸在BBA的傳統價值體系中”的觀點,斬釘截鐵地沖擊大衆傳統價值觀,也自然引來了很多不同的聲音。

不過男人都擅長口是心非,劉濤嘴上說着BBA,但現實想對标的,其實是保時捷。

在智己L7上市的當天,官方除了釋出了Dynamic版36.88萬元的價格之外,還公布了一件事:在經過持續了66分鐘、繞了258圈、總裡程達到43.646km的連續漂移後,智己L7超越了保時捷Taycan 42.171km的成績,重新整理了電車漂移距離的世界紀錄。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雖然破了保時捷的紀錄,雖然能代表中國車和傳統列強掰掰手腕了,但很多人對劉濤的“BBA無用論”還是心存質疑——“40萬為什麼要買自主品牌?”、“家人隻認BBA”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

今天花40萬買一台BBA究竟值不值?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搞明白年輕人究竟想買什麼樣的車。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毋庸置疑,年輕人熱衷于駕駛。車是用來開的,駕控性能也是其最重要的屬性。

寶馬以操控聞名,奧迪靠quattro立世,這些傳統且成熟的駕控體驗我們再熟悉不過。

但如果你是個求新求變的新世界玩家,是個想颠覆既定遊戲規則的熱血青年,你得試試電車的駕控體驗。

我指的不是傻快的電機加速,而是基于電車的架構優勢,無死角地壓榨出不同以往的底盤體驗。智己L7 3.87秒的零百加速的确比同級的BBA都快,但傻快并不代表操控好,就像F1的魅力在于彎道的攻防。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比如開篇提到的漂移記錄,可不是多堆幾台電機就能實作的。控制重心轉移是持續漂移的核心,能一直保持漂移姿态的車,少不了清晰的車身回報、低重心的橫向穩态控制、後驅特性以及持久且迅速的動力響應。

之前保時捷花大力氣手握這個紀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賽道之王的身份在電動時代也依然有效。

智己L7破紀錄的秘訣在于其後軸的黑标版高功率鎂合金直瀑油冷電機,功率比前軸多出75kW,是典型偏後驅的四驅設定;通過取得國際專利的直瀑油冷技術,L7的電機比傳統水冷方案的可持續性能提升了46%,峰值功率持續時間接近30秒,是普通電機的3倍,恒電功率可達峰值功率的70%——這是66分鐘強力輸出背後的功夫,也是電車性能的關鍵。

有了這套油冷技術加持,智己L7還可以實作10次以上連續加速的性能。一腳電門沖出去不算快,十腳電門都有效才刺激,年輕的本質是持久不虛,無論戰場在卧室還是街頭。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印象中上一個可以連續10次以上彈射起步并毫發無損的電車,還是保時捷Taycan。但顯然,大部分年輕人與它無緣。

再比如智己L7借助電機四驅的架構優勢實作的全輪轉向,可以實作10.8米的轉彎直徑。相比之下寶馬5系是12米,高爾夫也要10.9米。把更多精力放在彎道,拒絕隻靠電機蠻力來提升駕控體驗,粗暴堆參數的造車時代終于要過去了。

畢竟提速快并非電車唯一的優勢,而且大家都有的東西,也沒法展現年輕人别具一格的态度不是。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而回到40萬級的BBA,他們沒有的Brembo高性能卡鉗、線控制動、CDC電控懸架、威廉姆斯大師級底盤調校,智己L7也都有。

奧迪quattro沒過時,寶馬的後驅也依然刺激,但我還是想嘗嘗新的味道,想看看不同的世界。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年輕人愛智能,似乎是一句正确的廢話。

但也不完全對,真實情況是,年輕人想要買得起的智能。

其實BBA的智能化體驗并不差,奧迪A8是最先實作L3自動駕駛的,奔馳的Hyperscreen和寶馬的SHY-TECH也都以不同的姿态給出了智能互動的新方向,但是很遺憾,隻有40萬預算你根本體驗不到。

對于BBA來說,新技術更大的意義在于維持高昂的價格體系。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通過生産效率的智能化革新,使國産車型的價格不斷下探;然而在美國和Model Y同價的寶馬X5國産後,雖然加裝了自動駕駛輔助系統Pro和自動泊車輔助PLUS等智能化配置,美其名曰為中國客戶着想,上市價格卻是國産Model Y的兩倍。

一個為了降價,一個為了加價,讓“智能”對産品價格産生截然不同的影響,也是新勢力革命者與傳統豪華列強在對技術創新這件事上最大的認知差異。

和特斯拉一樣,在對科技平權的認知上智己L7顯然也屬于前者陣營,我舉三個例子:

1是智己L7與奔馳S級同款的12.8英寸AMOLED 2K中樞屏,PPI達到220,遠超150的行業均值,效果等同一台萬元iPad Pro的既視感。此外,可獨立升降的主駕26.3英寸4K巨幅屏和副駕12.3英寸娛樂屏也是行業首個去掉帽檐設計的貫穿屏——1000尼特的亮度峰值即使陽光直射依然清晰,而行業的均值隻有500尼特。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2是智己L7分辨率等同于奔馳S級的260萬像素DLP光迹投影大燈。這一代奔馳S級在上市之初曾把能當投影儀使用的大燈作為重點技術宣傳,借助DLP和3 TOPS的視覺晶片,智己L7同樣能在地面投射出人行道、箭頭等多種互動圖案。另外,還有具備5000顆LED的ISC前後互動燈,能展示更多個性化的圖案,這是S級沒有的。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3是智駕系統的豐富應用。的确,奧迪是全球首個在公開道路展示融合V2X信号的L4自動駕駛的車企,奔馳剛獲德國政府準許的L3級輔助駕駛系統Drive Pilot有望在上半年加裝在S級上。但很遺憾,在40萬這個最主流的豪華車市場,BBA的産品連最基本的ACC都沒有。

相比之下,智己L7的IM AD标配全速域自适應巡航(ACC)、循線行駛(LCC)、自動避讓、指令式換道(DLC)、視覺融合泊車(APA),可選高速高架領航輔助(NOA)、高精度自動泊車(HDM AVP)、信任增強(IM CE)等高階功能,後期也會更新雷射雷達和Orin晶片。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從這個角度看,價值40萬的智能化體驗比肩甚至超過百萬級産品,前者未必适合所有年輕人,但後者注定與大部分年輕人無緣。

真正為年輕人着想的科技平權,是用務實的價格來普及智能體驗,而非視智能創新為品牌溢價的手段。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除了性能和智能,年輕人還有一些獨特的情感需求,有些甚至過于小衆,大牌們也懶得為此投入過多的精力和成本——也是人之常情,靠BBA三個字就能賺的盆滿缽滿的列強們,哪還有動力去照顧額外的需求。

但這事兒中國品牌有動力做,因為這就是年輕的中國造車人們實打實的需求,也隻有中國品牌能做好。

年輕人紮堆網抑雲,音樂是他們面對世界的解藥。智己L7有功放比肩奔馳S級、保時捷Taycan的1120W音響,22個揚聲器,雙核DSP晶片——差不多的配置在奔馳S級上選裝需要76000元,Taycan需要55100元。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年輕人熱衷擔當鏟屎官,寵物是他們訴說衷腸的伴侶。智己L7 Onehit的寵物模式在你離車時會自動設定空調狀态,為愛寵營造舒适的環境。還有teamLab定制花與人模式為你營造和好友交談的高逼格場景,小憩模式給你一個卸下盔甲放空的獨處空間,更衣室模式幫你從職場白領到健身達人高效轉換。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年輕人沉醉于無印良品刻畫的無味世界,純淨是他們心中無價的豪華。智己L7花了數千萬,開發了一套“淨味工坊”工藝,通過全流程定制空氣管理系統、定制除醛劑、7至10天的淨置工序,使新車出廠即達到放置180天後的淨味标準。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誠然,這些功能的開發,并非豪華品牌專屬,也不是每一個豪華品牌都在意。沒有這些功能的BBA并不廉價,有了這些USP的智己更加特别。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劉濤對BBA的抨擊引發熱議也是情理之中,因為在此之前,鮮有中國品牌敢在40萬這個級别和傳統列強們掰掰手腕。

想改變市場的慣性思維是個長久且艱巨的過程,招緻不解與争議符合事物發展的科學規律,也更為智己這些新勢力們提供了證明自己的不二良機。

真正有需求的使用者隻會用更理性的視角來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你可以說這是市場經濟日益成熟導緻的價值回歸,也可以說是本地化需求充分釋放與滿足所引發的新國貨浪潮。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40萬不買BBA,隻因我想看看新世界。

你 還 可 以 看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我有40萬,但我不買BBA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