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若出現鼻塞、流鼻水或咳嗽等症狀,普通都稱為“感冒”,但在古代的中醫典籍裡,卻從未出現“感冒”一詞的紀錄,可見它其實并非醫學術語,從沈括所着的《夢溪筆談》得知,該詞原本為官場專用語,是官員請假的托辭。

宋朝時設有合稱“三館”的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及秘閣、龍圖閣等藏書機構,通稱為“館閣”,主要掌管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依照規定,館閣每晚需有一名官員負責留守,防止圖書被盜,若官員有事無法值夜班,就必須在請假本“害肚曆”寫上“腹肚不安,免宿”。
北宋科學家沈括所着的《夢溪筆談》中就有相關記載,“館閣每夜輪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則虛其夜,謂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過四,至第五日即須入宿。遇豁宿,例于宿曆名位下書:『腹肚不安,免宿。』故館閣宿曆,相傳謂之『害肚曆』”,指官員若有事不能住宿值班,此稱為“豁宿”,而豁宿不得超過4天,到第5天就必須入館宿值。
直到南宋時期,太學生陳鹄當時在館閣擔任職務,一天他打算請假,卻偏偏不在請假本上寫“腹肚不安,免宿”,而是自創新詞寫下“感風”,他曾在《耆舊續聞》一書記載自己的創意,“餘為太學諸生,請假出宿,前廊置一簿,書雲『感風』,則『害肚曆』可對『感風簿』”,得意地聲稱“感風簿”與“害肚曆”互相呼應。
為何陳鹄會創造“感風”一詞,其實也是有來曆的,當時有一個中醫學派“永嘉醫派”,創始人陳無擇着有一部醫書《三因方》,将疾病按照病源分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3種,其中外因稱為“六淫”,包含風、寒、暑、濕、燥、火,陳鹄便以外因之首的“風”做聯想,并在字前加上“感”字,也就是被風吹到感冒的意思,是以稱為“感風”。
到了明清時期,感風才演變成感冒,而且成為官員請假的托辭,因為“冒”有透出的意思,“感冒”即為感風後仍帶病工作之意,另外,清末樸學大師俞樾所着的《茶香室叢鈔》就曾提到,“按今制官員請假,辄以感冒為辭,當即宋時『感風簿』之遺意”,感冒日漸變成日常口語,明清小說裡也可見感冒一詞,例如《水浒傳》“小人于道感冒風寒,未曾痊可,告寄打”;《初刻拍案驚奇》“那老媽媽又是年高,船上早晚感冒些風露,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