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恩昌: 創作赢得晚年樂

馮恩昌: 創作赢得晚年樂

創作赢得晚年樂

作者 | 馮恩昌

誰都想晚年過得舒适愉快,但真正到了晚年歲月,實踐起來确實很難。我進入80歲後,擺脫困境靠的是發揮自己的文學創作愛好。老人身體尚好,休閑不能閑,大幹又不能累,有了終生愛好,由着性兒發揮,來了興趣就幹,稍感疲乏就歇着,讓心态和情緒穩定,使日常生活有希望。愛好是人生美好的精神世界,發揮愛好就是實作美好追求。我從中學畢業後,确定人生目标要當詩人作家,一直堅持60多年了,今年87歲仍寫作不斷。基本做到了天天動筆,一寫就進入人生的新世界,一寫頭腦就清醒起來,一寫慢性病的痛苦就減輕了,一寫樂神就來了。至今,能做到一天寫一組詩或一篇千字文,不寫心裡就煩躁,不寫就這裡疼那裡癢,安靜不下來。仔細想來得出結論,是文學創作赢得了晚年樂。

人有愛好,隻要有堅強的毅力,堅持到底,就能嘗到甜頭,赢得晚年之樂。有些同我一個時期工作的朋友,本來也有寫作愛好,已經創造了半成名之成就。變化了工作崗位之後,因忙碌而擱筆,直至退休後對寫作也“拾”不起來,不但不能取樂,還造成了晚年煩惱。愛好,也應作為一種事業,要研究探索到底,堅持寫作到老。我工作時,也有特别繁忙的年份,新聞、文化、事務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中午不睡午覺,晚上打夜班到十二點,沒有假節日,成天陪名人、記者參觀通路,有的新華社記者我曾陪同攝影一個多月。在這樣的忙碌時間裡,我沒有忘記愛好,抽空觀察生活,采訪新發生的事情,把報道的稿件和資訊,盡量融入文學作品之中。堅持三天兩頭發稿,做到了長流水不斷線采用。寫作是長期鍛煉出來的,就怕在緊張的寫作中中斷,停筆空間無休止的延長,直到徹底消失。

馮恩昌: 創作赢得晚年樂

有的朋友評說,到了我這個年齡,一般沒有這樣的寫作精神,天天寫作,天天發稿,經常采用,一年出版一兩本書,夠忙活的了,但我始終堅持了下來。我實實在在把寫作過程,變成了快樂和幸福,本來一天到晚的寫,伏案低頭,頸椎受不了。由于我注意了勞逸結合,雖然器官退化,可還能正常運用。白日天氣好,兒子拉着遊山玩水,很有風趣的觀察生活,忘記了勞累,産生了情趣,照常同年輕時一樣,擷取生活的素材,回城後按理應馬上休息,可寫作有瘾,靈感不時蹦出來,非寫不行。我的寫作過程,沒有吃力的感覺,一組小詩,千把字的一篇散文,一兩個小時就連寫帶發完成任務。提筆寫作,似乎吃了一種良藥,很快進入神仙境界,主題、結構、語言,自己往外流露,不用想辦法“擠”出來,是在心的螢幕上,很舒适的往外流。寫作成了我的快樂感,心安理得感,幸福舒适感,天長日久就養成了晚年自娛的生活。

人老了,到了晚年的高齡,最怕孤單和寂寞,也許少了親情,朋友之情,個人再沒有一點愛好,日子就有些不好過了。是以人的一生,把愛好堅持到老,尤其是比别人有所長,善于助人為樂,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覺得人老了,兒女關心孝敬,又有幾個知心朋友,就是晚年的幸福之源。老了人生觀念發生變化,看錢财淡了,奔向前的欲望低了,很多事情比過去知足了。如我從事一輩子文學創作,年輕時的希望實作了,創作的成就基本達到了 ,兒女孝敬老人衣食住行都滿足。剩下的追求,就是老的好一點,做人聲譽高一點。故而在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願向社會做點貢獻,喜歡幫助别人,做年輕人的伯樂,自費出版書籍贈人,評論年輕人的作品,為年青的作者講課等,做這些事都覺得有一定榮耀感,是一個老人應盡的力量和應做的貢獻。

時光荏苒,日月飛轉,人生轉眼就是百年。回憶自己的一生,搞文學創作這一件事,就如河溪奔入大海,人即将到90高齡了。心想的輝煌事,想做也不能實作了。我的晚年,自感美夢一般,祖國給了我青山綠水的沂蒙家鄉,數不盡的美好畫卷,滲透進我的詩意之筆,我已經很滿足了。作為從事創作的老人,我寄希望年輕一代,青春正旺的朋友,期冀大家把事業堅持下去,不停筆,出新作,繼續攀登創作高峰,争取有個聲譽崇高的晚年,作品頗豐的晚年,健康幸福的晚年。高山有情常招手,綠水流淌鼓舞人,桃花笑綻露多情,故鄉美景振精神,黨的文藝政策指方向,今逢盛世多貢獻,晚年做個快樂神。

馮恩昌: 創作赢得晚年樂

馮恩昌,1937年生于山東臨朐。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理事、中國鄉土詩人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田園派著名詩人、作家,“農家小院派”代表,被譽為東方詩神。作品多次在國内外獲獎,曾獲亞太地區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号,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國家一級藝術家稱号,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已出版文學專著23部,《糖葫蘆》《故鄉蟬歌》,選入全國全日制中學閱讀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