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恩昌: 创作赢得晚年乐

冯恩昌: 创作赢得晚年乐

创作赢得晚年乐

作者 | 冯恩昌

谁都想晚年过得舒适愉快,但真正到了晚年岁月,实践起来确实很难。我进入80岁后,摆脱困境靠的是发挥自己的文学创作爱好。老人身体尚好,休闲不能闲,大干又不能累,有了终生爱好,由着性儿发挥,来了兴趣就干,稍感疲乏就歇着,让心态和情绪稳定,使日常生活有希望。爱好是人生美好的精神世界,发挥爱好就是实现美好追求。我从中学毕业后,确定人生目标要当诗人作家,一直坚持60多年了,今年87岁仍写作不断。基本做到了天天动笔,一写就进入人生的新世界,一写头脑就清醒起来,一写慢性病的痛苦就减轻了,一写乐神就来了。至今,能做到一天写一组诗或一篇千字文,不写心里就烦躁,不写就这里疼那里痒,安静不下来。仔细想来得出结论,是文学创作赢得了晚年乐。

人有爱好,只要有坚强的毅力,坚持到底,就能尝到甜头,赢得晚年之乐。有些同我一个时期工作的朋友,本来也有写作爱好,已经创造了半成名之成就。变化了工作岗位之后,因忙碌而搁笔,直至退休后对写作也“拾”不起来,不但不能取乐,还造成了晚年烦恼。爱好,也应作为一种事业,要研究探索到底,坚持写作到老。我工作时,也有特别繁忙的年份,新闻、文化、事务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中午不睡午觉,晚上打夜班到十二点,没有假节日,成天陪名人、记者参观访问,有的新华社记者我曾陪同摄影一个多月。在这样的忙碌时间里,我没有忘记爱好,抽空观察生活,采访新发生的事情,把报道的稿件和信息,尽量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坚持三天两头发稿,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采用。写作是长期锻炼出来的,就怕在紧张的写作中中断,停笔空间无休止的延长,直到彻底消失。

冯恩昌: 创作赢得晚年乐

有的朋友评说,到了我这个年龄,一般没有这样的写作精神,天天写作,天天发稿,经常采用,一年出版一两本书,够忙活的了,但我始终坚持了下来。我实实在在把写作过程,变成了快乐和幸福,本来一天到晚的写,伏案低头,颈椎受不了。由于我注意了劳逸结合,虽然器官退化,可还能正常运用。白日天气好,儿子拉着游山玩水,很有风趣的观察生活,忘记了劳累,产生了情趣,照常同年轻时一样,获取生活的素材,回城后按理应马上休息,可写作有瘾,灵感不时蹦出来,非写不行。我的写作过程,没有吃力的感觉,一组小诗,千把字的一篇散文,一两个小时就连写带发完成任务。提笔写作,似乎吃了一种良药,很快进入神仙境界,主题、结构、语言,自己往外流露,不用想办法“挤”出来,是在心的屏幕上,很舒适的往外流。写作成了我的快乐感,心安理得感,幸福舒适感,天长日久就养成了晚年自娱的生活。

人老了,到了晚年的高龄,最怕孤单和寂寞,也许少了亲情,朋友之情,个人再没有一点爱好,日子就有些不好过了。所以人的一生,把爱好坚持到老,尤其是比别人有所长,善于助人为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觉得人老了,儿女关心孝敬,又有几个知心朋友,就是晚年的幸福之源。老了人生观念发生变化,看钱财淡了,奔向前的欲望低了,很多事情比过去知足了。如我从事一辈子文学创作,年轻时的希望实现了,创作的成就基本达到了 ,儿女孝敬老人衣食住行都满足。剩下的追求,就是老的好一点,做人声誉高一点。故而在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愿向社会做点贡献,喜欢帮助别人,做年轻人的伯乐,自费出版书籍赠人,评论年轻人的作品,为年青的作者讲课等,做这些事都觉得有一定荣耀感,是一个老人应尽的力量和应做的贡献。

时光荏苒,日月飞转,人生转眼就是百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搞文学创作这一件事,就如河溪奔入大海,人即将到90高龄了。心想的辉煌事,想做也不能实现了。我的晚年,自感美梦一般,祖国给了我青山绿水的沂蒙家乡,数不尽的美好画卷,渗透进我的诗意之笔,我已经很满足了。作为从事创作的老人,我寄希望年轻一代,青春正旺的朋友,期冀大家把事业坚持下去,不停笔,出新作,继续攀登创作高峰,争取有个声誉崇高的晚年,作品颇丰的晚年,健康幸福的晚年。高山有情常招手,绿水流淌鼓舞人,桃花笑绽露多情,故乡美景振精神,党的文艺政策指方向,今逢盛世多贡献,晚年做个快乐神。

冯恩昌: 创作赢得晚年乐

冯恩昌,1937年生于山东临朐。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被誉为东方诗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称号,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23部,《糖葫芦》《故乡蝉歌》,选入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